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生态文明研究方向和学术前沿
——《生态文明研究》发刊词
张永生
《生态文明研究》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创办一本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学术期刊,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2024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主办的原《城市与环境研究》期刊,更名为《生态文明研究》。2024年4月,《生态文明研究》正式发刊。
《生态文明研究》的使命,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政策论述和实践指导。期刊将在新的定位下高起点办刊,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研究的旗舰刊物,引领生态文明研究方向和学术前沿,推动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正如我们无法用农业时代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去理解工业时代一样,我们也无法用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去理解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变,需要新的发展范式和知识体系。
传统工业文明基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将自然当作资源攫取和废弃物排放的场所。同时,传统工业化模式以物质财富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中心,商品消费多多益善。这种发展范式带来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增长,但却带来不可持续的危机。这种复杂的系统性危机,无法仅靠技术进步和人的有限理性来解决,只能依靠向更高的文明形态转变来避免。生态文明就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
但是,现有关于发展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形成并为其服务的,难以为生态文明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和政策论述。就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我们无法用过去导致这些问题的思维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如果不从文明形态转变的高度反思和重构关于发展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就难以真正解决当前的全球环境危机。
由于人们过去接受的关于发展的概念及其知识体系很大程度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这使得我们陷入所谓柏拉图洞穴寓言的思维困境而不自知。这种困境,在作为生态环境政策主要制定依据的经济学中尤为普遍。因此,跳出传统工业时代的局限,推动形成生态文明新的发展范式和研究范式,就成为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方向。
这就需要对发展的基本问题及其哲学基础进行重新思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必须从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尊重和敬畏自然,将人类的经济活动纳入“自然安全边界”。在发展目的上,必须回归“美好生活”发展目的,从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转向人民(福祉)为中心的发展。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工业时代的标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生态环境危机,更是要从生态环境危机出发,对发展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及其哲学基础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并实现经济学同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其中,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目标函数及其约束条件都需要进行重构。从哲学基础到分析框架、基本假定、逻辑链条、结论、政策含义,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中外知识体系就可以通过这个知识链条,进行有效率的对话,以创造新的知识。
《生态文明研究》是南大CSSCI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经济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作为高起点学术平台,《生态文明研究》承载着新的学术使命。
——学科定位。本刊立足经济学,是跨学科研究的综合类专业学术期刊,重点涵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国土与空间经济学等理论与应用学科。期刊遵循严格的现代学术规范,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议题范围。本刊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聚焦环境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其背后的前沿学术问题,包括绿色低碳转型、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城市、全球环境治理、南南合作、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绿色“一带一路”等重大问题。
——原创与包容。本刊注重思想性和原创性,尤其鼓励运用严格规范的学术方法,批判和挑战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理论。同时,本刊秉持包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原则,为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提供高水平发表平台。
——办刊机制。本刊采用严格的双向匿名审稿机制,引入包括论文早筛机制、快速审稿机制、快速网络发表机制等新的机制,并就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置系列专题。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与广大学术同仁一道,将生态文明作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突破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共同推动学术的繁荣,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