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 《流动性思维与社会心态》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6-18 10:04   浏览量 11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流动性思维与社会心态


陈满琪 著

2024年4月

ISBN:978-7-5228-3451-1



内容简介

流动性是当代社会科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给予流动性思维生发、培育的土壤,并且提供了流动性思维实践的场域。本书依托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以空间、关系和阶层为切入点,从个体内水平、人际水平和社会位置水平三大维度构建流动性思维,探索流动性思维如何影响社会心态的基本层次、次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希冀以流动性思维解析社会心态层次结构,为深挖社会心态的结构性与流变性做出初步尝试。



作者简介

陈满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2017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在《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项政策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并获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心态、流动性与社会心态、价值观与社会心态。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上编 问题、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导论:何为流动性思维

第一节 流动性思维的界定

第二节 流动性思维的三个解释水平:空间、关系与阶层

第三节 大变局下的社会心态研究——流变与结构

第四节 流动性思维何为?——建构社会心态的层次结构

第二章 流动性思维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流动性思维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流动性思维的研究方法

中编 流动性思维的解释水平与影响

第三章 居住流动的基本社会心态

第一节 社会心态视角下的居住流动

第二节 居住流动频率与能动性的关系

第三节 不同居住流动类型的能动性表达

第四节 早期流动的免疫作用

第五节 居住流动的主、客观性

第六节 居住流动对社会心态层次结构的诠释

第四章 居住流动的社会心理效应

第一节 居住流动的多种心理效应概述

第二节 居住流动与认同感的瓦解

第三节 居住流动的健康损耗

第四节 居住流动与亲密关系的脆弱化

第五节 居住流动激发社会参与

第六节 居住越流动,越想留下来?

第七节 居住流动的作用机制:认同感的折射

第五章 关系流动性的基本社会心态

第一节 社会心态视角下的关系流动性

第二节 关系流动性与社会心态

第三节 关系流动性嵌入社会心态层次结构

第六章 关系流动性的社会心理效应

第一节 关系流动性、人力资本与婚姻满意度

第二节 关系流动性、相貌价值观与婚姻质量

第三节 关系流动性与居住流动意愿的联动

第四节 城市认同在关系流动性与居住流动间的桥梁作用

第五节 基于关系流动性的应对策略

第六节 关系流动性的社会心态蕴含

第七章 阶层流动的基本社会心态

第一节 社会心态视角下的阶层流动

第二节 阶层流动与社会心态

第三节 阶层流动的自我保护功能

第八章 阶层流动的社会心理效应

第一节 阶层流动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阶层流动与社会认知

第三节 阶层流动提升心态层次

下编 讨论与结语

第九章 社会心态层次结构:基于流动性思维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社会心态层次结构的理论构想

