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新书丨《隐性社会规则:终身雇佣制塑造的日本》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9-14 浏览量 1356

2018年6月21日《日本经济新闻》有一篇报道,题目为“经团联——可怕的同质集团”。


报道内容是经团联正副会长19人的调查信息。这19人全部为拥有日本国籍的男性,都没有过创业或跳槽的经历,最年轻者62岁。报道中这样描述了这些人:“他们是长期浸淫在以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元老资历为核心价值观的日本大企业制度体系中,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人。”


何以如此?这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规则?这种“日本社会的规则”是从什么时代开始,怎样形成的?与其他国家又有何不同?这些正是《隐性社会规则:终身雇佣制塑造的日本》所要探究的问题。


日本社会的构成原理


在此,让我们以《日本经济新闻》的这篇报道为切入点,思考一下日本社会的构成规则。

①首先,学历是重要指标。但重要的只是学校的牌子,而不是学习的内容。

②其次,年龄和工龄是重要指标。工龄指的是在同一家企业内连续工作、服务的时间,在不同企业的工作经历是不累计的。

③结果造成“大城市”与“地方”产生地域对立。如果学什么很重要的话,就不必非要在首都圈的名牌大学就读了。

④于是,形成了对女性和外国劳动者非常不利的一面。女性由于结婚、生育,往往会中断工龄的计算。同时,在他国企业的就业、任职经历不被重视,这意味着外国人难以进入企业高层。

以上的③和④,即“地方”“女性”“外国人”的问题,可以视为①和②导致的结果。进一步而言,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以及自营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也可看作①和②导致的结果。

总之,①注重学历,但不在乎所学内容与专业;②注重在同一家企业内的连续工龄。以上两点被认为是构成“日本社会规则”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社会规则”在现代社会中催生出巨大的闭塞感。这种闭塞感不仅仅表现为对女性和外国劳动者的封闭,以及“中央”与“地方”、正式雇佣与非正式雇佣之间的巨大差距,它同时还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员工跳槽难、企业难以招聘到高层次人才、劳动时间长却生产力低下、员工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失调等。

然而,尽管改革的呼吁之声不绝于耳,却迟迟未有切实改善。这究竟为何?这样的“社会规则”是如何形成的?探究这一问题,在日本经济巅峰已经过去近30年的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本书旨在探明上述问题,结构框架如下。

第一章,提出日本社会的三种生存方式——“大企业型”“地方型”“残余型”,即生存于日本大企业制度体系中的“大企业型”,依靠自营业、农林水产业等植根于地方经济的“地方型”,没有以上立足点可以依靠的“残余型”。通过对这三种类型进行探究,分析并把握整体日本社会。

第二章,对比欧美国家与日本在工作方式上的差异,进而在第三章中,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工作方式的形成历史,把握日本工作方式与生存方式的特征。同时,也对日本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和第五章回顾明治时代的社会历史,探寻注重“学历”和“连续工龄”的日本式雇佣传统的起源。同时,分析日本企业特有的定年退职制度、定期人事调动制度以及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等用工惯例的成因。

第六章讨论的时间跨度为从战败到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前,第七章则重点分析整个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社会。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战前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日本式雇佣模式得到大规模普及。与此同时,经济界、政府、工会等也在摸索不同的用工与劳动方式。了解这一过程是思考今后发展方向所不可或缺的。

第八章追溯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日本式雇佣模式发展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式雇佣模式带来的问题已经以各种形式暴露出来。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构成的“新二重结构”也已经出现。本章在描述这些现象的同时,梳理了它们发展至今的演变过程。

终章在对上述论证进行学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未来改革的方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决定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政治、身份认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社会规则”,虽然重点着墨于对雇佣惯例的分析,但这并非讨论的主要目的。本书的主旨在于阐明决定日本社会的默认规则——“惯习之束缚”。

新书速递



隐性社会规则:
终身雇佣制塑造的日本

[日]小熊英二 著
暴凤明 译
2023年6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1743-9
反水投注网站 ·方寸


内容简介

人类群体日常行为的不断积累会形成某种“默认规则”。这种规则不存在于明文规定中,却会在形成后反过来时刻影响和规约群体。在日本,“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长期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等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雇佣惯例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求职与生活需求,形成了支配和控制日本的“社会规则”。正式雇佣与非正式雇佣间因此出现了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这种“双重结构”的影响不仅覆盖了作为工作两端延伸的教育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还扩展到政治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生活在规则之下的人们,根据“生存方式”的差异,被划分为“大企业型”“地方型”“残余型”。本书将从这三种生存方式出发,通过回溯日本式雇佣惯例的源流与发展历程,借助与欧美各国劳动史的横向对比,尝试探明形塑日本的“隐性社会规则”的真面貌。


作者简介
[日]小熊英二,1962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完成博士课程。现为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主要著作有《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日本人”自画像的系谱》《“民主”与“爱国”: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改变社会》《1968》等。



译者简介

暴凤明,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



编辑推荐

★ 社会学者小熊英二继《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民主”与“爱国”》等著作之后,研究日本集体社会意识的又一力作

★ 正式雇佣=终身雇佣,论资排辈=稳定升迁,应届毕业生批量招聘=不接受跳槽,定期人事调动=工作岗位和地点不固定……这些具有强烈日本特色的雇佣惯例,究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影响日本社会的?

★ 通过对日本雇佣传统、教育与社会保障体系变迁的考察,深度分析在无形中规约日本社会的“隐性社会规则”是如何形成的

★ 日本2020年新书大奖获奖作品


本书目录
序章
第一章 日本社会的“三种生存方式”
第二章 日本的工作方式与世界的工作方式
第三章 历史的形塑功能
第四章 “日本式雇佣”的起源
第五章 惯例的形成
第六章 民主化与“员工平等”
第七章 经济高速增长与“学历”
第八章 从“一亿总中流”到“新二重结构”的转变
终章 “社会规则”与“正义”类型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策划:占   禄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用户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