—— 清华国学(第四辑) ——
清华国学(第四辑)
陈来 主编
2023年12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2860-2
反水投注网站
《清华国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力求跟踪清华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最新文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辑是第四辑,共有“先秦思想研究”“汉魏思想研究”“宋代思想研究”“明清思想研究”“近现代思想研究”“访谈”“书评”七个栏目。
陈来,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
向上滑动阅览
✦
摘要导读
先秦思想研究
孟子哲学是子思子哲学的深化与发展
——兼论子思子哲学及“慎独”与孔子的关系
丁四新
【摘要】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不过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论。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关键词】孟子 子思子 五行 四行 慎独 郭店简
(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哲学、出土简帛思想、儒家哲学与经学的研究。)
作为方法的“子学”及其对当代哲学创新的启示
吴根友
【摘要】子学是对四部分类中子部图书所包含的学问-知识内容的统称。从哲学知识论的角度看,子学其实包含着“博明万事”的知识维度,和“适辨众理”的思想维度。子学中知识与思想相对均衡的两个维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学问-知识不断增长的历史状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子学所具有的开放与多元的特征。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其实可以从传统子学知识与思想动态的交互作用的历史进程中,汲取启示,即广大哲学工作者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视野,进而增强自己的内在创新能力。因此,用为方法的“子学”,将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知识与思想交互作用的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视野。
【关键词】子学 知识 思想 哲学创新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哲学、比较哲学、政治哲学、先秦道家与诸子学等。)
中国古代宗法制平议
路振召
【摘要】宗法制是基于血缘崇拜而形成的合制度与习俗乃至宗教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宗法制有利有弊:宗法制身份壁垒所导致的阶级固化是造成中国历史上只有造反而少有革命和改良,即使有革命和改良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这一政权转移模式成为常态的重要原因;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为政治权力的行使划定了边界,是对政治权力的一种有效制约因素和限制力量;宗法制的非理性把政治生活诉诸道德情感会扭曲政治生活所具有的公共领域性质,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宗法制 身份壁垒 非理性
(路振召,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先秦政治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推类思维的基础、限度与严格性
田丰
【摘要】推类思维的基础是古代观念中“生生”相继,从本源上感通一体的宇宙。推类思维的目的不是获得真值保证或建构知识体系,而是以万物相关性为前提,随境随需,推扩主体视域,在不可通约的差异性中以言、象、意、情等方法关联起原本分离的事物,开启意义解释的新向度,并推动伦理政治实践。推类思维的运用如果超出人伦领域,试图解释自然,力量就会减弱;当其无限扩展,试图建构起完整而严格的世界图式时,就会出现胶固之论。推类思维的严格性并不体现在保障我们消除交流误解的方法论规则上,而是体现在达成情境或共在的一致性上。主体间论辩的严格性,依托于历史流传物中的经典共象和宇宙-伦常秩序(天人)这个共同视域才能够获得保证。工具理性支配的今天,推类思维应当通过批判性考察在人伦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推类思维 共象 严格性
(田丰,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道学、魏晋玄学、先秦思想、伦理学等。)
汉魏思想研究
黄老道家对易学思想的融摄
李延仓
【摘要】黄老道家亦称黄老学、黄老之学,它产生于战国中后期,是老子之后兴起的“新道家”思潮。早期黄老道家与易学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但秦汉以来具有道家黄老倾向的文献借《易》立说、资取《易》理的表现却至为明显。其一,在论证无为的价值时,黄老道家时常引《易》以明之。其二,在肯定仁义礼法价值的基础上,《淮南子》广引《易》理以详细阐发其有为、有作思想。其三,在探讨君道的过程中,黄老道家往往援《易》以为说。在会通《易》道的过程中,黄老学不仅系统论述了其直面现实的政治操控和社会治理思想,而且拓展了易学思想的阐释领域,丰富了易学思想的内涵,在客观上成为易道会通史上一颗璀璨的理论明珠,一个不可绕过的理论思潮或环节。
【关键词】黄老道家 易学 无为 有为 君道
(李延仓,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与道教哲学研究。)
礼之起源、秩序本性与文明历史
——以《礼运》礼之起源到大成的叙事为中心
陈赟
