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丨《王世贞散佚文献整理与研究》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6-24 09:44   浏览量 9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速递





王世贞散佚文献整理与研究




贾飞 著

2024年3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3045-2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对王世贞散佚文献的收集,使王世贞文集更加完备,进一步扩充了其体量。再加上现有的《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等文集,我们可知,在文学、佛道、疾病等叙事中,文学思想是王世贞的核心思想,他始终奉行真情观,又兼博识、格调,走向自然,在盛唐之外,取法白居易,独树一帜,这些影响到他对生活的选择,对佛道的认识,以及患有疾病时,仍能继续创作的信念。





整理与研究的价值




对王世贞散佚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文献学和文学研究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王世贞文学思想、佛道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对王世贞身体的疾病情况、与友人的交游,以及后七子之间的内部关系的研究也有益处。具体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王世贞文集更加完整

当下对王世贞的研究,主要的文献依据是《四部稿》《续稿》《弇山堂别集》《弇州史料》等书,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学者专门对王世贞散佚文献进行集中的整理与研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王世贞的众多文集,只有《四部稿》是经他亲手整理和刊刻的,王世贞晚年虽然对“丙子至庚寅”的作品进行了集中整理,但是其刊刻和出版却是王世贞身后之事。并且按照王世贞的编纂习惯,在文集刊刻之前,他会尽可能地修改,甚至对部分文章进行增删,如前面提及的《艺苑卮言》,不同版本的内容不尽相同,《史乘考误》更是逐渐从《艺苑卮言》中脱离出来,由最初的两卷演变为十卷。在文本的变化过程之中,部分文章很可能未被文集收录。再加上在王世贞之后,家族衰落,没有能够完全继承其衣钵的后人,家人对王世贞文集也保管不力、重视不够,如王士骕曾对周章南说,“先君子遗集散落人间,殊自不少,为之后者,何如人耶”,这就更加导致了王世贞部分书稿的遗失。从目前搜集的散佚文献来看,确认为王世贞所作的有149篇。其中,《四部稿》《续稿》等文集未见的文章共有103篇,分别为诗作9首、墨迹跋4篇、记1篇、铭3篇、书后45篇、序5篇、时文4篇、赞15篇、书牍17篇;被修改的原作部分则涉及诗作33首、文13篇。散佚文献虽然不是王世贞创作的主体部分,但是它们将使王世贞文集更加完整、全面。


第二,辨析“王世贞之作”的真伪性

王世贞所作的《四部稿》《续稿》《艺苑卮言》等书,自然不用多加考证,但是独立于这些文集之外的散存文献,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则必须加以详细考证。


其一,确实是王世贞所作的散佚文献,则证明其真实性,以进一步丰富王世贞文集。如《本草纲目序》。在王世贞文集的“序”文中,皆没有发现此作,而在王世贞文集中,则记载着王世贞与李时珍之间的交游信息,据文中所言,李时珍初次去拜访王世贞,为《本草纲目》求一序,不过时机不是很好,因为正值王世贞仙师昙阳子跨龙升天,王世贞为此事忙前忙后,无心为《本草纲目》写序,便让李时珍留饮数日,“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州园谒予,留饮数日”。王世贞没有心思,便粗阅《本草纲目》,并戏题诗作一首,诗曰:“李叟维稍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元晏先生序。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十年之后,即万历十八年(1590),李时珍带着第三次修改的《本草纲目》来到南京拜访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虽然王世贞此时疾病缠身,但是在正月十五日,他还是欣然作序。经过详细的考证得出,《本草纲目序》是王世贞所作,这不仅能够进一步认知王世贞与李时珍之间的交游,还能更加客观地认知王世贞当时的文坛地位。


