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期刊目录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5-31 11:00   浏览量 49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插播一条重要通知

点击查看

学术期刊投稿系统网址变更!用户名和密码不变


点击封面 订购本刊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平台:mkszyyj.ajcass.com


创刊于1995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是以专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为宗旨的大型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强调思想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刊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文章,同时积极刊发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本刊第一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刊工程,现已被收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 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目录,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期刊数字影响力 100 强”等多项荣誉,刊物的权威性在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得到广泛认可。


本刊特稿



中国共产党人是列宁主义最忠实的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王伟光


【内容提要】列宁带领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伟大的列宁主义,为全世界工人阶级、被压迫民族和劳动人民提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受到列宁主义教育而完全彻底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视为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继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列宁  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作者简介:王伟光(1950-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北京  100732)。


名家访谈



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访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杨生平教授

本刊记者


杨生平,男,1965年11月生,江苏盐城人,先后于北京大学获得哲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人的发展专业理事会理事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曾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和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出版《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哲学论》等学术著作10余部(包括合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有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三等奖等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文化哲学、意识形态理论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核、主要特征与价值意蕴

李梦云


【内容提要】文明可以分为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现代文明不仅延续了古代文明的智慧,还紧密结合了当代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同时孕育着未来文明的种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纳全球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传承性、人民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新型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促进“第二个结合”以及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简介:李梦云(1978-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席专家、执行院长(浙江杭州  310018)。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素结构、显著特征与系统建设

罗  亮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现代”“如何建设”,需要把握其要素构成、关系统摄、结构层次、功能凸显,并厘清其显著特征,探索其系统建设路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文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明、“为民造福”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等五大要素构成,内蕴着传统与现代的继承超越、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现实与虚拟的交互耦合、本土与全球的交流互鉴等多重关系。其具体表现为本体层面文明思维与文明存在相协调,范畴层面观念、器物、行为、制度多维一体,运行层面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统筹推动等层次结构,凸显出血脉延续、文脉赓续、根脉坚守、魂脉激活的功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呈现出革故鼎新的动态性、群己合一的目的性、向内凝聚的整体性、兼收并蓄的开放性等显著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系统建设,要形塑其领导、践行、评价的自能动,推动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的自涌现,强化对世界文明潮流演进、不同文明隔阂冲突、内部文明思潮挑战的自适应。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  文明培育

作者简介:罗亮(1985- ),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715)。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的学理探源(1919—1949)

王海军


【内容提要】现代化话语与民族复兴话语紧密相连,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共不懈奋斗史的重要历时性叙事。“现代化”是中共话语体系中极其重要的政治概念,其在中国的探索建构和创新发展,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史的重要篇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有着明晰的演进逻辑,历经百余年嬗变,话语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雏形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理论界对“现代化”话语进行多方面阐释,在范畴意蕴和逻辑架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构建,进而创新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话语和文明话语。我们将通过探寻历史底蕴,挖掘话语资源,系统总结中国现代化话语内涵意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提供镜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话语叙事

作者简介王海军(1970-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  100872)。





从发展理念到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术语演进与知识生产

张明之


【内容提要】现代化道路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下闪耀着具体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光辉的现代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都意味着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发展理念,推进文明形态的新发展,体现了党团结领导人民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领导,发展动力是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历史方位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篇章。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术语表达与话语体系为世界文明进步生产全新的现代化知识,是对世界文明史知识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发展理念  知识生产  世界文明史

作者简介:张明之(1970-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逻辑结构、显著优势和健全路径

任  鹏


【内容提要】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体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呈现出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结构关系,具有话语表征、实践形塑、价值规引等重要功能。从制度生成、制度体系、制度特性和制度效能等方面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具有显著优势,破除了对西式民主制度优越论的迷思。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制度健全,进一步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适应性、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可操作性、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性,不断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作者简介:任鹏(1982-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  11016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论述探析

唐棣宣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重要论述的出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科学地回答了大党独有难题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系统阐述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论述,以原创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对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世界上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贡献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大党独有难题  党的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

作者简介:唐棣宣(1978-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  400715)。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韩文龙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范畴,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理论创新。作为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要素构成新和具体表现新,“质”体现为新本质、高质量、高品质、“质”优势,“先进性”体现为结构先进性和内容先进性。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实现形式,体现了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需求新变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因,以复杂劳动主导的生产力诸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在矛盾和解决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源泉。立足新发展阶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调整数据要素所有制为基础的直接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在实践路径上,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人力资源的积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要素  数据要素  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

作者简介:韩文龙(1984-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  6111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关于英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刘娜娜


【内容提要】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过程中,恩格斯深入考察了19世纪英国的整体状况,从历时性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中的种种矛盾。恩格斯将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对城市空间的分析有机结合,进而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维度揭示了英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三组悖论。论文运用技术方法对恩格斯当时所观察的曼彻斯特城市形态变迁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地理编码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轨迹与现代地理数据进行匹配,探索社会发展与空间变化的互动、经典理论与现实场景的呼应,揭示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工业革命  城市化  世界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刘娜娜(198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  100191)。





“《资本论》的逻辑”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批判与超越——基于“逻辑与历史”关系的方法论探究

刘道一


【内容提要】“逻辑与历史”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共同的理论关切,也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全面超越黑格尔思辨逻辑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矛盾的论证过程,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辩证统一,建立了科学的思想体系。本文在系统分析黑格尔“历史统一于逻辑”原则基础上,对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进行深入探究,阐述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批判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这两方面的革命性理论突破,指出遵循《资本论》所开辟的思想方向,进一步揭示资本逻辑的本质、论证社会结构变革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辩证法  黑格尔  马克思  《资本论》的逻辑  古典政治经济学

作者简介:刘道一(1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评析



推荐算法影响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蒋俊明


【内容提要】推荐算法技术已深深嵌入民众的社会化过程,带来了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其意识形态塑造功能不断凸显。推荐算法能实现海量信息与个性需求的有效对接、繁多种类与多元受众的精准投送、实时反馈与即时调整的协调运作,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推荐算法所带来的把关转移、技术黑箱、信息茧房和受众本位也让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对话语权窄化、主导力弱化、注意度消解和整合力降低的挑战。当前,应坚持文化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主流媒体示范、党政部门监控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从内容、技术、制度和素养四方面优化推荐算法的信息传递功能,净化网络生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创新和优化。

【关键词】推荐算法  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权力  传播效能  文化主体性

作者简介:蒋俊明(1974-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基地(江苏大学)研究员(江苏镇江  212013)。


来源: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研究”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