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越境·身份·文学——<铜锣>及其主要同人研究》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8-02 11:14 浏览量 126
《铜锣》是1925年4月由日本留学生草野心平联合原理充雄、富田彰与中国诗人黄瀛、刘燧元(思慕),在中国广州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创刊的诗歌同人杂志。因受到“五卅惨案”引发的反英反日运动的影响,草野心平被迫于同年6月从岭南大学辍学,离开广州,带着尚未装订的第3号《铜锣》回到了日本,前后共发行16期,于1928年6月宣布停刊。尽管它只有3年多的短暂历史,却从草野心平诗友圈的交流园地发展为日本无政府主义的代表性杂志,催生了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一批一流的诗人,并成为映照出相互交锋而又浑然交融的同时代各种文艺思潮的有效镜面,也印证了日本诗坛与中国之间的至深关系,在日本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非常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蕴含着日本现代诗史研究和中日文学关系研究中的诸多热点话题。
《铜锣》共16期封面图
纵览整个16期《铜锣》会发现,从创刊号到停刊号,一直活跃于其间的主要同人仅有草野心平和中国人黄瀛。草野心平作为《铜锣》诗刊的发起人,自始至终都是该同人杂志的中心人物。在1921年至1925年留学中国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期间,他与梁宗岱、刘燧元、叶启芳等人结为至交,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开启了作为诗人的第一步,还以同期发表在日本《诗圣》上的诗歌为契机,与黄瀛开始了书信往来,并在黄瀛获得《日本诗人》“第二新诗人号”桂冠的刺激下,于1925年4月在广州创刊了《铜锣》杂志,这些都构成了他难以磨灭的青春回忆,成为其诗人生涯的起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诗歌特色和人生方向。1940年8月,草野心平受岭南大学同窗好友林柏生的邀请再次来到中国,作为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宣传部顾问在南京度过了5年多的光阴,直到日本投降,才于1946年3月被遣送回国。这些复杂的经历构成了草野心平的多重中国体验,决定了草野心平中国观和亚洲意识的多重性,催生了其大量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群,也奠定了中国问题乃至亚洲问题在草野心平一生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他成为研究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时不可或缺的存在,也为我们研究昭和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共有的心路历程乃至精神史提供了很好的标本。
而黄瀛无疑是《铜锣》的另一名主要同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堪称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于1906年出生于重庆,其父黄泽民曾是重庆川东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之一,其母太田喜智是来自于日本千叶县八日市场市的“日本教习”。黄瀛8岁时丧父,被迫随母亲离开中国,迁居到日本千叶县八日市场市接受教育,后就读于日本文化学院和陆军士官学校。黄瀛于1930年底回国从戎,执掌通讯军务,后官至国民党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少将特参。解放后因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海外关系而数度入狱,及至文革结束后才平反昭雪,成为四川外语学院(现四川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黄瀛从少年时代起便醉心于日语诗歌创作,1925年2月,年仅19岁的他在几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荣登《日本诗人》“第二新诗人号”评选的榜首,以清澄的感受性和明朗阔达的诗风引起日本诗坛的瞩目,是第一个在日本现代诗坛上赢得卓越声誉的中国诗人,且与前辈诗人高村光太郎、小说家兼诗人井伏鳟二、木山捷平等过从甚密,并于1929年春天利用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旅行之机,前往岩手县花卷探望了病床上的宫泽贤治,成为与宫泽贤治有过谋面之交的唯一中国文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是中日文学交流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是中日两国近百年曲折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草野心平
黄瀛
显然,以《铜锣》为切入口,通过梳理和考察两个主要同人黄瀛和草野心平的越境体验,以及与宫泽贤治等同时代文人的交友关系和文学互动等,可以为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找到实实在在的注脚和挖掘出迄今还鲜为人知的生动史料。
然而,作为一本与中国有着至深关系,同时又对日本现代主义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杂志,《铜锣》却并未在中国受到应有的关注。本书旨在填补国内这一研究的空白,既吸收日本研究者或聚焦于其在日本现代诗歌谱系上的地位,或关注其作为同时代文艺思潮之镜面作用等的研究视野,同时注重凸显中国研究者的视点,主要围绕着两条主线来展开论述,一是具体而生动地勾勒出在《铜锣》杂志以及《铜锣》同人之间超越国界或国籍的文学交往中所呈现的中日文学关系,二是以其主要同人草野心平、黄瀛和宫泽贤治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为典型的案例来多角度地探讨“越境与身份认同”“越境与文学生成机制”等21世纪的热点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属于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综合研究,乃是逾越了单纯的作家论或作品论等传统方法,而将文学论与文化论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并非按照编年史的顺序来进行历史的回顾或梳理,而毋宁说基于“越境·身份·文学”等问题意识,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既注意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又力图运用当代意识来考察或重估《铜锣》及其主要同人在日本现代诗歌史和中日文学关系史上的价值。
草野心平
宫泽贤治
黄瀛
此外,本书还注重对几位诗人包括文学交往活动在内的各种越境体验的史实进行钩沉和整理,但又不局限于文献资料的考证,而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文学与文化的结缘来展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而在对诗人的越境体验与诗歌生成机制之关系进行探讨时,又必然离不开对诗歌等文本的仔细阅读和具体解析。因此,本研究具有文化论的宏观视野,同时又是对文本进行精读和探微的微观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铜锣》杂志本身的越境性自不用说,其实,作为《铜锣》同人的草野心平、黄瀛和宫泽贤治,也都无一不是具有“越境”性质的存在。这种“越境”既可以是对国境线的跨越,也可以表现为对血缘、语言、身份、文化的单一性的超克,从而体现为“边界性”“解域性”“混血性”“中介性”,在给他们带来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学带来了不同于既成文坛的崭新元素和革命性力量。正因为如此,本书才得以在“越境·身份·文学”这一总体意识下,以“边界·解域·心象”和“口吃·混血·中介”等为关键词,通过貌似独立但却彼此相关的4个部分共10章来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摘选自本书绪论,有所删改。
图书推荐
越境·身份·文学
——《铜锣》及其主要同人研究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杨伟 著
2024年4月出版/128.00元
反水投注网站
ISBN 978-7-5228-3432-0
内容简介
如果把“中日现代文学关系”一语中的“现代”作为时间概念,限定在民国初年至1945年之间,就不难发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的文学发生了广泛、直接而又密切的关联,呈现为一种高密度的交织状态。而作为日语同人诗刊的《铜锣》于1925年诞生在中国广州,继而移至日本继续发行,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杂志,就不妨视为体现了中日两国文学交织状态的跨国性文学事件。以《铜锣》为纽带,中国诗人黄瀛与日本诗人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的亲密交往和深层互动既印证了中日诗人间确曾有过“可以彼此畅谈文学的幸福时代”,也成了这种“幸福”在国家和战争的坚壁前像鸡蛋般脆弱易碎的鲜活案例,凸显出“越境体验”、“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机制。
作者简介
杨伟,文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所所长,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日本东京大学、法政大学、奈良教育大学共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其中“《铜锣》同人草野心平、黄瀛与宫泽贤治研究”结项等级为“优秀”。已出版学术著作6部,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出版译著《人间失格》等300多万字。
目录
.............................
策划:佟 譞
编辑:马姝圆
审校:赵晶华
文内图片由作者提供
转载自:人文万象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