其二,确实不是王世贞所作而署名为王世贞的作品,则证明其伪,以尽量减少他人对王世贞的误读。如前面提及的《王世贞尺牍》,该尺牍共有14通,除了众多古人认为其为王世贞之作,近代以来,多位名人也有共同的认知,于右任在1943年浏览后题跋道:“王世贞字元美,明大臣,登第三朝,为七才子之首,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运芳先生新得元美书信,神妙之品,可谓前缘。此信札为晚年笔墨,尤为难得,先生珍秘之。”《书法》期刊于2005年第6期刊登该藏品,胡传海据此认为:“王世贞不以书鸣世,而能出此手笔,可见,书法能变化气质,文化能陶冶性灵,故知书道,亦足以恢廓才情,酝酿学问也。”且他还介绍道:“此本《王世贞尺牍》曾经新安小天籁阁项汉泉、吴荣光、吴平斋、汪士元麓云楼、王祖锡等一些著名藏家收藏,可谓弥足珍贵。”沈鹏则在2014年夏至时欣赏此品,并题跋道:“明代王世贞出身官宦人家……此册尺牍多为致同僚信函……彰显一代文坛盟主之风范。”后来陈铭在《光明日报》上再次介绍此册尺牍,认为:“此尺牍是其晚年写给内阁权臣和地方官员的信函,涉及拨发兵饷、月报税银、绸缎织造、河道漕运及惩办土棍等,堪称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的第一手资料。册中信函以颜真卿《争座位帖》为底本,运笔率意洒脱,气息刚劲儒雅。”此册尺牍还曾远赴海外展览,以体现王世贞的书法造诣。但是经过详细的考证发现,此作为假,不是出自王世贞之手,其中的直接证据之一是,王世贞为明朝之人,而《王世贞尺牍》中多次提及的“新疆”地名,在明朝时尚没有如此称呼,直到清朝才有。《清史稿》记载:“(新疆)古雍州域外西戎之地。顺治四年,哈密内属,吐鲁番亦入贡,惟四卫拉特仍据其地。准噶尔数侵喀尔喀,圣祖三临朔漠征之,噶尔丹走死。……二十七年,设伊犁总统将军及都统、参赞、办事、协办、领队诸大臣,分驻各城,并设阿奇木伯克理回务。”也即从此时起,清政府开始“统辖天山南北准部、回部各新疆地方驻防官兵”。因此,学界不能据《王世贞尺牍》对王世贞进行文学、书法等方面的研究,以免造成更多的误读。


其三,将无法确定真伪的作品列入存疑类。在搜集散佚文献的过程中,由于现有资料的欠缺,以及文献本身的信息不全等,部分散佚之作的真伪性考证存在一定难度。如上氏拍卖株式会社202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编号为0491的拍卖品署名为王世贞,其内容为“具区南浔女牛临,万顷沧波千尺深。白雪虹桥秋滟滟,天低鼍窟昼阴阴。吴王列宴乌栖曲,越女明妆鼓枻吟。客醉向夸湖上乐,一从金马便浮沉。有客携对索题,因书旧作与之。弇山人王世贞”,据王世贞文集,诗作内容在《四部稿》卷三十三中有完整体现,其诗名为《与于鳞诸子即席分赋得怀太湖阴字》,但是末尾处的“有客携对索题,因书旧作与之。弇山人王世贞”的语句却不见于王世贞文集。这虽然符合王世贞编纂《四部稿》的一贯体例,即只保留诗作内容,去除落款信息,从而以整首诗作的形态出现在文集中,但是拍卖会上的藏品真假难辨,即使在王世贞文集中能够找到相应的内容,也很难确定藏品上的所有文字是王世贞所写。因此,在没有更多的佐证材料来确定真伪的情况下,统一将此类作品列入存疑类。目前已经搜集到6篇此类作品,本书中已经逐一列出,可为他人研究提供相关的线索。


第三,推进王世贞文学研究

除对王世贞散佚文献进行搜集与整理之外,对王世贞文学思想的研究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由于散佚文献是新见材料,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研究必将推动王世贞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如王世贞曾把李维桢、屠隆、胡应麟等人列入“末五子”,并对李维桢寄予厚望,盛赞“雄飞岂复吾曹事,狎主凭君异日盟”,但是之前由于王世贞与李维桢交游材料的限制,两人之间内在的文学联系研究不多,而将新发现的《凤洲文抄注释》与现有的《四部稿》《续稿》等王世贞文集进行比对,发现与王世贞文集有出入的文章多达10篇,其中8篇为佚文。这些散佚文献和《凤洲文抄注释》中的注释,以及《凤洲文抄注释》的选文情况,有利于推进王世贞与李维桢的研究,尤其是李维桢对王世贞文学思想的认知和继承。李维桢对王世贞文学思想的认同主要集中在书牍观、法度观、屈原观等方面。如书牍观,李维桢在《尺牍清裁序》中注释道:“此篇首言书之不可废,次言书之用大焉。夫千里寄情,皆在于书中言,尺牍清裁之美未结自言,其序适足以供酱瓿耳。”此论亦是王世贞喜爱书牍之因,王世贞曾认为书牍具有书写方便、见字如见人等特点,是“最他文”,李维桢也选中该序,并赞同书牍之最一说。且新发现的书牍也能进一步探究王世贞的书牍观念,还有补于王世贞与友人的交游研究,如他向黄姬水请教,与俞允文提及生活中的苦难,等等。


