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 《政治人类学:从日常语言视角》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6-27 10:58   浏览量 22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跳转至微店购买

政治人类学:从日常语言视角


朱晓阳  著

2024年5月

ISBN:978-7-5228-3433-7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日常语言视角为核心,从当代人类学理论视域研究政治人类学,试图从不以西方为出发点的政治研究进路把握政治人类学。本书也是在与西方社会科学根本问题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研究进路探索。



作者简介

朱晓阳,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政治/法律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面向“法律的语言混乱”——从社会与文化人类学视角》、《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Topography of Politics in Rural China: The Story of Xiaocun和《地势与政治: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社会》和Positions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政治人类学:从传统本体论到日常语言视角
第二章 本体政治与当代人类学思潮
第三章 迈向日常语言视角的政治人类学
第四章 本体观人:重温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第二部分 干预和介入政治人类学的公共性
第五章 再思“发展”:政治人类学与中国发展研究
第六章 介入或不介入:人类学的选择

第三部分 民族志
第七章 从乡绅到中农
第八章 基层社会空间的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前言


     思量很久,我决定用《政治人类学——从日常语言视角》作为书名。写作本书的初心始于20余年前政治人类学界的一个发问——“不以西方为出发点的‘政治学’如何成为可能”。本书提出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日常语言,如“势”或“地势”中蕴含着一种选择途径。但本书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在与西方社会科学根本问题对话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研究进路探索。

     从对话立场出发的政治有以下两个重要面向。其一是本体性政治(ontological politics),即所谓政治应当放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生境)的关系中去理解。这种关系包括人与同一社区或不同社区内的其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生境中的其他动物、植物、地势的关系。在这种整合关系下的政治涉及公共生活秩序,与公共目标有关。其中会有权力和权威/服从关系,涉及的活动包括日常的和非日常的事件。

    其二是日常语言视角。本书在第一章中写道:如对以地势为核心概念的人类学本体论下定义,可以将之称为日常语言视角人类学。它在关于实在(reality)的看法上与实在论语言哲学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差别。差别之处在于,日常语言视角人类学在承认语言之间有互相翻译可能的“彻底解释”前提下,将不同语言的述说视为他者性的生活形式或视角。日常语言视角人类学主张,文化(语言)之间可互相理解(翻译),意在消除反思人类学的表征危机论。其强调不同语言述说视角有差异,导向实在/本体相对论。以本书所讨论的地势为例,其作为日常语言,虽然与西方社会科学中的topography(地志学)或morphology(形态学)之间可互相翻译,但它指向一种汉语述说视角下的实在。

     除了以上两个重要面向外,本书还强调政治人类学的应用性和介入性。政治人类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民族志调查与写作。人类学的政治研究以民族志为知识来源,并以民族志为透镜折射政治生活。

     综合以上,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政治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本书对传统的政治人类学诸进路进行评述,并对中国人类学传统的进路或“社会学中国化”(包括吴文藻、潘光旦、金岳霖和费孝通等)的主张进行梳理。本书对前人文献的梳理是基于它们与日常语言视角人类学的关联性进行的。其次,本书对当代人类学本体论转向思潮中的本体政治取向进行评述,对金岳霖的日常语言哲学之人类学意义进行辨析,特别是对他将势作为哲学根本性问题进行辨析。与此相关,本书第三章对潘光旦的“位育”概念及其与当代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关联进行讨论。此外,该章还对费孝通的行文从日常语言视角进行分析,将费孝通的成就作为一个范例。本书第四章从当代政治人类学视域重温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讨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与当代人类学本体论的内在联系。本书以日常语言视角人类学为进路,勾勒出在与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根本性问题对话基础上的政治人类学进路和方法。

     本书第二部分是关于政治人类学的公共性或应用性的研究。在政治人类学中,人类学发展研究和以发展为中心的“介入”是这个领域学者与实践者的核心关怀。在第五章,本书借助中国过去4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从政治人类学的传统出发,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干预研究做评述。与此相关,本书第六章对当代政治人类学的“介入”争议进行辨析。

     本书在第三部分呈现日常语言视角下的政治人类学民族志。两个案例均以地势方法研究乡村社会及基层秩序。第七章基于最近70年的地方历史勾勒出从20世纪前半叶的乡绅到土改之后的中农,甚至到21世纪自然村社会中隐性延续的社会阶层结构。第八章以地势方法研究基层社会空间如何安顿“法”。该章还从日常语言视角,将“家园”、“家宅”和“处境”等作为地势进路的体现。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网文《中国故事和美国故事》,其中有几句话与本书的主旨和进路有关,现引作这篇前言的结尾:

     在社会科学理论领域,多年来的一种争论就是“本土化”。在此我想说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所共同分享的社会科学哲学、方法论和主旨论题比一般想象得要多。我想举出哲学圈内外很有名气的金岳霖为例。金先生的《论道》将中文日常语言中的势等作为核心概念。一般人会以为金先生是在讲本土化的政治哲学,殊不知金先生的问题意识和进路是从休谟的问题——因果论疑难中承继下来的。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在范式上与金先生的探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这些年在处理费孝通提出的“扩展中国社会学的界限”或者说“寻找与古人跨越时间的联系”等问题时,使用的是多样的“工具”和进路,如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英国的日常语言哲学到中国的语文学等。我们并不需要将自己的论说还原为什么国学或者“普遍社会科学”,简单来说,除了语言述说视角差异外,也不需要强调什么本土不本土的视角。


朱晓阳



拓展阅读

新书|《田野故事:论民族志写作(第2版)》

书摘|《生育矛盾与选择:多元化家庭情境中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新书|《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msy

编辑:ms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Maxmann on Pixabay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