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如果把拜占庭历史浓缩为电影剧照,我会选择这5个片段 | 译家之言
作者: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3-02-09 浏览量 892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甲骨文#译家之言#栏目,不定期邀请甲骨文译者接受广大读者朋友们的采访。


“译家之言”第一期,我们请到的是专职译者冯璇。(参见 冯璇:做译者并不会让我成为行业专家)


“译家之言”第二期,我们邀请到的是编辑和译者身份集一身的张金勇(参见 张金勇:不太希望译者个人发挥,台湾译本未必适合大陆读者


“译家之言”第三期,我们邀请到的是译者袁鑫。(参见 袁鑫:准确无误的“信”始终是我坚守的翻译第一原则


“译家之言”第四期,我们邀请到的是译者谭琦。(参见 谭琦:历史译者也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


“译家之言”第五期,我们邀请到的是译者陆大鹏。(参见 陆大鹏:翻译这个活计,实践出真知


“译家之言”第六期,我们邀请到的是译者葛晓虎。(参见 葛晓虎:翻译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造桥匠


“译家之言”第七期,我们邀请到的是译者郭建龙。(参见 郭建龙:要想当一个好的作者,一生中应该有几部译著


“译家之言”第八期,我们邀请到的是译者兰莹。(参见 兰莹:翻译于我来说是一种沉浸式体验


本期译家之言,我们邀请到了译者李达。李达老师毕业于浙江大学,中世纪军事历史爱好者,关注方向为中世纪军事史、拜占庭帝国制度史、中世纪东地中海-黑海交流史等,译有“拜占庭三部曲”(《拜占庭的新生》《拜占庭的巅峰》《拜占庭的衰亡》)和《百年战争(第二卷)》等。



李达:如果把拜占庭历史浓缩为电影剧照,我会选择这5个片段



Q:读者
A:李达


1.注意到李老师的基本译作都是系列著作,想问这是您的偏爱吗,或者说更喜欢翻译体现长时段历史时期的著作?


答:这个其实有一定的偶然性吧,我会选择感兴趣,且有能力承担的内容去翻译,作品篇幅不是我的第一考虑。我的历史研究始于拜占庭史,渐次以中世纪世界军事史为中心,因此有幸承担了这些作品的翻译任务。

2.李老师,据说《百年战争》有五卷,后几卷您会继续翻译吗?在翻译过程中哪些方面是比较麻烦的呢?


答:后续几卷因为个人工作原因,本人不会参与翻译了,我在这里向读者们道歉。《百年战争》翻译方面比较麻烦的内容,就我个人而言是人名与地名的考辩,以及语句表达的可读性。在这两点上我有幸得到了合作译者们的帮助。


百年战争(第二卷)
烈火的审判
[英]乔纳森·萨姆欣(Jonathan Sumption) 著
达 王宸 傅翀 译
2022年12月出版/168.00元
ISBN 978-7-5201-6735-2
反水投注网站 · 甲骨文

3.如何看待黑太子在百年战争中的作用?如果他登上英国王位,会对百年战争的走向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英国能守住法兰西的土地吗?


答:某种程度上,百年战争是英格兰君主的军事冒险,而优秀的指挥官在军事冒险之中意义自然重大,黑亲王爱德华的影响,仅普瓦捷之战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作为军事史研究者,黑亲王爱德华的战场直觉令我叹服,然而从政治史的角度,爱德华在战略决策上失于轻率,如果他不进行纳赫拉之战,他也不会身患重病,财政困窘了。
至于在百年战争前半段夺取的土地,让以小博大的英格兰守住本就有很大的困难,而查理五世坚持不决战的策略,更是化解了英格兰依靠军事冒险取胜的可能。如果双方都维持稳定,情况也是对事实上体量更大的法国更有利,英格兰人能否守住攫取的法国土地,关键还是在法国。

4.百年战争对当今英法关系有哪些影响?百年战争在历史上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历史上的英法关系如何?