第四,注重与王世贞文学有关的其他方面研究

在散佚文献中,除诸多文献资料直接体现了王世贞的文学思想之外,其他文献资料还涉及王世贞的佛道思想,以及其疾病之下的文学创作,而这一切,均或多或少与其文学思想有内在联系。如知道身在儒林的王世贞可以批评《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信奉佛道思想的王世贞敢于对佛教经典著作进行直接评论。他直接说道:“竺摩所携《四十二章》毋论已,独怪鸠摩何意东来,三藏何意西往,而阙此一梵夹乎?圭峰法门龙象,裴相推之,得三十五祖骨髓,而门科太繁,要指或略,不无叠床增蔓之叹。”他还认为:“《阿弥陀经》一种而四名:曰《无量清净平等觉》者,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曰《无量寿》者,曹魏康僧铠译;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者,孙吴月支支谦译;曰《无量寿庄严》者,宋西天三藏法贤译。……第中间阿阇世王分称其王与太子、五百长者子,后无央数劫,皆当作佛,自现本王经,与净土事绝无干与。且本王弑父之贼,世尊恐其作琉璃王仇释子眷属行径,不得已而以权教摄之。今无故增入,何以示训万世?至于经文,本甚明了,而判分定名与之相间,其语又浅陋不足观,此皆承昭明之误耳。东土学人不宜作此蛇足也。”这是其一贯文风的体现。


综上可知,王世贞博学多才,勤于著述,学界目前对他的研究已经涉及文学、史学、园林、书法等诸多领域,不过,文学研究始终是其核心所在,影响到其他方面。王世贞散佚文献独立于其现存文集之外,较少进入现有的研究视野,因此,对王世贞散佚文献进行集中的搜集、整理、研究,有利于推动王世贞研究甚至是明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能促进王世贞全集整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当然,在具体的论述中,本书部分论断仅是一家之言,不是学界定论,有待商榷之处,恳请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摘选自本书引言




作者简介



贾飞,文学博士,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历史文献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在《文学遗产》、《文献》、《光明日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 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部。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社科优青)”,获“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引言

上编 散佚文献整理与考辨
第一章 “诗部”散佚之作整理与考辨
  第一节 五言排律
  第二节 七言律诗
  第三节 七言绝句
  第四节 词
第二章 “文部”散佚之作整理与考辨
  第一节 墨迹跋
  第二节 记
  第三节 铭
  第四节 书后
  第五节 序
  第六节 时文
  第七节 赞
  第八节 书牍
第三章 被修改的原作整理与考辨
  第一节 诗作
  第二节 题跋类
第四章 部分托名之作整理与考辨
  第一节 “诗部”证伪
  第二节 “文部”证伪
  第三节 存疑之作

下编 观念与创作研究
第五章 关于文学思想的考察
  第一节 文体意识辨析
  第二节 时文创作及其文学性
  第三节 像赞创作及其文学性
  第四节 书牍创作及其文学性
  第五节 博识观的内涵及其践行
第六章 关于佛道思想的考察
  第一节 对佛道认知的转变
  第二节 追随昙阳子学习佛道
  第三节 对佛道经典著作的认知
  第四节 经书与文学观念的碰撞
第七章 关于疾病与文学创作的考察
  第一节 常见于王世贞身上的疾病
  第二节 疾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推荐





王世贞诗文论资料补辑与新论




贾飞 著

2021年6月出版/98.00元

978-7-5201-8661-2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以王世贞诗文思想研究为中心,对《艺苑卮言》之外的王世贞诗文论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包括部分散佚文献,弥补了《艺苑卮言》之外王世贞诗文论资料的缺失。立足于翔实的文献资料,进而对王世贞的复古实践和其一生的诗文论进行重新认知,提出新论,构建其诗文论体系。




明代文学论丛(第1辑)




刘尊举 马昕 主编

2022年6月出版/149.00元

978-7-5201-8661-2

反水投注网站


《明代文学论丛》(第一辑)是明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最新研究成果集,辑入论文18篇,覆盖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各文类,涉及文本、文体、文论、文献诸层面。既有对典型作家、具体文献的精细解读与考辨,如李东阳、李梦阳、谢榛、徐渭、胡应麟、邢侗、《诗薮》、《艺苑卮言》等;也有对文学流派、文学体裁的重新审视与考察,如台阁体、格调派、竟陵派、小曲演进、小说标目等;又有对创作现象、理论内涵的深刻剖析与阐发,如“古学渐兴与复古诗学”“诗史传统与乐府变运动”“诗之观人”“文体误读”“散曲历史观”“小说虚构论”等;还有对学术史的专门讨论。所涉论题,既是基础的,又是前沿的,每每于传统领域多有创获,颇能代表明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风气。



明代文学论丛(第2辑)




叶晔 马昕 主编

2022年9月出版/149.00元

978-7-5228-0596-2

反水投注网站


本辑从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身份认同与诗学观念变迁”“古文与八股文文体”“文学人物”“文献考析”“戏曲与词曲”五部分,内容涵盖对诗、文、曲、词、小说体裁以及文本、文献等研究。既论及宋元明时期的“诗儒分合”观念,又关注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既呈现弘治中后期长安文会的唱和情况,又阐释古文与八股文的文体互渗;既考辨弘治己未科场案真相、王世贞与吴中文坛之离合,又观照锺惺诗的标新与禅宗机锋。各篇论文主旨明确,结构合理,行文流畅,代表明代文学研究的最新动向,颇具参考价值。


·END·

策划:佟   譞

编辑:佟   譞

审校:杜文婕

想了解更多图书详情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