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五届九色鹿学术工作坊:《中国古代墓志研究》新书发布会暨石刻学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反水投注网站 蓝厅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市博物总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近二十位相关领域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参加。
新书发布会上,主办方领导反水投注网站 杨群总编辑、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教授分别致辞。杨群总编辑代表反水投注网站 对本书主编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所王连龙教授表示祝贺,对参与编写本书的编者和篇章作者表示感谢,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表示欢迎。冯胜君教授对本书出版表示祝贺,就学术界各位前辈和同仁在本书编写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期望能够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石刻学的学术发展。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王连龙教授作为本书主编介绍了本书的基本情况。王连龙老师表示,本书邀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在墓志研究领域的五十六位专家,收录了专题论文五十二篇。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通论,收录历代墓志研究综述;下编为专题,收录墓志研究成果。本书基本构建起可以涵盖墓志本体研究、功能研究和墓志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金石学研究的情况,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墓志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献石刻著录总目”阶段性成果,并获“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
杨群总编辑、吴振武教授、冯胜君教授和王连龙教授共同为《中国古代墓志研究》一书揭幕。揭幕仪式后,举行了专家座谈活动。各位专家从墓志研究的现状和未来道路出发作了发言。
吉林大学吴振武教授指出,当前的石刻学、墓志学得益于电子技术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在材料保存、研究开展和学术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十足进步,学界和出版界可以继续紧密合作、推动石刻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超研究员指出未来石刻研究要注重体例规范,加强田野调查,引进科技手段,做好材料汇集工作,进而夯实石刻研究基础。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表示近年来石刻学越发受到重视,然而石刻研究要想受到更多关注,使其名实相符、使业内研究热潮和业外认知相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楼劲研究员指出未来的石刻研究、墓志研究要注重辩伪工作,进一步关注石刻的形成过程和资料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鸿宾指出未来,墓志学需要开展理性的思考,推动学科理论的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雪梅教授指出,近年来大批高质量墓志研究成果推动了墓志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对学术的综合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张铭心教授提出墓志学应适时开展墓志学的阶段性总结,探索学科发展的未来道路。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教授提出,墓志学工具书、教科书的编纂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十分重要的工作。伴随着研究的发展,对成果体系、学科结构进行理论反思也十分重要,亟待开展相关研究。
下午举办了石刻学中青年学者论坛。论坛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王连龙教授主持,十位相关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就墓志学研究的前沿与方向、墓志形制发展与书写技术、地方墓志的保存和研究情况、墓志资料数据化处理等问题发表了主题讲演。
邵磊的报告“南京古代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首先对东汉至民国时期南京古代碑志著录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其次结合南齐《宜阳县侯萧子光墓志》、唐代《摄山栖霞寺碑铭》及明初《浡泥国恭顺王墓神道碑》等石刻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对南京古代碑志整理方式和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周峰的报告“魂归故里何其难——金代赵励墓志、苗公泽墓志对读”,对金代的《赵励墓志》与《苗公泽墓志》进行了对读性研究。周峰认为,两方墓志在记录墓主的家世及仕宦经历之外,结合传世文献,还可以复原出两方墓志背后所蕴涵的“子寻父骸”故事。他从人类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指出12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处于辽、北宋、金三个朝代兴亡交替的时刻。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不但活着的小人物命运波云诡谲,就连亡者也牵扯其中,想要魂归故里难上加难,这也是《赵励墓志》和《苗公泽墓志》所讲述故事的意义所在。