【摘要】《礼运》刻画礼之从起源到大成的叙事,是以三代以上的典范案例来展示秩序(礼)的意义、历史及其本性的。对这一叙事进行整体性的文本分析,则可以看到,神显、圣创、文明构成三种理解秩序历史及其本性的关键词,但“神显”“圣创”可以纳入“文明”之中,作为“文明”的构成部分而被理解。秩序的完备状态在《礼运》中具有通人人(人伦完备)、通天人(神人协合)、通古今(古今通达)的三重向度,三者构成秩序之“文”在历史中的展开的敞开或显著化(“明”)。
【关键词】礼运 文明 神显 圣创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道家哲学、王夫之哲学和古典政治哲学。)
谶纬与鸠摩罗什的形象
陈超
【摘要】谶纬是理解中古政治乃至中古社会的背景和切入点,也是当下对于中古史误解最多的部分。自西汉谶纬之学确立,这一“政治”传统一直影响着直到中古时代的政治表达与政治活动,成为这一时期最为基础的知识与信仰内容。在五胡时期“谶纬政治”的背景中审视中古佛教史家在鸠摩罗什传中为我们勾勒出的罗什的形象,其始终与谶纬这一“政治预言”相关联,僧传的内容明确提示,支撑着他历经劫难最终能够成为著名佛经翻译家、思想传播者的,是其卓越的政治能力与圆熟的政治技艺。僧人掌握谶纬断占之术,也就意味着其具备了政治参与乃至政治说服的可能性,虽然这并不能直接影响佛教思想的发展,但为经典译介、思想弘传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乃至权力的支持,也为僧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风险控制”。
【关键词】鸠摩罗什 谶纬 佛教
(陈超,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学与佛教、儒释道三教关系。)
宋代思想研究
不可将戒慎与慎独滚为一事
——论朱子《中庸首章》诠释引发的争议
田智忠
【摘要】朱子一改前人在对《中庸首章》的诠释中以“戒惧”与“谨独”为一事的旧说,而是强调二者相分。此“新解”自朱子初编《中庸章句集注》提出后,始终备受质疑。朱子在与张栻、吕祖俭等人的讨论中,虽对“新解”的具体表述略有调整,但始终不改其主旨。朱子的“新解”有三种略有不同的表述:其一,戒惧工夫、慎独工夫分别与未发、已发时对应;其二,戒惧是统体工夫,慎独是在特殊节点时在戒惧工夫上的“又加谨焉”;其三,动态地看,戒惧与慎独工夫可以相互贯通。在与质疑者的讨论中,朱子深入讨论了界定“不睹不闻”时和“慎独”时的复杂性,辨析了主敬与戒惧、慎独工夫的同异分合关系。在朱子身后,其“新解”逐渐被接受为阐释《中庸首章》的主流说法,但也不断经受质疑,尤以饶鲁的质疑最为典型。
【关键词】戒惧 慎独 《中庸》 主敬
(田智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朱子学研究。)
朱熹对王安石的批评
——兼及熙宁变法
李哲
【摘要】王安石于北宋哲宗绍圣之初(1094)被谥为“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1104)配享孔庙,其新学思想在道统流传中得以占据一席之地。朱熹于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被谥为“文”,淳祐元年(1241)从祀孔庙。二人谥号相同,又相继配享或从祀孔庙;二人所代表的新学与道学均是政治影响与学术思想双重结合的体现,并先后成为官学。聚焦朱文公对王文公的批评,不仅是对新学与道学的差异进行整体辨析,亦是对熙宁变法在南宋的余绪影响进行回应。
【关键词】朱熹 王安石 新学 熙宁变法
(李哲,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文学。)
明清思想研究
王阳明九声四气歌法的思想意蕴
张卫红 杨鑫
【摘要】在明中叶以来儒者复兴古乐、古歌法的历史背景中,王阳明基于心学理论创制了九声四气歌法作为致良知的重要工夫,在讲会及书院教育中得到广泛流传。阳明歌法以春夏秋冬四气互摄的结构,演绎道体生生变化的丰富节律,具有两层唱法与境界:普通唱法通过调适音声,达到平和气机、怡情养性之目的;深层唱法以音声直入心体本原,呈现心体—元气—元声—天地运化一体贯通的生命结构,体现了阳明学“心物同构互摄、同一运化节律”的宇宙观。阳明歌法的义理远绍先秦儒学,同时有取于邵雍的先天之学,并对刘蕺山之学有一定影响,体现了儒家以先天之心气建构本真世界的一脉传衍。
【关键词】九声四气歌法 元声 元气 心体 心物同构互摄
(张卫红,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
杨鑫,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机制、存有与政教
——明代哲学“自然”之辨的三个向度
陈畅
【摘要】陈白沙思想以自然为宗,明代朱子学者对其有详尽的批评;而阳明学派聂豹与王畿,甚至刘宗周中年与晚年两个阶段,对陈白沙“自然”思想则有不同的认知与评价,从而分别展开复杂的思想辨析。由此,明代朱子学派与阳明学派围绕白沙展开的理论辨析,构造出自然之辨的独特思想论域。本文通过对明代“自然”之辨的理论辨析,探讨“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多重思想蕴涵。一方面,明代自然之辨厘清了作为天道机制、存有与政教秩序的诸面向,能够丰富和扩展吾人对于心体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白沙思想中作为天道机制的自然,阳明思想中作为存有的自然,与刘宗周、黄宗羲思想中作为政教秩序的自然,这三个层面的自然之辨在时间上先后发生,而在义理上则是结合明代心学发展和社会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呈现逐层深入的态势。总而言之,通过明代自然之辨获得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视野,深入理解明代心学思潮的多层次意蕴,如心学与政教秩序之间的复杂关联等,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自然 心学 政教秩序 陈白沙
(陈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哲学、现代新儒学、心性哲学。)
方以智哲学的本体:“余”论
张昭炜
