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 张洁著《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8-05 14:38   浏览量 23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简介


                                   


张洁 著

2024年5月出版/98.00元

978-7-5228-2265-5

反水投注网站


image.png


扫码购买电子书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这是一段何样的历程?史前身体运动与古文字两种看似并无关联的文化形态,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初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体是运动的载体和根本,运动是身体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身体运动是早期人类生活的重要呈现形式,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亦与人类的文明起源密不可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世界上著名的四大古文字,如圣书字、甲骨文都属于象形文字。


基于文字构形和内在逻辑的两个维度,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演变的萌芽阶段、初期阶段和成熟阶段,本书讲述了身体运动与古文字形成之间不一样的发展故事。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外在形式上,是身体动作的符号化与简化,从身体的具象到抽象,从身体在场到身体离场;内在逻辑上,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并最终推动了文字符号的产生。文字符号化的一小步,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一大步,而在这“一小步”和“一大步”中,都有史前身体运动的身影。

书摘



史前与史前身体运动形态


一)漫长而久远的史前时期


说起史前,久远感扑面而来。通俗地讲,史前一般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时期,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字发明的时间不一,因此“史前”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年代或者时期,不同民族的“史前”也各有不同。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是指从发现古人类开始,到夏朝建立,其间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等时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夏朝(约前2070/前2030—约前1600)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部族世袭制朝代,即到了夏朝,人类开启了文字记载的阶段,距今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虽然无法标识一个具体的年代数字,但有文字记录之前的时期一般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能够借助一些考古学的发现对其进行分析。


(二)考古发现中的史前身体运动形态


身体运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身体是运动的载体和根本,运动是身体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自有了人类以来,人的各种身体活动表现为丰富的身体形态。在文字发明前的“史前”时期,人类常以身体的形式记录人类的发展历程,如考古遗迹中各种史前生活场景中无不有着人类身体活动的形态。在体育学中,对史前身体运动相关内容的研究被称为史前体育,或原始体育。近年来,基于考古学角度对史前文化中的一些遗迹、遗物进行分析日益成为探讨史前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外,如阿纳蒂等通过对欧洲岩画艺术的比较研究指出人体形象是世界岩画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在国内,陈兆复探讨了史前岩画中的人体形象及其在岩画中的符号表达;张洁分析了欧洲史前岩画中的身体运动形态特征及其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意义;李重申等从丝绸之路的岩画中探析了原始体育形态与体育起源的关系;崔凤祥等借助考古学的方法探讨了史前的乐舞祭祀等身体活动的发展历程;陈光华对史前双墩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存与遗物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了体现肢体运动文化以及表现出身体教育特征的符号与遗物,且认为其中的身体教育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体育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王金朝分析了我国史前岩画中的一些身体运动形态,如舞蹈、龙舟竞渡等,并分析其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起源的关系。


史前遗存中所见的丰富的史前体育内容,如舞蹈、射箭、射弩、投枪、马术、龙舟竞渡、摔跤、杂技和鹿棋等,表明史前体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鉴于其时的人类社会尚处于低级开发阶段,史前体育与人类低级能量开发和原始思维方式相适应,因此这种文化还不能称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史前体育文化尚未脱离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是与其他文化形态相互蕴含为一个复合体,进而作为一个“部件”构成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综合文化整体,使史前身体运动形态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成为人类学中一个开放的课题,尤其是文化人类学。需要注意的是,史前时期的身体运动并不是指现代体育意义上的身体运动,因为体育也处于萌芽时期,人类早期的各种以身体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如狩猎、征战、舞蹈等就是一种萌芽形态的体育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宗教活动出现后,人类的某些身体运动逐渐脱离生产和生活而趋于规范化和规律化,也即逐渐向着现代体育的方向发展。



史前身体运动与古文字演进的关系

目前,对文字起源的学术探讨成果丰硕,但主要集中于对文字起源的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等领域的讨论,且结论尚不统一。对世界四大象形文字的构形进行观察,发现其中以人体形象构形的文字在相应文字体系中占比很高,尤其是甲骨文和圣书字,比如《甲骨文写意书法集》中收录的与人体器官形象有关的字共计245个,占比48%,既形象又写意,如“人”(),两人并立表示“并”(),太阳下的三人表示“众”();在词性上既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副词等。古埃及圣书字中也多见由不同的身体动作构形的字符,字符形象化特征突出。因此,身体或身体动作符号成为象形文字形体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一现象出现在人类最早的四种文字体系之中,不免令人思考身体动作与人类文字形成之间的文化关联。