梁春胜的报告“石刻文字研究杂谈”,主要围绕“石刻疑难字考释”与“石刻文字编的编纂”两个方面展开。他指出,石刻文字研究既要重新审视前人研究成果,也要对前人未作出考释的字作进一步研究。此外,他还结合顾炎武、罗振玉等学者石刻文字释读作品中所见问题指出,石刻文字释读应避免“不注出处”、“文字误读”、“字形漏收”及“字形重收”等现象。
王庆卫的报告“中古墓志形制的发展与演变”,对墓志的源流及发展进行了论述。首先,王庆卫提及目前通见的覆斗形墓志,被学界认为其外形与含义来源于式,在制作上仿照了式的结构,但覆斗形墓志是否来源于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应结合北魏后期的社会思想、南北交流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其次,他以汉至唐的墓志举例,分别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墓志形制进行了探讨,对相对稀见的龟形墓志、青瓷墓志等进行了介绍。最后,他指出,明清墓志中出现了传统的墓志和祭祀场景结合的新型墓志形制,葬和祭功能的二合一与明清社会的思想信仰息息相关。
孙正军的报告“热点与疑点:近年来中古碑志研究一瞥”,主要是对近年来中古碑志研究发展热点和方向的评述。他将目前的碑志研究方法及理路分为六个方面:碑志的地域社会史研究;碑志的历史书写及“异刻”研究;碑志谱系建构过程的探讨;碑志的历史记忆研究;碑志的个体生命史研究;碑志的景观取径研究;等等。他指出,近年碑志研究应该致力于检讨碑志自身,使得碑志摆脱在金石学传统下作为史传附庸的地位。不过,新研究方法的施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二者应互为补充,将中古碑志研究推向更高层次。
孟国栋的报告“墓志铭创作中的合撰现象与离散唐文的聚合”,注意到了唐代墓志铭中的合作撰文现象,论述了唐人在文章方面合撰的形式。他指出,通过墓志合撰现象,可以重新审视传世文献中的志、铭分离现象,对唐代应用性文体在物质形态与文本形态上的离合状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现存《全唐文》中收录的一些志、铭分离的文章,应对其进行复原,以揭示唐文创作的原生状态。
冯立君的报告“将军与侍臣——两方唐代人物墓志的若干思考”,借助对作为将军的任雅相墓志与作为宦官的李唯诚墓志的考释,衍生出种种对于唐代疆域、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认知与思考。冯立君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虽然扩展了墓志研究的范围,但总的研究范围还有所局限。学者的关注点仍较少触及必须借助史学诠释方法和历史学以外领域的研究取径才能获得的讯息。如果摆脱将墓志的研究仅仅视为补史的一种途径,使墓志本身成为史学分析的对象,应对墓志创作时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书写习惯等作深入探究。
仝相卿的报告“宋代墓志研究的进展与思考”,介绍了当前宋代墓志研究概况。他指出,宋代墓志作为一种史料,在研究中除用于补正史传以外,还被用于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社会史、性别史等领域的研究。将“墓志”本身作为对象的研究也在撰写风格、书写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宋代出土墓志的整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同时,他还指出,家族史和个人生活史研究方面还有继续拓展的空间,对墓志书写中“显”与“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关于刻工问题也有深入研究的可能,对于写作较为特殊的墓志可以进行单独分析。
胡耀飞的报告“《五代在碑志》三部曲平议”,评述了柳立言著《五代在碑志》系列。他对该系列的主要议题、题名特征和主要研究方法都作了全面介绍。他指出,该系列在方向与史料选摘上富有启发性,但书中也存在对收录文章定位杂糅、重文本而轻实物、缺乏对南北和汉蕃对比等问题。
穆荷怡的报告“石刻资源数字化及未来展望”从数字传媒及出版角度出发,对石刻资源数字化的构筑方法与运作模式提出了见解。
在论坛总结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赵超研究员和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对各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各位学者也提出,加强日后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古代石刻学的进一步发展。
九色鹿学术工作坊是反水投注网站 历史学分社的年度学术活动,聚焦对中国古代史相关领域及边疆民族历史的思考和方法的讨论。工作坊立足专业学术领域,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和相关议题的讨论,为学界提供思想的场域。本届工作坊由反水投注网站 历史学分社主办,由社学术资源建设基金支持。
内容介绍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由“上编通论”“下编专题”两个部分组成,收录52篇论文,共计120万余字,对中国古代墓志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上编通论”,首先依次总结各朝代墓志研究进展,其次对近百年来墓志综合研究进行评述,最后综论吐谷浑、粟特、高昌等墓志研究情况。“下编专题”,对墓志起源、发展、流变、形制、纹饰、艺术、撰文、书写、刊刻、文体、谱系、规范、伦理、义理、识字、辨伪、著录、数据库等问题作专题研究。全书建立起包含墓志本体性研究、功能性研究、文化性研究在内的依次递进的中国古代墓志学研究体系。本书是近年来墓志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首次集结,可视为当下整体研究中国古代墓志文献的扛鼎之作。
主编介绍
王连龙,1975年3月生,辽宁开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古代石刻文献研究,兼事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历年出版《〈逸周书〉研究》《新见北朝墓志集释》《新见隋唐墓志集释》《南北朝墓志集成》《王若曰:出土文献论集》《中国古代墓志研究》等著述,在《文史》、《文物》、《考古》、《奎章阁》(韩)、《唐代史研究》(日)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石刻文献著录总目”等若干。
整理:金世光
编辑:周畅
审校:郑庆寰 宋荣欣 李丽丽
转载自: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