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丨李丹琳: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6-05 09:30   浏览量 14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欧亚经济》编辑部李丹琳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李丹琳


编审,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现为《欧亚经济》副主编。



李丹琳

《欧亚经济》编辑部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我与编辑的第一次接触是我向当时名为《苏联东欧问题译丛》的刊物投稿。1992年该刊更名为《东欧中亚问题译丛》;因译文的版权问题,1995年更名为《东欧中亚市场研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更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并改回双月刊;2013年更名为《欧亚经济》。我亲历了该刊从译丛到应用性期刊再到学术性期刊的转变过程,体验到了编辑们为了这个刊物所做的奉献、流下的汗水。

我刚到《欧亚经济》编辑部就被安排和高晓慧老师在一个办公室,从此,从文字到规范,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由一个编辑“小白”逐渐成为一名“老”编辑,对编辑工作的理解也逐渐立体化。我曾经认为编辑就是看看稿子,改改稿子,简单、轻松,这是我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我对这个工作热爱的开始。而坚持到现在,则不仅仅是因为热爱,更多的是责任,责任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也正是因为这份责任促使我不断学习,也明白了编辑工作不是单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我从作者到编者,感悟颇多。

责任感是编辑的基本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意识,这是社科期刊编辑必须牢固树立的重要方面。社科期刊编辑要树立正确的导向意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欧亚经济》刊登有关俄罗斯、东欧、中亚等转型国家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文章,一个突发的国际事件、一次重要活动和会议、一件有意义的历史事件等都可以成为好的选题,但在审稿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热点问题的导向。严把审查关不是随口一说、一带而过,而是要印在脑海里。我也是在不断审稿和改稿的过程中,在每年的编辑培训过程中和每次的编后会总结中,明白提高政治敏锐性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编审稿件过程中严格把关,及时发现稿件中是否存在各种政治问题,从行文到注释确保不出现导向类差错、文献类差错、表述类差错、知识类差错及常规编校差错。

责任感的第二个体现是质量意识。编辑素养决定学术期刊高度,因此,做学者型编辑是学术期刊编辑努力的方向。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和文稿审读的工作,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走向,形成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才能具备学术洞察力、分析评价能力,以更好鉴别论文的学术价值。而我倾向于认为,学术期刊编辑更要有出色的编辑能力,应该成为编辑能手。质量责任意识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对于编辑而言,既要追求期刊的内容,还要关注细节质量,又要把握期刊的整体效果。

树立质量责任意识,就需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境界,我想所谓的工匠精神说的就是这个吧。我曾经以为只要具有一定的语文修养和文字功底就足以应付每篇文章,然而“编辑之为学,并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我认为已经修改得很通顺的文章经老编辑互校之后,满篇的红字让我开始质疑自己,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编辑,甚至一度想放弃。经过与前辈的深谈,懂得了编辑工作不只要有热情,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工匠精神注重的是细节,“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编辑加工是对作者文稿进行精雕细刻的过程,要耐心、严谨、一丝不苟、用心打磨。从编辑加工到校对、出刊,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工细作。此外,质疑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表格。我曾经对作者制作的表格内容深信不疑,结果高晓慧主编在通校中发现了计算错误,此后我再也不敢懈怠,对重要名词、重要人物、注释等都不放过。我曾对一篇文章正文审读修改完成,却对几个注释“耿耿于怀”,经与主编进行商议,与作者多次沟通和解释,终于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通校过程中发现,注释经常是作者容易忽视的部分,出处不完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考验编辑的时刻,为了查找一个出处要利用各种手段,除通过核实原书外,还要去图书馆、通过知网甚至购书网站查找出版信息。

但也必须清楚一点,编辑处理稿件也应遵循“三项原则”,即不该改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坚决不改;有问题、有毛病的,坚决改好。编辑既要负责修改作者的稿件,又要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风格是每一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特色,不同的作者有自己不同的个性,这是文章相当宝贵的东西。任意改动文章的风格,不仅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而且会造成文章格式单一、语言贫乏、不出彩。“有所改有所不改”是对编辑修改稿件的要求,也能体现编辑的改稿艺术。在改稿时恪守作者满意原则,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

期刊编辑工作环环相扣,疏忽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期刊的质量。每位期刊编辑都有自己的知识局限性,重复面对稿件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思想松懈,因此,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我刚到编辑部时,主任就给了我一本《编辑技术规格》小册子,之后我也参与编写和增补,编辑部的规章制度和出版流程与时俱进,日臻完善。《欧亚经济》编辑部始终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初审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并写出初审报告,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初审认为可以采用之后,由专人对该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为了确保刊物的学术质量,编辑部采用双轨审稿制度,即编辑部审稿制度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相结合。复审由副主编担任,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做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提出的问题。终审由主编审核,根据初审、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政治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度检查。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同时进行。在三次校对的基础上,互换稿件,对于责任编辑的稿件查漏补缺,最后进行通校,层层筛查。