答:影响基本上仅限于文化圈,作为双方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谈资。
军事意义上这场战争影响重大,一定程度上是欧洲军事近代化的先声。百年战争之后,欧洲战争的烈度大为增加,早年在低烈度、低频率战争之中作为军事核心的封建骑士,其重要性遭到了军事和社会意义的双重打击。当然,百年战争对政治和经济史的影响当然也很大,只是我水平有限,无法总结。
实际上”法国“概念在历史上是逐渐发展,缓慢定型的;而”英国“概念的定型还要更晚,再加上各个时代,双方在内政外交上的需求也相差很大,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不限定时代的话怕是要写上几十万字了。
百年战争(第一卷)
战争的试炼
[英]乔纳森·萨姆欣(Jonathan Sumption) 著
傅翀 吴畋 王一峰 译
2019年1月出版/148.00元
ISBN 978-7-5201-2149-1
反水投注网站 · 甲骨文

5.城市型国家是因为拜占庭的罗马基因传递而出现在西欧的嘛?


答:拜占庭帝国所延续的是罗马帝国,是一个跨地区的超大型国家,而不是罗马城邦的扩大。罗马城邦对于拜占庭时代的人们而言几乎仅仅是个文化符号而已。不过北意大利城邦的崛起确实是和拜占庭帝国有关,但关联主要是拜占庭帝国的衰落,让这些城邦拿到了更多的贸易利益。

6.拜占庭的衰亡对于东西方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能否说拜占庭的陷落是造成地理大发现的诱因?


答:1204年十字军攻破君士坦丁堡,彻底终结了拜占庭帝国东地中海强国的地位,对于地缘政治的影响相当深远。东地中海近三百年的秩序混乱,给了北意大利商业城邦崛起的机遇,改变了地区的经济与贸易结构。我认为,这是拜占庭帝国衰落对东西方的最大影响,而拜占庭帝国灭亡本身的影响要弱于这一历史事件。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确实促使了大航海时代开始,因为其他地中海王国与城邦在重构的贸易网络之中获利颇丰,促使他们向外探索、贸易与掠夺。当然,我认为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只是大航海时代开始的一个次要影响因素,而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响,更多是体现在此后奥斯曼苏丹对贸易体系的再度重构,这一事件本身的影响很有限。

拜占庭三部曲——
拜占庭的新生:从拉丁世界到东方帝国
拜占庭的巅峰:从光复时代到曼齐刻尔特
拜占庭的衰亡:从希腊君主到苏丹附庸
[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 著
李达 译
2020年3/4月出版
总定价:254.00元
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



7.请问老师是如何翻译那些人名的呢?如何记住那些人名呢?(尤其是拜占庭的)


答:翻译人名是按照每个人在同时代所使用的语言发音进行音译。当然,我在翻译拜占庭帝国皇帝的名字时往往使用一些更常用的译名,而不是音译,比如约翰,音译更接近于“约安尼斯“;巴西尔,音译更接近于”瓦西琉斯“。
至于人名记忆,如果是专业或者工作需要的话,我建议首先是建立一个译名本来一一对照,保证质量其次是做好词汇的词源学查阅,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人名背后的具体含义。如果只是出于兴趣的话,那就随缘吧。


8.想请教李老师一个关于历史分期的问题。英国历史学家苏珊·怀斯将中国南宋灭亡与西方拜占庭帝国陨落相提并论(虽然并非同时代),称之为东西方古典世界的终结,老师如何看这样的比较?老师对西方史家将中国史与罗马史分期进行政治比较持怎样的看法?


答:我个人时常将希拉克略王朝至科穆宁王朝的拜占庭帝国,在制度与军事史方面,与唐宋时代的古中国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让我受益很多,和朋友的交流也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
进行比较史学研究,我的建议是要慎重,因为每个人对史料的掌握和理解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理解进行对比难免有盲人摸象之嫌。阅读比较史学作品的话,我希望读者们能够考虑到研究者的局限性。


9.李老师您好,很高兴看到您一直致力于拜占庭史和中世纪史的翻译,这两个领域,国内目前无论是著作还是译作都相对有限,因此每次看到书名中有“拜占庭”三个字,我都会双眼放光。中世纪和拜占庭时代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很多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或是外延的扩大,或是词义的变更,尽管也有感同身受的时刻。我想请教您的问题是,在您翻译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今天看起来寻常的一个词或观念,但在拜占庭或中世纪的含义大为不同?


