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思考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立意于女性主义并非为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或分类领域,而是从根本上审视了过往主流社会学诸多未曾考虑性别差异的概念和观点,并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
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ISBN:978-7-5228-0123-0
[英]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英]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
[英]麦丽莎·泰勒(Melissa Tyler) 著
王金玲 姜佳将 宋瑜 朱旭红 袁璟 译
2022年9月出版
目录/contents
作者简介
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时任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平等与多样性研究中心(Centre for Equality and Diversity)主任。
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时任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社会学教授。
麦丽莎· 泰勒(Melissa Tyler),时任英国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组织研究讲师。
译者简介
序言
就女性主义而言,至少在20世纪的英国是由妇女投票权论者(suffragettes)拉开序幕,而在辣妹组合(the Spice Girls)及大众的流行看法中结束——就如杰梅恩·格瑞尔(Germaine Greer)曾挖苦的,“女性主义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现在应该滚开了”(1999:5)。女性主义在这期间已经成就斐然,并以各种方式提高了妇女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地位。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理论,尤其是在20世纪最后30年为我们重新思考理解社会方式的诸多面向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许多后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如今已经实现了它的目标,而考虑到妇女的多样性,女性主义在政治上或理论上已不再具有意义(或受欢迎);也有人认为,女性主义在造福妇女这条路上走得太远(too far),因而导致性别“反冲”(backlash)。另一些人则认为,女性主义在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上做得还不够,而且现有的那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方的中产阶级、白人职业妇女的需求上。因此,女性主义(包括女性主义社会学)近来在许多方面开始进行“盘点工作”(stock-taking exercise),批判地反思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妇女的多样化经历,但同时又保持一些共性的概念,并在21世纪初检视女性主义研究项目的现实意义。
对我们而言,当我们跳出这些争议,把女性主义及其与社会学的关系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整体中时,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承诺和理论承诺的现实意义,以及它作为一种批判方案对社会学的重要性,就会变得清晰可见。
戈兰·泰尔朋(Goran Therborn)在关于整个20世纪的父权制的讨论中指出,“在我们故事的开始,所有重要的社会都显然是父权社会”(Therborn,2004:17),然而他又认为,纵然如此,在许多社会中,父权制在20世纪节节后退,他把这个过程称为“去父权化”(de-patriarchalization)(Therborn, 2004:73)。在大多数国家,妇女和女童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教育的普及与有酬工作也在许多方面增加了妇女的自主性。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剧烈变迁削弱了丈夫和父亲这两个角色的权威,也削弱了男子施加在妇女这个群体上的权力。然而,这种“去父权化”的过程绝不是一种均衡的发展。正如泰尔朋(Therborn,2004:129)所说,“形成一种普遍的趋势,并不是20世纪父权制度变迁的最重要特征,它的不同结果和不同发生时机之间的差异才是”。这意味着,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父权制依然根深蒂固,南亚和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就是明显的例子。在世界的这些地区,正如他所说:
伴随着通过玷污与纯洁的仪式和规则构建出的种姓制度与宗教信仰,父权制与厌女症交织在一起,为男性统治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且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世俗的官僚主义和其倡导的平等权利论述的影响。(Therborn,2004:112)‘
即使在那些由平等信念所形塑的西方社会,毫不夸张地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也持续形塑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简·莫里斯(Jan Morris)起初是一名男性记者,名叫詹姆斯(James),在30多岁时变性成为女性。她在自己的著作《谜题》(Conundrum,也译作《我是变性人:颠覆两性者的自我告白》)中,总结了她同时作为男性和女性身份生活的一些经验:
我们总是被告知,社会上的性别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我必须借在20世纪下半叶同时以两种性别身份生活过的经历告诉你,生活中的所有方面,每一天里的每一刻、每一次接触、每一种安排、每一个回应,无不因男人和女人而有所不同。(Morris,1997:1)