最后,编辑的责任感还体现在服务意识,即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意识。作者是稿件的源头,读者是市场,离开了两者,期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文章的风格由作者赋予,而文章的严谨性则由编辑负责。读者是编辑最终服务对象,从传播的角度看,编辑是中介,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办刊过程中编辑要不断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在选题策划阶段不能“等米下锅”,应经常联系老作者,也要随时结交新作者。因此,我们每年都走出去,到从事欧亚研究历史悠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研究人员和学生座谈,探讨新选题;也去那些新设立欧亚研究学科的机构调研,发现潜在作者;了解专家、学者的科研计划,挖掘新稿源。我在编辑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年轻作者的成长,从他们第一篇稿件的青涩和不成熟到如今的熟练和自如,这些作者也逐渐成为本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从中我们也备感欣慰,深感“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值得的。一些年轻作者博览群书、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研究视角独特,学术成果虽显稚嫩,但作为编辑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帮助其成长。对青年作者的不成熟来稿,只要其稿件在选题、研究视角、理论和研究方法、政策建议上有新意,编辑部都会给其外审机会,如果外审通过,编辑部会把初审编辑、匿名评审专家和主编的意见综合汇总发给作者,青年学者据此修改并对修改情况做出说明。有的作者的文章一直不错,但偶尔会有构思和结构不妥的地方,在请不同匿名评审专家分别审读并一致认为不能采用时,编辑在写退稿信时注意措辞的表达,诚恳坦率地说明退稿理由,得到作者的理解和认可。

读者和作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多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为读者服务是期刊办刊的基本宗旨之一,是每一个编辑应自觉树立的最基本的思想意识,是做好编辑工作应持有的最基本的态度。作为区域国别期刊,我们的读者群体相对固定,绝大部分作者即为读者,因此,我们刊物的读者定位明确,选题也具有针对性,注重学术性,兼顾应用性,服务欧亚经济研究工作和区域经贸发展。期刊栏目相对固定,如从创刊之日起就设有“要文特约”“俄罗斯”“中亚五国”“中东欧”“东北亚”“经济合作”“欧亚博览”等栏目。“要文特约”是《欧亚经济》的品牌栏目,在此栏目下我们定期就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从2016年开始,在“要文特约”下设立了“要文特约·习近平治国理政专栏”,主要宣传“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发展前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中欧班列运行、欧亚国家对“一带一路”构想的认知和反应等。“俄罗斯”“中亚五国”“中东欧”“东北亚”属于国别区域栏目,主要报道对象国和区域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合作”和“欧亚博览”属于综合栏目,把一些不能清晰归为某一国别区域栏目的对象国间的经济合作和其他领域合作,如教育、文化、卫生等,分别安排在“经济合作”和“欧亚博览”栏目。期刊与时俱进,围绕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例如,2019年配合《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策划了“‘冰上丝绸之路’与中俄在北极的合作”专题;2020年策划了“数字经济”专题和“绿色经济”专题;2022年第4期开始陆续刊登欧亚地缘政治变局对俄罗斯经济、中亚国家经济、欧洲能源格局和世界经济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等。

编辑要有忠诚自己事业的勤勉努力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好编辑工作。我很幸运我所在的是一个团结的编辑集体。编辑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需要各自分工、默契配合,才不会在某个环节停顿,这也是工匠精神的要义。期刊编辑工作高效而紧凑,疏忽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期刊的质量。在高晓慧主编的带动下,我们编辑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每个人都不会因为编辑稿件的多寡而心生嫌隙;编辑部分配稿件、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维护网站、期刊年度核验填报、稿费发放等工作都各有分工。期刊编辑不是一个人独立劳动的成果,而是期刊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的成果和结晶。

“为他人作嫁衣裳”应该是编辑的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贯穿于整个编辑职业生涯。所谓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稿、加工、发排、校对,做到“看准、选宽、发慎、改细、退严”是对编辑的职业要求。讨论选题、组稿、审稿、改稿、校对、发排、编后反馈,这些程序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编辑工作是枯燥、乏味的,对人的脑力、喜好的消耗甚至视力的损耗都是显而易见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常规操作带来的经常是疲惫、倦怠、焦躁,而最终的耐心和坚持则需要编辑对工作的热情和逐渐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来支撑。做编辑源于热爱,一点点努力靠近,最后忠于自己的坚持。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反水投注网站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优惠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李细珠: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刘清涛:不忘初心,服务边疆研究

徐志民:燃起“甘作嫁衣”的一束光

覃毅:志为科研铺基石 乐为学术作嫁衣

李先军:职业、事业和人生——一个小编的工作心得

白金兰:编辑工作,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张策:我在《金融评论》编辑部的收获

郑世林:与新刊结缘

周枕戈:聚焦编辑主责主业 与刊物共同成长

冯珏:审稿作为一门比较的艺术

谭观福:我在《国际法研究》做编辑

阳军:为他人作嫁 看繁花似锦

张芝梅:编辑工作的“得”与“失”

石茂明 :不只是“砌砖”,不只是“盖楼”

郭冉:筚路蓝缕,树木成林

邱静:赠人玫瑰留余香,共画蓝图同成长——论编辑的成就感

常殊昱:一个新手编辑的成长日记

李中海:办刊的困惑与选择——知明则行无过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