答:说句实话,我去阅读拜占庭史相关书籍和原始资料的原因,就是因为手头的汉语研究资料不足以解答我的一些疑问。如果拜占庭史在中国历史爱好者中的影响大到产生某个”寻常“的观点——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那我可能也不用自己去啃希腊文了。


10.请教下李达老师,您认为拜占庭军区制与帝国封建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答:我不清楚您所说的”帝国封建化“具体指代什么历史事件,我个人不同意将军区制(更准确地说,农兵制)等同于”封建化“,而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罗马帝国士兵分地制度的一种延续。我个人也不同意科穆宁王朝在地方统治的无力解释为”封建化“,而更倾向于认为是帝国实力减弱、地缘态势恶化的结果。
如果将”封建“解读为”封建制度“,那么这种制度只有拉丁帝国时期存在;如果将”封建“解读为中世纪的土地生产关系,那么早在查士丁尼至希拉克略的时代,土地生产关系从古典时代庄园向中世纪地主的转变已经完成了,而此时农兵制还没有出现。


11.李达老师好!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后,整个欧洲几乎只有拜占庭帝国拥有强大的皇权可与神权一争高下。神权当然也不算输,但基本确立了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也可以管教会一些事务的状态,可以说互为制衡。而在西欧长时间的稀碎,是否和神权过于强大有关?他们一方面教导民众把忠诚献给上帝而非他们的国王,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神权的权威在不同国家间玩弄权术,抑制王权发展。宗教是否是中世纪欧洲政局混乱的重要原因?


答: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西欧天主教在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存续,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西罗马帝国在跨地区交流之中的作用,所以西欧在中世纪早期的破碎,是教权影响力相对增大的原因,而不是教权强大导致了政权破碎。
同时,教权和政权不一定是对立的,教会支持俗世君主借机获益,或者俗世君主以教会的名义获益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应当过于简单化地看待教权与政权的关系。
另外应当指出一点,神权在中世纪的西欧既不是绝对强权,也不是永远强大,教皇也曾经是阿维尼翁之囚。



12.李达老师好!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在以往总是被轻视的,或者起码被认为都是混乱不堪的,直到19、20世纪人们的看法才逐渐发生变化,比如曾经仅仅是传说的东西变得有史诗感,曾被认为僵化的拜占庭艺术后来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特色。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看法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否体现了历史的可修饰性?也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都覆盖着某种不可消除的时代面纱?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答:您的这个问题应当是属于近现代社会学的范畴,而我只是个非全职的古军事史研究者,从学术角度,我恐怕无法直接回答。作为一个阅读者,我觉得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通俗历史著作更好卖吧。


13.请问5世纪到10世纪,拜占庭的图书事业如何?包括图书出版、图书馆的藏书,以及出书学者的情况!


答: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图书是以手抄本为主,自然不能”出版“,事实上这些手抄本的规模是有限的,在羊皮卷时代更是如此。
大部分书籍都是存留在皇帝的图书馆以及修道院的书库之中。皇帝的书库之中则有着各种各样来源的书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皇帝主持编纂,安排抄写员抄写誊录,还有画师添加细密画。修道院书库的存书情况很杂,无法一一说清,修道士自己会参与写作,毕竟一些修道士就是政治斗争失败的文官武将,甚至是皇帝。另外修道院也会誊录一些偶然获得的著作。
存世作品类型既有宗教、历史、法典、制度学,也有多神教时代的旧藏书。《斯基里泽斯编年史》马德里抄本(Skylitzes Matritensis),我觉得是拜占庭帝国图书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也在细密画中看到了不少让我会心一笑的细节。至于所有存世著作作者的情况,在译者分享之中写完一个可以写几万字的研究报告恐怕不合适了。


14.李老师好,如果把拜占庭的千年历史浓缩为电影剧照,假如要用5个瞬间概括,请问李老师会选择哪几个历史片段呢?