(一)身体动作的文化解读


对史前身体运动与古文字演进关系的探讨是基于对史前身体动作的文化符号解读。苏珊(Susan)指出身体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更包含或体现了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当不同的身体处于不同的时间、空间等位置时,其文化符号的表现也会不同。西方身体人类学先导Mauss提出“身体技法”,强调了身体动作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意义;M.Douglas首次提出“两个身体”的概念,即物理的身体和社会的身体,强调身体的文化意义;Thomas指出应从身体表达、身体话语等诸多方面展开身体人类学研究;Shilling将身体作为一种社会媒介,探讨了“涉身性”(embodiment)问题;Ponty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身体认知”的见解,对身体与身体动作的解读都超越了其物理属性的意义。将身体视为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是身体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传统,熊欢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身体是反映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最好载体,社会学家眼中的身体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符号和权力关系”。


身体动作的符号意义赋予其更为多样化的功能。杨利亭指出,“以符号学言之,身体是表意符号的聚集地,身体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与自我和外界进行沟通,在这个意义上,身体符号起着承载并传达人的主客观意志的重要职能”,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身体符号系统。张再林认为:“人类文化有两大符号系统:一是意识符号系统,具有科学式;一是身体符号系统,带有审美式的。”因此,西方的科学主义式符号系统常被称为意识系统,而中国的身体符号系统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的《周易》之“易象”去解释:中国传统的“身道”是一种以身体—感情—家族为其图式的身体符号系统。但这种身体符号不是“某种给定物的被动图像,而应被看作是理智自身所创造的符号”,让身体自己来表达,身体通过动作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语言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而在语言系统中,身体语言被视为非语言系统,同样具有信息发送、接收等传递过程与功能。


史前身体运动的文化意义拓展了其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联。胡小明等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跨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黔东南独木龙舟、纳西族东巴跳等原生态身体运动形态的体育性质及其文化内涵;谭广鑫等对贵州南部侗族“抬官人”所采用的肩扛动作进行了文化解读;万义等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宗教舞蹈中的身体动作符号及其文化内涵;赵国炳等提出以体育人类学的身体动作分析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中身体动作的文化意义;和春云等指出“连臂一体”与动物模仿是纳西族民间丧葬舞蹈及超荐仪式中举行的东巴跳动作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是纳西族先民以对特定自然物具象、外部形式结构、运动特点的模仿为特征的带有巫术性质的身体运动形式;和春云等对纳西族摩梭达巴舞蹈的原始身体动作进行文化符号解析,并采用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全面分析了纳西族摩梭达巴舞蹈身体动作文化符号的文化意蕴、动作形态。原生态的身体运动形态与其他文化形态,如传统体育、宗教舞蹈、祭祀仪式等相互关联,其中丰富的身体动作被赋予了多种文化内涵,因此身体运动文化的发展也势必对其他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与作用。


(二)史前身体运动与古文字关系的探讨


在古文字中的身体运动形态方面,商承祚分析了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渔猎、游牧以及农耕等身体活动;孙雍长探究了由甲骨文字形具象反映出来的殷、周时期各种田猎活动等;芦金峰系统地阐述了甲骨文字形中所反映的体育因素;王秋萍考证了甲骨文中表示身体运动的文字,并从中解读先民的构字思维模式,认为甲骨文字形反映出弹射、竞速、攀爬等身体运动形态,体现了先民的早期体育审美意识。亦有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字如东巴文中所见身体运动形态的探讨:Masato指出纳西族东巴祭司以东巴文记录东巴宗教舞蹈中的身体动作,以形成舞谱,并依照舞谱演示东巴舞蹈;康厚良等采用文献资料、古文字考释等方法分析东巴文中表示休闲体育内容的文字,揭示了休闲体育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渔猎、战争等活动中进行分离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古文字字形以及文字所载内容都为探究原生态身体运动形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为深入分析身体运动与古文字之间的文化关联奠定了基础。


在学科划分上,身体运动与古文字之间的文化关联问题属于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畴。目前体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进入自主创新的阶段,其研究对象从“民族体育”逐渐转向了“原生态身体运动”。身体动作的文化表征将古文字中所见的原生态身体动作、身体动作字符与原始宗教舞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引起了体育人类学学者的密切关注。向有明等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法,采用双向实证的方式分析了纳西族东巴舞蹈中的身体动作对东巴文字形成的影响,其在方法上继承了文化人类学“从书斋到田野”的经典模式。赵国炳等以体育之身体动作为分析对象提出“身体动作分析法”,借助对身体动作截图的分析来展示东巴跳身体动作如何书写和表达东巴文化。郭佳丽统计分析了东巴文中人体字的字形构形与造型。张洁等探讨了甲骨文、古埃及圣书字等世界四大象形文字中所见的身体运动形态,并从认知发展的角度阐释了身体运动形态对古文字形成的影响。卢洋阐释了甲骨文中与身体动作相关的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意义。胡小明等利用人体动作发展理论对东巴文进行分析,指出原生态的身体运动在东巴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东巴文动词形成的影响。


