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九月
星期五
中古时期所推崇的外来文明应该是波斯等地的文明,中国与萨珊波斯的交往在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
——《波斯锦与锁子甲: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
中古时期(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达到一个高峰的时期,中国和丝路沿线西域各国均展开密切的交流,很多异域物品经商人、使者等之手传入中国,这其中也包括来自西亚波斯一带的物品,如狮子、鸵鸟、宝石、香料、玻璃器、金银器、名酒、织物等。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波斯锦与锁子甲,这两样物品均产自西亚波斯一带,随着中西交通的开展,它们也通过丝绸之路经中亚、西域、河西走廊(敦煌)等传播并影响到内地。
波斯锦的东来之路
与唐代炫丽的丝织品相媲美的还有一种织物,名为“波斯锦”。“波斯锦”顾名思义,即波斯地区所产织物。随从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学家常提到波斯的这种锦缎(锦袍)。波斯地区很早就有一种用金银线交织的纺织品,即锦缎,文献中所提到的波斯锦大概就是类似这样的织物。
萨珊波斯王朝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有关波斯锦的记载。《魏书·西域传》云波斯产“绫、锦、叠、毼、氍毹、毾㲪、赤鹿皮”等;《隋书·西域传》记波斯“衣锦袍,加璎珞于其上……(土多)锦叠、细布、氍㲣、毾㲪、护那、越诺布、檀、金缕织成、赤鹿皮”等;《大唐西域记》卷11亦云波(剌)斯国人“工织大锦、细褐、氍毹之类”。有学者认为《隋书》所记“金缕织成”即波斯锦,很像波斯语zar-bāf之译义(字面的意思是“金织”)。不过波斯锦织造技术其后又传入中亚粟特一带,《隋书·西域传》即记康国“丈夫剪发锦袍……(出)氍㲣、锦叠”;《册府元龟》亦称康国等“出氍毹、锦毡”等。
上述文献中所提到的各种“锦”“锦叠”“大锦”“金缕织成”等,应即是当地特有的产品,正如“金缕织成”一样,多以金线等交织的纺织品,萨珊时期也可能有丝或棉的成分。如前述文献中常提到的“叠”字,在古时为dziep、diep、dib等,等于中古波斯语dīp或dēp,相当于新波斯语dībā(即丝绵,一种彩色织品,经纬线都是丝质的)、dībāh(即金绢),阿拉伯语化了的dībādz(锦马甲,金织品)。这种织品和它的名称都来自萨珊时代的波斯,在穆罕默德时代才为阿拉伯人所知道。在汉文文献中“叠”字又往往和“锦”连在一起,表示这是一种丝绵绸缎。
至于这类波斯锦的具体质地、样式,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从古波斯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雕刻,伊朗东北部萨珊朝都城尼沙普尔(Nishapur,内沙布尔)遗址的崖刻,以及伊朗南部塔克依布斯坦(Ta-k-i-Bustan)属于萨珊波斯时期的崖刻、壁画等上面所刻绘的帝王贵族衣饰,多少可以看出点基本样貌(见图1、图2)。尤其是塔克依布斯坦浮雕上帝王贵族华丽的衣饰,显示出其华贵与特色。
图1 伊朗尼沙普尔遗址崖刻
图2 伊朗塔克依布斯坦阿尔达希尔二世岩雕
波斯锦约5世纪传入中国,在西域一带很流行,吐鲁番文书中多有记载。哈拉和卓90号墓出土5世纪阚氏高昌文书《高昌□归等买鍮石等物残账》中记有:“归买鍮石……钵(波)斯锦□□昌应出”;6世纪的高昌文书《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孝恣随葬衣物疏》中提到:“故波斯锦十张,故魏锦十匹……”。这里提到的“钵(波)斯锦”等和魏锦相提并论,前者以“张”计量,后者以“匹”计量,波斯锦显然是一种异域锦,加之鍮石等物亦是外来进口,这里的波斯锦显然来自中西亚,可能成为一种贸易品。除此之外,阿斯塔纳墓葬中的随葬衣物疏中也提到“波斯锦面衣”,如阿斯塔纳173号墓所出《高昌延寿十年(633)元儿随葬衣物疏》云“银眼茏(笼)一具,波斯锦面依(衣)一具,波斯锦辱(褥)一具”,阿斯塔那15号墓所出《唐唐幢海随葬衣物疏》载“婆(波)斯锦面衣一枚,银眼农(笼)一”等。这里的波斯锦面衣与银眼笼等随葬品,应是一种真实的随葬品,即尸体上的覆面。而这种覆面在斯坦因发掘的阿斯塔纳墓葬中多有发现,多为萨珊式联珠纹式样(见图3)。新疆博物馆亦收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这类覆面(见图4)。
图3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阿斯塔纳墓葬出土丝织品
图4 新疆博物馆所藏吐鲁番出土丝织品
图5 斯坦因所获敦煌丝织品
波斯锦等其后也沿着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所出佛经经卷丝织套子和佛幡中有萨珊风格的织锦(大部分都已流失到国外),这些织锦中有的可能为在粟特生产的萨珊风格的联珠纹锦,一般被称为波斯锦,也被称为胡锦和番锦。同时在藏经洞中亦有中国生产的萨珊风格纹样的丝绸仿制品等(见图5)。这种织锦大多具有圆和椭圆的联珠对兽、对鸟纹饰,而环形联珠纹本身就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种纹样。德黑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泰西封等地出土的饰板上就有这类联珠猪头纹、联珠团花纹等装饰。中亚一带也深受其影响,在中亚河中地区的阿弗拉希亚伯、巴达雷克、片治肯特遗址壁画中也多有联珠立鸟、翼马、对兽等织锦上的装饰(见图6、图7)。敦煌220窟壁画维摩变下部听经图中所绘西北各族君长有三五人着团窠锦衣,应是一种波斯装。《旧五代史》载周世宗时,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曾“贡辋砂、羚羊角、波斯锦、安西白㲲……”,说明五代时期,波斯锦依然在河西一带流行。
图6 巴达雷克壁画上的贵族饮宴
图7 片治肯特遗址壁画上的联珠纹
据敦煌藏文医书记载,波斯锦可以烧灰入药治病等。如英藏S.t.756医疗术长卷中即记载人若被狂犬所咬,药方之一是“用燃烧上好波斯锦的烟熏,将三棱麻黄轻轻捣烂与上等酒配制成药服下有效”等。这部医书成书在公元8~9世纪或更早,正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可知这个时期该地区对波斯锦也是不陌生的。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的丝绸中,有一种含绶鸟织锦,其中有的还有波斯婆罗钵(巴列维)文字,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产自中亚的波斯锦。