第二节 社会心态层次结构的实证支持

第三节 社会心态层次结构的理论优势

第十章 流动与价值观的变化

第一节 目标追求与流动

第二节 流动对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节 流动、价值观与社会心态成分的实证支持

第四节 流动性与现代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以流动性思维解析社会心态

杨宜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团队的社会心态研究已经进行了近30年。最初我们以“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心态研究”为题,申请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基金项目,是在1996年。当时我的想法还是以社会心理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通过全国大样本调查来对社会心态进行描述和记录,包括安全感、信任感、认同感、稳定感、公平感、社会支持感,并且关注到预期、价值观这些与心理机制有关的概念。当时的调查,因缺乏理论准备和成熟的测量工具,仅限于一般社会态度调查。到了2006年,我们团队进行了一次较为规范的社会心态问卷调查,为社会心态的研究建立了初步的整体框架和测量指标体系。当时,我意识到需要针对社会心态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讨论。于是2006年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论文《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相对系统地讨论了社会心态的定义,重点论述了社会心态的心理机制,即个体社会心理与宏观社会心态之间的互构关系(杨宜音,2006)。限于当时的条件,以发展调查工具为目的的一些探索性研究陆续在全国6~8个社会心态观测基地进行。到2015年我退休前后,我们团队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全国重点地区的调查数据,保证了自2011年起每年连续出版《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尽管我们的团队只有五六位研究人员和很少的研究生、博士后,但还是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出版了相关著作,社会心态研究终于在学界崭露头角。
记得2008年北京地区6个社区的调查,我带领心理学系毕业的陈满琪、应小萍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本科生一起入户进行问卷调查,也记得陈满琪连续几年接替我担任社会心态蓝皮书的副主编,参与大型社会心态调查,积累了不少经验,逐渐从实验室研究取向转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随后的将近10年,社会心态研究迈出了更为矫健的步伐:团队的首席研究员王俊秀十余年来致力于社会心态研究,成果丰硕,并且带领团队高歌猛进,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启动了社会心态数据库和实验室平台的基础建设。特别是以社会心理建设为切入点,从社会场域治理、社会心态培育的角度,对各个社会领域和社会群体的特殊心态进行深度分析,凸显出在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视角下社会心态及其变迁的现状和机制,使得社会心态研究成为我们这个团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领域。陈满琪在这些研究中都承担了不少工作,是团队的重要成员。
然而,将近30年的研究工作,也反过来向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问题:下一步社会心态研究向何处去?当陈满琪这本书稿《流动性思维与社会心态》出现在我的电脑屏幕时,令我特别欣喜地看到,一直在以积极的姿态回应挑战的年轻学者,现在又进了一步。
细读陈满琪的文字,让我回想到我们之间无数次针对社会心态研究的方向与问题的讨论,可贵的是,满琪的思考是有力度的,有开创性的。她抓住了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结构性和流变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找到了一个刻画社会变迁时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的重要视角——流动性思维。她触及了社会心态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为回答它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我认为,她的这本专著反映出三个方面的贡献或创新。
第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心态的动态性与结构性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社会心态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也直接涉及数据的分析策略和判断的形成。我在讨论社会心态定义时指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杨宜音,2006)。这一定义引起了一些讨论,例如时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的李培林研究员多次指出“mentality”一词在西方指较为稳定的社会心理特质,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敏感而活跃的社会心态。他的看法不无根据。然而,流变性和稳定性正是社会心态的一体两面。社会心态的流变性促成了它的活跃、异变、敏感,是一个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而社会心态的稳定性则以其文化社会价值观和习俗信仰的特异性,成为变异的定盘星和稳定器。我们观察社会心态的“变”,同时也探索社会心态的“不变”,从而理解社会心理的千姿百态以及它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价值观和习俗信仰的规定性。陈满琪敏感地捕捉到了社会心态研究的这一核心问题,她不仅在本书第一章就提出了“流变与结构”这一问题,而且借用杜瓦斯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理论,将流动性分为个体内、人际和阶层三个水平进行分析,试图在流动性问题上廓清社会心态的结构问题。
由于将社会心态界定为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我在讨论社会心态结构性问题时,将社会心态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级,并且在二者之间增加了一个表达“联系”的结构层次,即社会认同、社会关联等群己关系层级,从而串联宏观与微观,借此揭示社会心态的本质在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互构性(杨宜音,2015)。
