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深渊之上的华尔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非理性小说》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7-31 09:37 浏览量 705
1830~1860年,经历了独立战争和战后复苏的美国迎来了“文艺复兴”,这段时期是美国作家探寻集体身份的重要阶段,亦是美国文化认同建构的关键时期。面对启蒙理性和非理性思潮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美国文艺复兴作家审时度势,思考并尝试建构符合民族个性和特点的文化认同。《深渊之上的华尔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非理性小说》围绕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认同建构这条线索,探究了非理性叙事的科学、神学和哲学源头,就哥特、唯灵、科幻和幽默四种叙事策略对认同建构的能动反思展开论述,旨在发掘美国作为新生民族迅速成长的内在文化动力,解读美国梦作为美国历史发展主线的重要地位,溯源并阐释当今美国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
前 言
本书的整体框架结构
本书将在探讨与美洲超验思想和宗教复苏紧密相关的非理性叙事源头后,解读欧文、霍桑、梅尔维尔和爱伦·坡小说中的非理性小说叙事,思考其非理性叙事对文化认同的描写、反思及其建构作用。本书主体分为五章,即“‘黑色内涵’与超验思想:非理性之源”“美洲哥特传奇:文学秩序的颠覆与重构”“唯灵叙事:在另类空间建构认同”“科幻叙事:非理性科学的反思、建构和预言”“荒诞叙事:幽默棱镜中变形的共同体”,分别从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认同的非理性叙事源头、建构路径和建构结果三个层面,就超验思想、哥特传奇、唯灵叙事、科幻叙事、荒诞叙事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结论中,聚焦美国文艺复兴创作中的荒野书写,再次爬梳五个非理性叙事主题,联系西进运动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等背景,凸显认同中的边疆民主主义和儒雅精英传统两者的相反相成。
第一章“‘黑色内涵’与超验思想:非理性之源”主要思考的问题是美国文化认同中非理性建构的缘起。美国文艺复兴文化的“黑色性”具有“反启蒙”“反理性”“反工业”的哲学基础,促进了同时期美国黑色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繁盛期的到来。同时期的大觉醒运动与唯一神思潮等宗教复苏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非理性主题和叙事策略,为美国自由民粹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宗教基础、拓宽了精神维度。爱默生“透明的眼球”和梭罗“行走的双足”,分别通过“直觉”和万物有神论,从非理性视角延伸了文化认同的精英立场和民粹思想。
第二章“美洲哥特传奇:文学秩序的颠覆与重构”从美国鬼怪故事、暴力与私刑、梦想恶托邦构筑三个视角聚焦美国文艺复兴作家如何兼容与叛离欧陆哥特传统,结合美洲人文地缘特征创建美洲哥特文学,并借此思考美国共同体的建构问题。欧文的哥特短篇故事、布朗的《维兰德》等小说看似遵循了英国传统创作手法,实际在背景呈现和主题表达等中都加入了美洲元素,在“立”与“破”之间思考了美国作家身份内涵;暴力书写主要围绕自然、信仰和种族等问题展开,满载作者打破传统书写规则的文学诉求与对法治、私刑、奴隶制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哥特恶托邦是美国噩梦怪胎的文学表达,为挣扎在理想国边缘的少数群体发声,这些作品中的性别恶托邦、梦想恶托邦与文化恶托邦早在美国认同建构期就预示了未来美国社会发展出现的系列问题。
第三章“唯灵叙事:在另类空间建构认同”聚焦非理性的唯灵叙事在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起到的表达、反思和建构作用。美国梦源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梦想,在灵魂维度续写美国梦既思考了清教信仰在美洲土壤上的变形与延伸,又从集体无意识层面对美国共同体进行了书写;催眠叙事用灵魂控制肉体隐喻进行写作,既是反欧陆启蒙思想、立边疆民粹精神的努力,亦是美国小说家获取身份认同的成功实践;清教思想对印第安唯灵的征服尝试与恐惧书写,两种精神信仰之间的抵牾,既是少数族裔对白人征服的抗争,又成就了具有鲜明美洲特色的文学创作母题。
第四章“科幻叙事:非理性科学的反思、建构和预言”提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幻叙事虽然源自欧陆启蒙思想,但作家超越了科学理性的囿限,通过开拓边疆背景下带有神话色彩的赛博格叙事反思欧陆科技思想的伦理瑕疵。在非理性视域发生的时空穿越叙事,在科幻视角下继续呈现美国梦的扭曲发展,并延续了文化认同建构中的精英主义和民粹思想之争。随着梦想不断破灭,美国早期荒诞文学也应运而生,其中的物化和后人类叙事等软科幻作品,在讲述梦想破灭的同时,亦为20世纪中后期美国荒诞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通过对黑色浪漫主义小说家非理性叙事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叙事策略实际是作家从集体无意识出发对于美国文化认同和美国作家身份进行的积极思考和表达。
第五章“荒诞叙事:幽默棱镜中变形的共同体”通过边疆幽默书写来审视认同建构的经验与问题。美国梦的两维性与民粹本质、边疆与儒雅的冲突融合等,为麦克·芬克、大卫·克洛科特等民粹英雄的出场奠定了文化基础。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西南幽默叙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盒装结构等边疆策略和自由民粹等思想内核,形成了地方色彩和民族个人较好融合的文学创作理念。马克·吐温的边疆荒诞叙事,与黑色浪漫主义作家通过非理性叙事建构、反思认同一脉相承,边疆荒诞故事中的民粹与精英、边疆与儒雅、南方与北方、共同体与个人等主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是美国文化认同建构成熟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马克·吐温的边疆荒诞叙事通过非理性幽默的棱镜,揭示了围绕美国梦发展的认同建构中存在的诸多潜在问题,预示了未来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会遇到的瓶颈和20世纪美国梦的幻灭。
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在《批评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中按照四季更替将文学叙事分为四种原型:春季—喜剧(comic)、夏季—传奇(romantic)、秋季—悲剧(tragic)、冬季—嘲讽(ironic/satirical)。(Frye,1973:162)在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如果将超验主义和宗教复苏看作认同之树扎根的沃土,那么双维度的美国梦、边疆精神和儒雅传统是贯穿大树内里的两根主脉络,将土壤之中的养分源源不断地供给大树。根据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有机原则”(organic principle),在茁壮生长的大树上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都带有非理性的奇异芬芳。对应弗莱的四季轮回,哥特和唯灵两种叙事带有鲜明的建构意味,拥有春季的喜悦和夏季的幻想,前者在文学创作上结出硕果,后者则在信仰维度建构精神理想国;而科幻叙事的解构和预言,以及幽默叙事嘲讽的梦想失落,前者蕴含梦想幻灭的悲剧性,而后者则带有斯威夫特冷静幽默家的嘲讽与反思。弗莱的文学叙事四季说遵循自然规律,四种叙事类型的更迭反复出现,同样地,美国文艺复兴四种非理性叙事亦在按时序积极思索文化认同、建构与稳定具有鲜明美国个性的共同体。
节选自本书前言“本书的整体框架结构”
新书速递
(点击封面跳转至微店购买)
深渊之上的华尔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非理性小说
唐文 著
2024年7月出版/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3462-7
扫码购买电子书
作者简介
唐文,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临沂大学副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19世纪文学、美国梦文学、美国幽默小说等。在《东岳论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重庆市博士后研究项目特别资助项目1项等。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临沂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书目录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