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 | 《政策科学的理论建设》
2006年夏着手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老龄政策研究》之际,我明显感到在政策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于是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检索政策研究方面的文献。
来源: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2023-08-31
【书摘】新书 | 《殖民时期的印度艺术与民族主义(1850~1922)》
《殖民时期的印度艺术与民族主义(1850~1922)》一书讲述的是印度被殖民时期的艺术故事,在呈现欧洲自然主义在印度出现时所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的基础上,分析了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相互影响,追溯了艺术从毫无疑问的西化到印度民族身份建构的演变。
来源: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2023-08-31
【活动】活动现场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分享活动回顾
一、高远致:大部分人对于科举的印象停留在乡试、会试、殿试,其实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您能够简单勾勒一下吗? 曹南屏: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一个上海县的童生,你要先到上海县城参加由知县主考的县试。通过后,你要去现在松江区所在的松江府城,参加由知府主考的府试,然后你要到由朝廷钦派的学政那儿,参加院试或者叫道试。你通过了才是秀才。 同时,学政还要主持两项日常考试,一叫岁考,二叫科考。科考是乡试的资格考试,你通过了才有资格考乡试。岁考是日常督责你是否荒废了学业,如果考得不好,学政就会责罚你,把你已经得到的待遇降下去。 二、高远致:武则天希望通过科举提拔寒门子弟进入国家的政治体系,以平衡朝廷中的世家大族势力,这个观点很流行但一直有争议,怎么看待它? 仇鹿鸣:这个观点应该来自于陈寅恪,他认为科举的影响力在武则天时代兴起。关陇集团是初唐的重要政治力量,武则天为了打破集团对政治的垄断,拔擢寒士、进行科举就成为了重要的手段,这是一种非常有名的看法。 但是目前学界主流都不太同意陈寅恪这个判断。他把科举,尤其是进士科的影响提的太早了。国内外对科举有专门研究的学者,他们普遍认为要到盛唐的时候,进士科才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我个人感觉要到中唐以后。 围绕科举的很多庆祝活动,比如曲江宴饮,比如择一个新科进士当女婿,是中唐以后才形成的风俗。之前,进士科对于进士来说,意味着他们会有非常光辉的前途,由于进士取士人数有限,进士在唐代并非官员的主要来源。 三、高远致:我们今天的高考和科举有哪些不同,如果要拿今天的考试来类比科举,什么考试更合适? 曹南屏:我想首先最显然的区别是,女性不参加科举考试。其次是学校体制,明清的县学、府学,看上去像现在的学校,实际上它相当于是学籍管理机构,秀才们根据成绩的好坏被分到县学、府学。但是所谓“学校”里的学生不会在一起上课,也就不会因为同在“学校”而产生我们现在的“同学”概念。同时,科举应考士子更加重视科举考试带来的师生关系,老师就是他们的考官,知县、知府、学政乃至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同考官等,一般称“受知师”。 仇鹿鸣:最重要的一个不同,就是科举考上之后可以做官,这点和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更类似。现在我们的公务员考试依然不是技能性的考试,这点也类似。 曹南屏:我们通常把科举考试翻译成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就是公务员考试。
来源: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2023-08-29
【书讯】书单 │ 索恩即将出版新书3种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场大战役都常被归为“转折点”。卡塔尔·诺兰的论证则说明,恰恰相反,主要战役对于战争的胜负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事实是,战争依靠的是获胜的一方长期凭借其更强的武器装备和更坚实的后备人力储备逐渐消耗敌方的势力。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一系列大型战役,展现了即使是被认为生死攸关的大型和重要的战争,实际上也不过是对最终战果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已。这是一本充满了关于战争史的新思考的通俗易懂、扣人心弦、有趣好读的书。 【媒体评价】 令人着迷。我不记得在过去几年里读到过什么东西能让我重新思考这么多基本问题——什么能赢得战争?什么是最具启发性的讲述军事史的方式?我们的将军们是否因为试图用战场技巧代替战略理解而做着徒劳的挣扎?——《纽约时报》 二. 《西方通史》(完整全四卷)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 著 丁娜 杨丽 李鸥 朱锦阳 吴宁 译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内容简介】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所著四卷本《西方通史》,探讨了从古代源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西方政治经济哲学形成过程;西方是如何度过了1914-1945那充满战争与撕裂的惊心动魄的三十年;从冷战到柏林墙的倒塌的时间里国际格局又如何变化;当前时代我们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的种种新危机,西方又要如何成为西方。 三. 《莎士比亚:时代灵魂》 [英]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著 赵雯婧 译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内容简介】乔纳森·贝特,当今最具成就的莎士比亚研究者之一,找到了一个迷人的新方式来讲述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故事。贝特用《皆大欢喜》中的人生七阶,演绎了莎翁一生中的关键事件,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这些事件与莎翁的世界和作品联系起来。 从婴儿时期一直到被人遗忘的死后阶段,本书以充满悬疑的故事、精彩的文学分析和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为核心,对莎士比亚的一生做了精彩的诠释,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这是一部大胆、有趣的作品。学术和猜测,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虚实交织,揭示了这位无与伦比的艺术家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来并一直不朽的。
来源: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2023-08-29
【书摘】新书 | 城市逐梦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形成了“农民工”“乡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背负特殊标签的群体。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城市新市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37582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69.73%,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6.0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显示,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重为63.89%,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呈现家庭化、稳定化、流入地居住长期化等新特点。实现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就业、同等收入、同等保障是人口流动之初具有的“梦想”。然而,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尚未被充分重视。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1年,社会保险参保率仅为8.22%,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仅为32.9%。流动人口就业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个筛选、赋权和管理的过程,具有内在的政府行为机理。城市中的教育培训、就业保障和职业流动机制只有适应了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和流动目的,才能更好地推进就业质量提升,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社会稳定。
来源: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3-08-29

欢迎添加
先晓君微信

欢迎关注
先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