但是,正如女性主义者所指出的,男人和女人各自在社会中的经历不仅受两性差异的形塑,更受到差异下的等级秩序(a hierarchical ordering of difference)的影响,女性主义者将其称为“性别秩序”(the gender order)。这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更重视男子和男性特质,而不是女人和女性气质;男女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地由差异形成的,而是由不平等造成的。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向联合国就全球性的妇女歧视所做的简报,总结了这种情况的后果:
在世界每个角落,仍有妇女和女童持续面临着可怕的暴力、制度上的歧视和其他严重侵犯人权的虐待。她们在家中被殴打和杀害,在社区被攻击,在战争中被强奸和虐待,作为难民被拒之门外,被剥夺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她们的性别。(Amnesty International,2002:3)
近年来,许多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西方的人)的生活得到大幅改善,这幅景象当然不是世界上大多数妇女的写照。我们对此相当自觉,因此促成了《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Feminist Perspectives)第三版的问世。自本书第一版付梓后的十多年里,女性主义和社会学领域内的各种论辩显然已有非常大的进展。当在1997年第二版出版时,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媒体文化的辩论似乎开始取代更多社会学对工作、家庭和阶层等传统议题的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女性主义本身取而代之。在此期间,女性主义研究已开始重申其对这些社会学关键领域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探索新方法来思考既有的议题。例如,开始从黑人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阶级、家庭和性别化的劳动分工等传统的社会学议题。
原来的版本所要彰显的论点是,以女性观点来评价社会,并重塑传统社会的界限,比如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区别,或者暴力犯罪和性欲特质之间的区别。如今女性主义者的学术影响力已经使得以往各个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部的分际重新洗牌,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跨界。人们也开始对“单一的女性视角”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转而强调女性经验与视角的多样性。第一版和第二版中的许多材料大体一致,但在2005年的第三版中,我们加入了对正在转变中的女性主义的要素和旨趣的考量,也顾及了不同的男性和女性群体。我们也在内容中呈现了女性主义观点的最新经验数据,以及一些已经做出重要贡献的新辩论和新议题的资料。
我们的立场是,虽然妇女的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也有一些共通性。我们肯定后现代主义学者对性别研究的贡献,但我们仍然认为,社会学作为一门批判的学科,有助于我们阐明妇女的地位,女性主义社会学依然大有可为,但这一贡献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我们所使用的“女性主义者”这一术语,指的是那些认为妇女是被剥削、贬低和压迫的一群人,他们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对那些忽视或为压迫妇女正名的主流知识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和文化信仰体系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作为女性主义社会学家的立场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我们的批判视角是社会学式的,但作为女性主义者,我们也同样批判社会学本身,因为社会学往往会忽视女性与女性主义视角,甚至将其边缘化或排斥在外。
整体而言,今日的社会学家们已经基本上接受了女性主义对男性主流社会学的一些批评,但在社会学的许多领域,女性主义者的观点仍然有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的倾向。尽管女性主义对社会学学科的影响比其他学科更大,但我们仍认为,社会学这一学科的重新概念化,必须接受女性主义的批判。不过这一点仍然没有在社会学的许多领域内发生,特别是在社会学理论中。尽管在过去的30年中,女性主义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其影响力却并不均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本书可谓为数不多的女性主义评述型书籍之一,并且是对社会学领域中其他相关入门教科书的一种校正。
这本教材的第一版偏英国视角:我们都是英国社会学家,我们在英国工作与生活,也主要在英国发表研究成果。然而,这本教材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此外,自本书1995年首版至2005年第三版问世的10年里,英国社会学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因此,考虑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思潮的转变,我们试图在第三版中广纳国际文献和经验数据,并反思我们自身视角,借此引介更具有比较性的观点以飨读者。
