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 《积极养育: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6-12 10:02   浏览量 12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孩子不是问题,孩子的问题也不是问题,父母对待孩子以及对待孩子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态度才是问题。

《积极养育: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一书,旨在告诉家长——要乐观、平和、从容、理性地面对孩子,面对孩子的成长,面对孩子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序言

随着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我们已经进入“依法带娃”和“科学教子”的时代,这意味着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并以立法的形式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着重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基点作用。

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既关系个人和家庭福祉,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如何提升父母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如何赋能新时代广大父母,使他们具有教育的胜任力,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真正做到懂教育、能教育、会教育、擅教育,努力成为新时代合格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五个方面的培养、引导和影响。教育是个复杂系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教养方式、自我主观努力等。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方式和原则是多元化的,不存在唯一正确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但如果从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中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答案是“积极”。也就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发掘孩子身上的积极潜能,让孩子体验积极情绪,具有积极力量。

父母培养孩子从小具有更多的力量、美德、优势等积极心理品质,使孩子成为一个“积极”的人,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感恩、善良、坚毅、勇敢、有道德、有梦想、有良好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有助于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积极养育是一种科学的新教育理念,是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积极养育的目标是在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和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提升其幸福感、快乐感、价值感和意义感,使其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我们不要把积极养育简单地理解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具有养育孩子的热情、主动性、积极性、积极态度、积极行动,就是教育方式和态度不消极、不等待、不被动、不懈怠。事实上,上述这些对积极养育的理解还不是它的核心内涵,积极养育中的“积极”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正向的、主动的、进取的、乐观的、美好的、潜在的、建设性的、面对未来的、充满希望的,等等。

积极养育不仅包含积极的儿童观,认为儿童生而具有积极人性、积极力量和积极潜能,需要通过教育去发掘、激发和培养;还包含积极的父母观,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具有积极的教育心态、积极的亲子关系、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教育认知、积极的教育语言、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教育策略等;积极养育更包含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问题、错误和缺点,更要培养孩子的力量、美德和优势等积极心理品质。此外,积极养育还特别注重积极家庭环境、积极家风、积极家庭氛围对孩子产生的积极影响。

积极养育主张对孩子进行品格、心理、幸福和学业并重的教育的理念,认为品格教育、幸福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学业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预防孩子抑郁、焦虑、自我伤害、游戏成瘾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和意义感。

积极养育倡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从品格、幸福、价值、成就、关系、生命意义、美的追求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充分发掘孩子人性中的积极潜能,培养他们具有更多的力量、美德、优势等积极品质,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积极养育的理论基础是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优秀品质、美好心灵和积极力量的科学。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性中所有正向心理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积极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以研究和增进人类的幸福为中心,具体研究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有一个理论预设,即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存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这两种力量互相对抗,我们给哪一种力量创造适宜的心理生存环境,哪一种力量就会得到发展、强化和提升。

积极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张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孩子性格优势、力量、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能有效帮助孩子掌握“心理成长技能”“幸福成长技能”“学业成长技能”,能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也是家庭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父母不断引导和鼓励孩子以积极心态和积极行动去追逐梦想,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和获得幸福,从而成就孩子幸福人生。积极养育的理论认为,家庭教育的过程、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积极互动和建立积极情感联结的过程,更是父母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孩子心智发展成熟、内心不断变得强大、自我不断获得积极力量、人格不断健全发展的过程。

大量的家庭教育实践表明,采用积极养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潜能,让孩子具有进取之心,能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积极”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更多积极心理品质的人。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积极思维、积极关系、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感受、积极体验的孩子,内心会充满积极力量,会投入积极行动,对未来有梦想、有目标、有方向、有希望、有信心,人生也会有快乐、有幸福、有成就、有价值、有意义。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是父母实施积极养育最好的场所和舞台。每天早晨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父母时,积极养育就已经开始了。父母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语言、积极行为、积极状态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积极养育主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孩子及对周围人、事、物所持有的积极心态、积极认知、积极思维、积极感受、积极体验、积极关系、积极解释、积极反应、积极应对、积极改变,对孩子产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了无痕迹的积极影响,使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阳光、幸福的人。大量事实表明,积极养育能培养出感恩、宽容、乐观、善良、坚强、勇敢、快乐、幸福、有梦想、积极进取、内心充满正能量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要从小开始,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其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抑郁、焦虑、问题行为、人际交往障碍、人格不健全等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发现,幼儿时期自控力发展不良的孩子在之后的小学生活中往往更加任性、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韧性和耐力,无法克制冲动、学业成绩不理想等;那些具有感恩品质的幼儿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倾向于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另有研究发现,那些体验到欣喜、兴趣、爱、希望等更多积极情绪的幼儿,在小学阶段会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愤怒、生气、焦虑等负向情绪,较少与同学发生口角、打架或破坏课堂秩序,很少表现出攻击性或自暴自弃的行为。