除东巴文外,孙德朝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大小传统感通思维方式,从古彝文字中筛选出24个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文字,提炼出古彝文字中的身体活动元素,认为其对文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认知特征。此后孙德朝等以实证方法分析了身体活动与沙巴文字的相关性,认为沙巴文字的口耳相传正是通过身体活动及身体所造器物转换性再生的表达。此外,韩江苏根据文字孳乳原理,依据侧立人字符上指事符号形体及位置、甲骨文语境以及后世人体文字字义的语言描述,考订与辨析了六个与侧立人相关的文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贾雨晴以典型的“手持物”类甲骨文为讨论对象,讨论并探索了其背后的表义策略,以及甲骨文表义策略是如何适应二维平面结构的。可见,身体运动与东巴文、古彝文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因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探究,但对身体运动形态与甲骨文等世界四大文字之间的关系探讨相对较少。


总体上讲,目前学者就古文字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过程有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形成势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国内外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学领域,鲜有对身体运动方面的探讨。对于文字的起源,相关的神话传说、起源学说等成果丰富,其中文字的图画起源说是国内外多数学者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在史前身体运动方面,目前围绕身体运动文化自身进行的研究较多,而涉及身体运动与其他文化形态关系的研究较少。在身体、身体动作文化方面,前人虽从身体文化意义的建构、身体文化的符号表达、“身体技法”“身体认知”“涉身性”、宗教身体运动形态与文字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身体动作的多维文化意义与媒介传播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但整体上看较为分散,缺乏对身体运动与文化形态关联的系统探究。现有的对身体动作与东巴文、古彝文、沙巴文字形成关系的探讨仍处于针对典型个案进行的尝试,缺乏从整体上对身体运动与文字演进全过程的一般性论证。因此,对身体运动与文字形成之间关系的认识尚无法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文化人类学为此领域的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摘选自本书绪论,因篇幅所限,有所删改,注释从略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论/001
第一章 史前身体运动形态与古文字演进历史/023

  第一节 史前遗存中的身体运动形态类型及其性质/023
  第二节 古文字的发展演进故事/042

第二章 从史前身体运动到古文字的萌芽阶段/062
  第一节 身体动作在国内外岩画中的表现形式/063
  第二节 身体动作在文字萌芽阶段的符号化/087

第三章 从史前身体运动到古文字的初级阶段/101
  第一节 古文字的构形理论/101
  第二节 史前身体运动在文字画中的构形表现/104
  第三节 史前身体运动在图画文字中的构形表现/114

第四章 从史前身体运动到古文字的成熟阶段/132
  第一节 史前身体运动与甲骨文的构形/132
  第二节 史前身体运动与古埃及圣书字的构形/142
  第三节 史前身体运动与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的构形/148

第五章 一个案例:从纳西族东巴跳到东巴文/155
  第一节 纳西族传统身体运动形态/156
  第二节 纳西族东巴跳身体动作与东巴文的构形/161
  第三节 从东巴跳身体动作到东巴文构形的双向实证/178

第六章 从史前身体运动到古文字的认知分析/187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187
  第二节 史前身体运动与人类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193
  第三节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演进过程中的认知表现/207
  第四节 案例解读:从身体运动到东巴文与东巴舞谱的认知分析/218


第七章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的文化历程分析/276
  第一节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萌生的认知基础/276
  第二节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演进的符号学基础/285

附录1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证书/298
附录2 作者2012年首次前往云南丽江纳西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299
附录3 作者前往宁夏贺兰山进行岩画考察/300
附录4 作者前往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301
附录5 作者前往云南丽江纳西族和力民东巴家中参与东巴文化传承活动/302
附录6 和力民东巴书写东巴文/303
附录7 和力民东巴展示东巴跳//304
附录8 和力民东巴梳理东巴文人体构形文字手稿/305
附录9 史前身体运动与安纳托利亚文字的构形/314
参考文献/317
后记/342

作者简介

张洁,博士,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位专家。研究方向为体育历史与文化、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治理。担任中国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Asian Journal of Sport of History& Culture国际期刊编委等学术兼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哲社科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哲社科基金项目1项,政府、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发表CSSCI/SSCI/ A&HCI学术论文10余篇。


推荐阅读

古文字与语文教育


张素凤  著

定价:78.00元

978-7-5201-7114-4

反水投注网站

推荐 | 《古文字与语文教育》研究概述

策划:佟譞

编辑:佟譞

审校:启沐

转载自:人文万象

想了解更多图书详情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