波斯锦亦多以进贡的形式传入中原。《梁书·诸夷传》中记滑国(指嚈哒)于普通元年(520),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狮子产自西亚,滑国所贡应为转贩的西亚波斯一带产品,这里所提到的波斯锦应为一种金线锦袍。隋朝时入华中亚人何稠曾仿制波斯锦。《隋书·何稠传》载:“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波斯尝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唐时亦继续入贡这类金线锦袍。《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四年(716)七月,大食国黑密牟尼苏利漫遣使上表献金线织袍、宝装玉洒池瓶各一(一云:开元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开元十五年(727),突厥骨咄禄遣使献马及波斯锦;天宝四载(745),罽宾国遣使献波斯锦、舞筵。这时候的波斯锦大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波斯锦,更可能是一种中亚锦,突厥、罽宾等所献波斯锦应为转贩中亚一带产品。吐鲁番、敦煌发现的萨珊风格的织锦绝大部分都可归为中亚地区特别是粟特地区生产的锦,即粟特锦。大食所献的金线锦袍也应是其所征服的波斯及中亚一带产品。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织金锦残件。其置于地宫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顶部,原置一箔箧中,箧已朽尽,残件为落石所压,长约70cm,宽40cm,折叠数层。织金锦用捻金线做菱格花纹,捻金线直径为0.1mm,与波斯锦中“金缕织成”很相似,此物若不是中西亚一带的产品,便很可能是中国仿制的波斯风格的织金锦,或称为仿波斯锦,前述《隋书》所记载的何稠就曾仿制过这类织锦,这里只不过是用丝线代替了毛线或棉线,但亦可证明唐人大概掌握了这种织金锦的技术。当然这件织锦残件也可能是一种进贡的金线锦袍,大概类似上述开元四年大食国所献金线织袍。
这件织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织金锦实物,考虑到法门寺地宫所藏之物多为皇室赏赐珍品,说明这件织锦也是来自唐代皇室之物。无论是舶来品还是仿制品,这件织物能出现在专门存放唐朝皇室之物的法门寺地宫里,足以说明其珍贵。
选自《波斯锦与锁子甲: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第三节
书籍简介
波斯锦与锁子甲: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 韩香 著 2022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9852-3 书籍亮点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中外关系史领域的全新力作,补上了中古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史中缺失已久的一块“拼图”。
★ 利用多语种文献和中西方考古资料,搜集了100余幅精美的文物图片,还原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丝绸之路的广阔舞台上,演绎过的壮丽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 抽丝剥茧、层层揭秘,鸵鸟与鸵鸟蛋、胡人驯狮表演、马球运动等如何传入中国并风行于世。
内容简介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拼图”。
作者简介
韩香,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2部《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两汉迄五代中亚胡人的来华及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西域研究》《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专著《隋唐长安与中亚文明》于2009年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2009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推荐阅读
1 1 1
合为一家: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
吴洪琳 著
2020年1月出版
ISBN:978-7-5201-4700-2
十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荡的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混居杂处、冲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书分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认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认同”两大部分,通过详细解读汉赵国号的取舍,赫连勃勃的民族心态,吐谷浑的“中国”认同观,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现出来的胡汉服饰、姓氏、供养人形象的相互渗透等内容,勾勒出十六国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进程。
1 2 1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
[英]G.勒·斯特兰奇(G.Le Strange) 著
韩中义 译注
何志龙 校订
2018年1月出版
ISBN:978-7-5201-0434-0
本书的叙述时期起于阿拉伯帝国建立,终于帖木儿帝国时期,时间跨度近800年。记述的地理范围:以报达城(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东部地区,东至与中国接壤的中亚荒漠地区,西达今叙利亚、土耳其的地中海沿岸,南濒波斯湾与印度洋,北抵高加索山脉,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及中亚诸地。书中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历史地理文献资料,并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记述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1 3 1
新出土中古有关胡族文物研究
周伟洲 著
2016年12月出版
ISBN:978-7-5097-9964-2
本书是关于中国中古时的“胡族”的探索,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收录有关北朝时胡人墓志考释的文章四篇;第二章收录隋唐时有关胡人文物墓志研究的文章四篇;第三章收录隋唐时出土相关胡人的文物、“六胡州”及丝绸之路起点研究的文章四篇;第四章收录了笔者从相关胡人墓葬出土的“乐舞图像”中研究唐代音乐、舞蹈的文章二篇;附录中收入了笔者多年研究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胡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章一篇。
1 4 1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美]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 著
吴玉贵 译
2016年4月出版
ISBN 978-7-5097-8064-0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策划:张思莹
编辑:刘 芳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