【摘要】“余”是方以智原创的哲学概念,是其重要哲学著作《易余》的主旨。“余”与“正”相对,《易余》开篇以冬与三时、大一与天地、无声与有声、道与法、死与生之喻来诠释“余”与“正”,结尾以三眼喻点睛,包含“正”“余”的超越与归实。从现代哲学解读,“余”可被视为藏密之体、生生之源、根本之故。藏密之体如冬之收敛退藏、至日闭关,冬至一阳来复,导出生生之源; 生生之源包括声音的旋生与大一天地的返生,形成旋出与旋入的混合双旋结构; 由死与生之喻引出根本之故,追问“何以”,牵带出“所以”。方以智“余”论源于传统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具有现代哲学的雏形,可称之为“中国前现代哲学”。
【关键词】方以智 余冒 形而上学 体用
(张昭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学与儒教、宋明理学、明清儒学与三教合一、缄默维度与精神人文主义。)
近代思想研究
王阳明心学与现代新儒学散论
何俊
【摘要】王阳明心学对于现代新儒学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马一浮的思想旨趣以朱子为宗,而他“六艺统摄于一心”的主张则用朱子学涵摄了阳明学;熊十力、梁漱溟与贺麟则以不同的风格自觉地接续了阳明心学,其中熊十力引阳明的本心而自造本体,梁漱溟用具体实践和现代语言转化了阳明心学,而贺麟则对阳明心学进行了知识论转向。冯友兰则“接着讲”朱子学,从新理学的立场对阳明心学提出了批评。总之,阳明心学对于现代新儒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新儒学的回应都是丰富具体而复杂多样的,从而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思想样态。
【关键词】阳明心学 现代新儒学 马一浮 熊十力 梁漱溟 贺麟 冯友兰
(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
近代佛学与今文经学
——以康有为与欧阳竟无为中心的讨论
张志强
(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明清至近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专长为近代佛学,清代至近代的经史学,阳明学,晚明以来的三教关系等。)
梁启超对中国政治传统的承接和转换
孙宝山
【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变革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一方面对中国传统中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特别是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具有突破性的思想加以承接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以西方思想为参照从政治层面乃至文化层面对中国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既有对集权君主制及其理论的批判,对“专制政体有害君主”的论证,也有民主自由的主张、公德新民的倡导。梁启超在“道德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很多方面已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堪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在中国思想文化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换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
【关键词】梁启超 黄宗羲 专制 民主 革命
(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儒学。)
唐文治《大学》思想述析
刘鎏
【摘要】《大学大义》集中体现了唐文治关于《大学》的思考。在此书中,他引用、评述郑、朱两家注解及明儒相关论述,并自下按语,发明了很多新义。他将《大学》定位为“文王之教”,着重突出《大学》在个人修养层面之上的政教意义。其中,他以实践解格物、以天命论诚意、以日新存旧学三个方面最能体现唐注的时代特点及其现实关切。
【关键词】唐文治 《大学大义》 文王之教
(刘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访 谈
笃学力行传承创新
——向世陵教授访谈录
王琦 向世陵
【摘要】向世陵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儒家哲学研究,目前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仁学发展史”。本文从其学术研究历程、与石峻和张立文先生的往事、博爱与仁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治学方法与学术追求、对青年学者的建议等角度,展现了一代学人不断开拓进取、笃学力行、传承创新的成长历程与学术创见,为后辈学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向世陵 治学方法 传统文化
(王琦,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研究、非遗传承与设计创意研究、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发展;
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传统经学、易学哲学、儒释道关系等。)
书 评
儒家仁爱中普遍性与差等性的融合
——《儒家博爱论》读后
刘蒙露
(刘蒙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宋明理学视域中的中医哲学新探
——《宋明理学与中医理论嬗变》评介
程旺
(程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德育、儒家哲学、四书学、儒学与中医学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医药观、中医思政、中医哲学、医学人文等。)
推荐阅读
策划:佟 譞
编辑:商露元
审校:卫 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