陈满琪也关注到社会心态结构性这一关键问题,她以流动性为例,将个体空间的流动(居住流动性)、人际关系的流动(关系流动性)和社会结构的流动(阶层流动性)作为三个解释水平来构架对流动性的分析框架,这就是她本书中编的主要内容。这种安排的重点不在于解释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心理联系及其互构,而是在于全面描画流动性本身的结构性以及对社会心态的表达。其创新意义在于,以流动性的三个面向来理解社会心态的结构性。个体的空间流动,是身体在物理维度的移动,但其不仅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变化,也是社会文化环境上的变化。这种从“离开”到“安顿”的“变化”逼迫个体携带着自身的社会心理资本去适应、生存和发展。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空间流动,都会带来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陈满琪抓住了“动”这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现象,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例如,从居住流动频率与能动性的关系、居住流动类型与能动性的表达、早期流动经历具有的免疫机制、居住流动的主客观性、居住流动对社会心态层次结构的诠释几个方面探查居住流动的基本社会心态。之后又从身体健康、亲密关系、社会参与和居留意愿方面阐述了居住流动的社会心理效应。可以预想,假如在这一解释水平上,进一步探索个体的流动观、流动动机等个体心理因素与流动性思维的关系,将可以开辟更丰富的研究主题。
接着她从人际关系流动的角度进一步来看个体在新环境下的社会适应性,考察关系流动性这一适应生人社会的重要指标。在“树挪死,人挪活”的理念下,人们背井离乡,进入陌生人社会,一个可能是在“飞地”中生活,即将熟人社会镶嵌在生人社会中,就像移民创建的“唐人街”“浙江村”那样仍然保留和构筑着原有的关系边界;另一个可能则是打破边界,融入异文化当中。在交通和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在两种类型的社会文化之间跳转和混搭也是流动者的新策略。陈满琪在这一部分就特别分析了社会认同与社会支持在融入过程中的作用。在这一人际解释水平上,反映出个体社会生活多样性和建构性,压力、挑战和选择、机会并存。
最后,她把流动性思维与社会结构认知结合起来看人们对个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所处地位、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的感受。这一分析角度将人们的流动经历、流动性思维与社会的地位结构关联起来,使得流动本身的动力性得以彰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向上流动的动机,实际上是人们能够鼓起勇气,走入异乡,追求幸福感的动力源泉,也是克服文化社会中种种“水土不服”、应对各种挑战的动力来源。因此,对这一解释水平流动性思维的分析,也体现出三种水平的流动性思维是相互衔接和相互影响的。
第二个基本问题,社会心态是一个结构层次复杂、要素多元且相互关联的综合体,如何较为完整而不是碎片化地刻画社会心态的特征?将流动性作为反映社会心态整体特质的一个角度,也已经有过一些研究。例如,陈咏媛、谢天和杨宜音曾在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0辑的代卷首语中,将流动性界定为“心理流动性”(psychological mobility),将流动性作为心理现代性或个人现代性的一种表达,并提出了流动性包括居所的、人际的、职业的、社会分层的、宏观文化的五层次核心研究要素(陈咏媛、谢天和杨宜音,2021)。
从社会心态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流动性问题,当推陈满琪这本专著。她在本书中将流动性思维(mobility mindset)界定为个体对于自身当前所处或所居的状态是暂时而非永久、固定的一种信念或看法,与稳定性思维(stability mindset)相对应。她认为,持有流动性思维的个体倾向于以积极或开放的态度看待社会,在遇到自身或者社会变动时能以更快速度接纳变化,顺应变化甚至积极拥抱变化,从而体现出良好的社会心态。而持有稳定性思维的个体倾向于以消极或者抗拒的态度看待社会,在遇到自身或者社会变动时难以接受社会的变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甚至抵制社会变化,从而体现出消极的社会心态。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她系统地探讨了流动性对社会心态在层次结构方面的诠释,特别是通过对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与流动性的关系研究,深入探讨了流动的内在动力和方向问题,这就深化了中编的第六章关于流动性思维及其心理效应的研究。
第三个基本问题,如何将社会心态数据资料与理论框架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如何在研究中被完美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是大型量化社会调查的难点。研究者限于条件,不一定能完全掌控调查工具的编制和数据收集的全过程,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使得数据“不理想”。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积累和扎实的统计分析训练与经验。社会心态调查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论证一个概念如何被合理操作化和概念化,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有数据支持。好在这并没有难倒陈满琪,她驾驭数据的能力既是很高超的,也是很成功的。让数据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数据分析结果与理论概念的弥合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尝试和摸索,其中的艰辛是对个人意志力、理论扎实程度的挑战。
细读这本近40万字的专著,可以想见作者经历了多么艰苦的写作历程,但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社会心态研究正是需要很多研究者如此这般地耕耘和奉献。相信陈满琪的这本专著成为延伸社会心态研究大厦的新的砖石,启发更多的青年研究者的创新。

2024年2月26日于北京



拓展阅读

新书 |《赤脚医生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医学》

新书 | 《社会博弈:算法世界的实践逻辑》

新书 | 《不确定中的社会联结: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实践研究》


扫码加入社群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转载自:社会学之思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