答:作为军事史的研究者,我想到的当然都是军事方面的内容,当然可能也包含一些与权谋相关的内容。如果要我选择的话——
查士丁尼王朝:贝利萨留在臣服的东哥特贵族与欢呼的拜占庭士兵簇拥之下进入拉文纳——这是他人生的顶峰,也是他厄运的开始。
备选:面对身着盛装挥舞长枪鼓舞士气的哥特王托提拉,严阵以待的拜占庭军阵之后,年迈羸弱的宦官纳尔西斯坐在华丽的滑竿上,轻轻举起钱袋,宣布胜利的赏钱加倍。
备选:尼卡暴动之时,皇后狄奥多拉怒斥想要逃跑的查士丁尼。这可能是这位皇后一生最著名的场面了。
希拉克略-伊苏利亚王朝
在丢盔弃甲,垂头丧气的士兵簇拥之下,兵败雅穆克河的老皇帝希拉克略望向河对岸的安条克城,说出那句”永别了,叙利亚!“
备选:希拉克略跃马挺枪刺死与他阵前决斗的波斯勇士。
备选:利奥三世的德罗蒙快舰喷出希腊火,焚毁围攻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舰队。
帝国兴盛
俘虏大批保加尔人的巴西尔二世面色因信使的到来而突然凝重,因为这场战争的功臣之一,塞萨洛尼基将军塞奥菲拉克特·博坦内亚特斯刚刚在追击战中中伏阵亡。随后,怒不可遏的巴西尔下令刺瞎了数千乃至万余保加尔人俘虏的双眼,也因此得到了”保加尔人屠夫“的绰号。
备选:拉拉康之战,被封锁退路的麦蒂利尼埃米尔阿穆尔亲率部下向土丘发动第三次绝望的冲锋,被严阵以待的拜占庭步兵军阵中飞出的一支标枪刺死。
备选:人马具装的全身甲骑兵和手持长斧的瓦兰吉卫队大败全部骑白马的格鲁吉亚重骑兵。
备选:码头上,当二人走到帝国舰队旗舰旁边时,刚才还满面堆笑的海军都督罗曼努斯·利卡潘努斯突然脸色一变,将手搭在了内廷总管(宦官)君士坦丁的肩膀上,说了一声:”抓住他。“随即埋伏的水手立即逮捕了内廷总管,扫清了罗曼努斯登上皇位,成为罗曼努斯一世的道路。
帝国危局
年逾古稀的威尼斯总督丹多洛高呼将旗舰靠向君士坦丁堡海墙,士气大振的威尼斯人和十字军或攀爬绳钩,或走过木板,冲向疏于防备的海墙。
备选:满面堆笑的亚历克修斯一世身着盛装,欢迎十字军领袖们,不置可否的戈德弗鲁瓦(来自洛林,未来的”圣墓守护者“),高大且显然心怀敌意的博埃蒙德,对接待甚感满意的雷蒙(图卢兹伯爵),态度则各不相同。
备选:在穷困的君士坦丁堡市民们的簇拥之下,刚刚光复君士坦丁堡的米哈伊尔八世心情复杂地望向城北滨海处,已经被拉丁皇帝柴火的黑烟熏黑的布拉赫内宫。
帝国灭亡
加冕礼之后的宴会上,戴着铜皇冠的约翰八世用叉子挑起陶土盘子里的一片生菜,身上只有几件彩色玻璃假珠宝,神色黯然的皇后的陶盘之中,则只有一片切开的黑面包。
备选:热那亚人,守城方的指挥官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被弹片(实际受伤原因和位置均有争议)重伤,热那亚弩手们抬着他走向码头寻找外科医生时,正在组织内城防守的君士坦丁十一世突然发现内城城墙上插上了一面奥斯曼军队的旗帜。


15.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宗教和种族冲突、剥夺 LGBTQ+人的权利、忽视难民和错误信息在现代世界中泛滥,虽说不能将偏执和轻信与消失的中世纪的过去简单的联系起来,但很难让人不去回忆这段历史,想问李老师您是如何定义中世纪的?


答:当代社会的文化思潮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在这一方面涉猎不多,不敢评论。但我个人觉得,中世纪作为一个史学概念,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去定义可能更合适。
对当代文化思潮的分析,我觉得还是先做好近现代文化思潮的考辩和回忆为好,以当代人的角度”回忆“中世纪,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很不可取,从兴趣的角度我也觉得不甚必要。


END



用户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