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主要经济体数字科技战略与治理体系研究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4-06-21 09:00 浏览量 112
人们对于6G的愿景主要集中在数字孪生、扩展现实(XR)与全息通信、万物智联3个方面。6G将延续5G的体系结构变革,不仅是速度的提升,还具有智能和虚拟世界的雏形,将有线局域、个域、空天地海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云、网、边、端、用的协同与融合,并预期在2030年前后可以实现商用。
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开始展望和探索6G领域,其中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最早开始探索,随后IEEE、3GPP、6G Flagship等对6G的研发逐步开展。2018年,IEEE召开了“实现5G及更高版本”的未来网络研究会议,在此基础上,芬兰召开全球首届6G无线峰会,探讨和明确6G愿景及发展方向。2020年2月,日内瓦会议上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Radio Communication Sector,ITU-R)的WP5D工作组发布《IMT-2020之后愿景》研究报告,启动了面向2030年及未来6G的研究工作,提出在2023年底讨论6G频谱需求、2027年底完成6G频谱分配等。
中国的通信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率先推出5G,推动了全球对5G、6G的研发。
从2021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6G通信技术专利发展状况报告》来看,中国对6G专利的相关申请数量最大,且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将是6G创新的主要力量。
早在2018年3月,工信部就宣布着手6G的研发工作。2019年11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多部门共同成立6G研发推进工作组和专家组,政府负责6G的实施工作,大学和科研机构负责6G的研发工作,这代表我国正式部署6G的研发工作,力争中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2021年5月,工信部召开5G/6G专题会议,肯定了IMT—2030(6G)推进组的成绩,并研究推动6G发展相关工作。在企业和社会层面,中国众多科技公司如华为和小米早于国家部署开始研发6G。2019年5月,“地平线欧洲”项目的公司伙伴关系中,以诺基亚为首,爱立信、华为等多家电信公司也包含在内。2019年5月,中国移动与清华大学就未来6G研发与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并签署协议,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产学”强强联合,加速关键基础性技术创新、前沿引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同年8月,继中国移动之后,华为也开始了6G相关部署。政府层面对6G研发的相关规划和政策部署,企业和社会层面进行的合作和开发,将会加快我国6G研发的步伐。
基于6G研发愿景和标准体系建设的不同痛点和难点,各国也开始进行合作,如美国、日本和韩国形成“铁三角”,美国高通、韩国三星和日本索尼等企业进行合作,日本期待与美国形成联盟以推动日本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美国利用日韩在通信领域的技术加快6G研发速度。欧洲各国也积极进行合作以共同抵御外部竞争,特别是英国、德国、芬兰等国家发布多个战略计划,通过加大投资来挽救欧洲在数字科技领域日益削弱的国际影响力。
6G的部署和研发迫在眉睫。
根据各国的6G研发规划,预计2030年将会实现6G商用,全球万物互联互通近在眼前。
反水投注网站
本研究以主要经济体的数字科技创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主要经济体数字科技的发展战略与治理体系,分析主要经济体对内与对外数字科技治理机制的联动规律;整合应用历史学实证研究的档案考据方法、政策科学研究的内容分析法及经济学的博弈论分析方法,从数字科技发展的维度,关注主要经济体对内科技治理与对外国际互动的联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经济体长期以为科技产业政策的推行与对外贸易关系都具有明确的反复规律。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格局下,我国应采取综合科技战略,对内组合优化创新政策工具、重视基础研究并加速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对外推广我国的技术标准国际化。
本研究将数字科技的发展依照时间先后和主流产品,分为四个时期,即大型主机、个人计算机、网络时代、智能型手机,并比较不同时期主要经济体数字科技的国家创新体系与治理机制的演进规律;其中,美国的发展横贯了四个时期,而中国则主要在后两个时期才加入全球数字经济产业的供应链,并成为主要出口国。为我国创新驱动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整体战略规划提供必要的实证基础。
钟兆真,博士,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科技政策、创新体系理论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担任Research Polic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等国际权威期刊审查委员。在Research Policy(SSCI)、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SSCI)、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等国际一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
孟凡坤 ,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服务。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教学与研究》《电子政务》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国家部委委托项目多项。
刘亚南,硕士,安徽省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马鞍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级主任科员。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与科技》《中国发展观察》等期刊发表文章2篇。
快速购物通道
扫一扫,立即购买!
策划|hnj
编辑|hnj
审校|wz ly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