积极养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健康成长,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实践表明,作为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积极养育能够赋能新时代家长,为他们提供有效教育方法和实用技术,能够使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的积极天性,让家庭教育变得更美好、更有效果。

积极养育认为只有父母积极、家庭积极,孩子才能积极。积极养育的理论告诉我们,建立积极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的目标。

父母秉持积极教育心态,使用积极教育语言,表达积极情绪情感,进行积极亲子沟通,建设积极家庭环境,营造积极家庭氛围,培养积极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行为积极解释、积极归因、积极期待,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积极特质、积极力量、积极优势,鼓励孩子积极行动、积极挑战、积极尝试,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成长的快乐,追求人生的幸福,是积极养育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通过科学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更多的品格优势,鼓励孩子使用自身的品格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让自我不断变得强大和充满力量,成为一个积极、善良、快乐、宽容、感恩、乐观、有爱心、有良好价值观的人。

倡导积极养育的积极价值取向,并不是说父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快乐教育”和“幸福教育”,而是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理念和研究成果,以“积极”为导向,从“积极”出发,充分发掘和培育孩子具有各种潜能、力量、美德和品格优势,使孩子具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先觉者方能做到先学,先学者方能做到先行。希望更多的父母学习积极养育的科学理念,掌握积极养育的有效方法,使用积极养育的实用技术,提升自身积极养育的素养,成为新时代具有胜任力的积极父母,真正做到乐观、平和、从容、理性地面对孩子,面对孩子的成长,面对孩子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新时代需要积极养育,也需要积极父母,还需要积极家庭,更需要积极孩子。积极学习积极养育,才能成为积极父母,构建积极家庭,培养积极孩子。


新书速递

积极养育: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李兆良 著

2024年5月出版/定价68.00

ISBN 978-7-5228-3628-7


内容简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不是盲目、内卷、焦虑、有输不起心态、过度教育?你是不是持有消极心态、消极情绪、消极语言、消极思维?
在教育方式和态度上,你是不是做到了不消极、不等待、不被动、不懈怠?你是不是把分数和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
你是否足够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幸福教育、情商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
本书引领大家直面这些疑问,从容开启积极养育之路。

作者简介

李兆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委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专家、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国行大型公益巡讲专家讲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家庭教育促进法》“专家说法”特约专家、百座城市千场家庭教育讲座受益家长数百万人。服务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妇联、残联、共青团、大中小学、幼儿园、企业、社区。

目录

第一篇 积极养育理念:家长的必修课
 为什么每个家庭都需要积极心理学?
 积极养育: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积极养育:提升父母心理灵活性
 积极养育:保障孩子心理健康
 积极心态:决定父母教育状态
 积极关系: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积极环境:优化孩子心理环境
 积极情绪:赋能孩子心理健康
 积极语言:塑造孩子积极自我
 积极品质:家庭教育的核心
 积极改变:成为最好的父母
 积极养育:父教不能缺位
 积极养育:拒绝父母心理控制

第二篇 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孩子的健康经
 孩子良好自尊心的培育
 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孩子自主性的培养
 孩子心理韧性的培养
 如何让孩子拒绝“躺平”和“摆烂”?
 孩子乐观性格的培养
 孩子希望品质的培养
 孩子感恩之心的培养
 孩子坚毅品格的培养
 好习惯培养的“秘诀”
 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孩子自控力的培养
 孩子善良品格的培养
 孩子宽恕之心的培养
 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孩子良好专注力的培养
 孩子记忆力的有效训练
 孩子幸福感的培养
 如何让孩子远离“精神内耗”?
 “反向育儿”:不要过度使用
 孩子犯错了,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敬畏之心的培养
 好好睡觉和运动:治愈心理问题的最佳良方

第三篇 0~18岁孩子积极养育关键点
 0~1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全身心地爱与陪伴
 1~2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做好模仿的榜样
 2~3岁孩子身心特点及父母主要任务
 3~4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快乐地进入幼儿园
 4~5岁孩子的积极养育:探索和体验
 5~6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做好幼小衔接
 6~7岁孩子的积极养育:适应小学、快乐融入
 7~8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8~9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发现优点、培养自尊
 9~10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应对校园暴力、快乐成长
 10~11岁孩子的积极养育:以肯定与共鸣应对“不听话”
 11~12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建立边界、充分尊重
 12~13岁孩子的积极养育:自信、自律、自我成长
 13~14岁孩子的积极养育:轻松度过青春期
 14~15岁孩子的积极养育:理性处理早恋问题
 15~16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勇敢自信地跨入高中
 16~17岁孩子的积极养育:做好情绪疏解
 17~18岁孩子的积极养育:支持与放手

参考文献


( 上下滑动浏览 )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