这本介绍社会学中女性主义观点的著作,旨在供学生和有兴趣了解女性主义对社会学贡献的广大读者使用,读者们可对本书进行单体阅读,也可以与其他较为传统的社会学入门教科书搭配使用。对于那些想要在对社会学的理解中纳入女性主义视角的读者,我们建议可在阅读完传统教科书的相应章节之后,再阅读本书的相应章节。读者不必按照本书的章节顺序来阅读。但我们建议读者先阅读第一章和第二章,因为这两章简明扼要地综述了女性主义对男性主流社会学的批判,以及女性主义者所发展的理论观点。之后,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或者遵循自己的教学大纲的顺序阅读相关章节。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表明这本书可以描述“真正的”或普遍共通的社会现实,也不认为自己是中立超然的,我们只是在转述他人作品的社会科学家。我们也并不会自认书中涵盖的所有社会学概念、主题和论辩都是详尽的。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暂时性的,这一点既适用于女性主义知识,也适用于男性主流的社会学知识。女性主义并非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它包含了各种广泛、复杂(而且通常是矛盾的)的观点。然而,女性主义知识的确为社会学做出了贡献,挑战了男性主流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假设,并主张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解释都需要被重新概念化。我们在本书中所关心的就是如何发展和阐明这一论点。
女性主义并不是一种寻求统一的运动。虽然所有的女性主义者都赞同妇女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观点,认同有必要制定解放她们的策略,但是各学派对于造成这种压迫的原因、实现解放的策略等方面却存在根本上的分歧。甚至,他/她们在女性主义本身为何以及女性为何(或者,正如我们将在整本书中探讨的那样,女性作为一个类别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现存很多不同的女性主义理论,在这本书中,我们试图描述一些主要的、与社会学较为相关的理论,但这绝不意味着有些仍有助于我们理解女性经验的女性主义理论,即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就该被排除。
如何区分不同的女性主义观点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个人问题。我们也必须试着表明自己的立场。在第二版中,我们将自己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后来演变成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视阶级和性别在形塑我们对社会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这些经验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样的立场影响我们如何理解、阐释书中用到的材料。自从批判现代主义及其相关理论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出现以来,我们就深受其影响。此外,我们还受到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影响,这些理论宣称西方女性主义在解释女性生活时,一直是种族中心主义的心态,这样的论述也影响了我们的观点。现在我们的立场更加折中:既认为必须以批判的观点从根本上来探求社会、社会学和性别差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等议题,但也试图在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上投注更多心力,因为这些观点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所处的社会。当然我们也自觉有些观点其实是不相容的(例如结构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但我们也会认为,增进对社会的理解比纯粹的理论更重要。因此,这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记录了女性主义社会学如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生活。
作为读者,您必须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理论视角,成为其他女性主义论点和研究发现的中立报道者。重要的是,您要意识到我们并不是中立的,我们认为任何人保持中立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当我们在评估其他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学者的著作是否适当时,这种中立性的缺失反而尤其重要。
近年来,虽然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会学,特别是对身体、性欲特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议题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最近关于女性主义理论的论争往往大部分只出现在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期刊上。因此,在本书第三版中,我们的目标是将近年来学术活动的研究摘要整合到既有框架中,提供一份重订的、更新的版本,期待它能够被更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更新版本的目的是更兼容并蓄,不仅吸纳更多社会学话题的研究主题(第三版的特色是多了两个新的章节,论述性欲特质和媒体文化),还希望包含更多的理论视角和可供比较的资料,这一部分大多是由国际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学家执笔完成。但我们也注意到,许多学者认为,要想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是不可取的。因此,本书第三版除介绍女性主义观点对社会学的贡献时力求做到更兼容并蓄、更有可比性之外,也试图借指引书目激发和鼓励读者更深入地阅读特定主题,由此我们在书中增加了供参考的“延伸阅读”部分。
我们希望读者能喜欢阅读这本书,并从中有所收获。我们在写作中获益良多,也很享受写作的过程。女性主义和社会学不只是让人学习的学科,还是可以用来理解我们所生活的、置身其中的社会的方法。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激励读者以新视野来重新认识世界,并获得新见解。
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
麦丽莎·泰勒(Melissa Tyler)
节选自本书序言
对本书感兴趣吗?
快来加入社群
参与下周的秒杀活动吧!
体验陪跑文化
扫码加入社群↓↓↓
策划:zjn
编辑:zjn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