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第11次访华 | 赤道几内亚与总统奥比昂

作者:列国格治

发布时间 2024-05-30 13:51   浏览量 17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图源网络


5月28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宣布,将中赤几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习近平指出,中国同赤道几内亚是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好伙伴,高水平政治互信是两国关系的最鲜明特征。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始终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成为中国同非洲国家真诚友好、携手发展的生动写照。





1

两国关系发展历程

1970年10月15日,赤道几内亚与中国建交。建交以后,两国关系友好且发展顺利。1970年10月,中国政府代表参加赤道几内亚独立两周年庆祝活动并签署联合公报。建交以后,赤道几内亚与其他非洲国家是中国在第三世界中极为重要的朋友,特别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赤道几内亚作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发起国之一,不畏强权、仗义执言,与众多非洲国家一起将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建交以来,双方往来比较频繁,1977年,赤道几内亚总统马西埃访问中国。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以政治合作为主,一方面,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有着较为相似的被殖民或者半殖民的经历;另一方面,双方都面临着相同的国内建设和发展任务,在国际交往中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双方的外交关系主要还是基于彼此的政治需要。


1979年赤道几内亚政变后,新上台的奥比昂总统继续奉行对中国友好的政策,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1983年3月,赤道几内亚外交与合作部部长马塞利诺访问中国。特别是奥比昂总统多次来中国访问,巩固和发展了两国外交关系。中国领导人和各级政府负责人也经常访问赤道几内亚,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建交以来,中国为赤道几内亚援建了水电站、公路、医院、广播电台等大量民生工程,派遣了多批医疗队、高级农业专家,积极帮助赤道几内亚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解决温饱问题。中国还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开发列为合作重点,帮助赤道几内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目前,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领域合作日益深化,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针对一些西方媒体炒作的中国对非关系为“新殖民主义”的言论,奥比昂明确批驳其是荒谬、毫无根据的指责,并表示非洲对中国怀有信心和信任。奥比昂在2015年会见到访的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时说:“赤道几内亚把中国视为真正的好朋友。在赤道几内亚努力实现崛起梦想的过程中,中国给予了宝贵支持和帮助,且从不附加任何条件,两国兄弟情谊牢不可摧。”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也说:“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们相互支持?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有人还会问,你们为什么是好朋友?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相同的看法,有很多共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我们都意识到,如果我们两个国家携起手来,如果我们跟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都携起手来,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份和平!多一份公正!多一份美好!




2

奥比昂执政后的经济发展

1968年独立后,为发展民族经济,摆脱对外依赖,马西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创办本国银行,发行本国货币,控制外汇储备,实行外贸管制,由国家统一收购和出口可可、咖啡等主要产品,对外商进口一律实行政府审批制,向农民发放贷款,鼓励发展企业,禁止滥伐成材林,保护森林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严格税收制度等。但与此同时,政府又实行土地公有化和种植园公有化等过激的做法,造成资金、技术人才的外流和劳动力的不足,许多种植园被废弃,可可、咖啡大幅减产,财政收入锐减,国内市场萧条,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经济基本陷入瘫痪状态。独立前,可可的平均产量为3万~4万吨,咖啡为6万~8万吨;独立后,因西班牙种植园主撤离和尼日利亚籍劳工回国,1970年可可和咖啡的产量均下滑至1.2万吨。


马西埃执政期间所采取的过激政策,导致了国家经济的倒退。1979年奥比昂就任总统后,面对经济瘫痪的困难局面,逐步纠正前政府的极端做法,切实调整经济政策,主要做法包括:推行市场混合经济,鼓励私人经营,制定保障贸易和外国投资自由的法规,实行对外开放。同时,政府还颁布新的“投资法”,实行国有企业和农场私有化,加入中非关税和经济同盟和中非法郎区,积极寻求国际援助,并同债权国就债务偿还进行谈判,减轻国家外债负担,缓解还债压力等。通过上述措施,国家经济困难有所缓解,市场商品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自20世纪80年代起,赤道几内亚政府重视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以农业生产尤其是以可可和咖啡生产为主的经济格局,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赤道几内亚的产业结构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的地位相对下降;以石油化工、能源和水、建筑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异军突起;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和支配性地位;以贸易、交通、通信、金融为主的第三产业也有所发展。


1987年,赤道几内亚政府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1991年在第一首都马拉博附近的海域发现高产油田并开始开发后,经济出现转机。1992年初,开始出口石油,国家收入增加。石油、经济作物、木材和侨汇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1993年,石油和木材收入从1992年的49亿中非法郎增至80亿中非法郎,国家经常性项目收支多年来第一次实现基本平衡。但基于外援减少、可可与咖啡生产锐减等原因,赤道几内亚经济依然困难。1994年,中非法郎的贬值使赤道几内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家预算赤字扩大,物价上涨近50%。为应对这一困难局面,1996年赤道几内亚政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石油为重点,促进木材加工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1997年9月,赤道几内亚政府制定了《经济中期发展战略(1997~2001年)》,此后采取了扩大石油开采、增加信贷投放量、提高可可收购价格、降低生产资料零售价格等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据非洲开发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80~1990年,赤道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1%,1991~1998年达到17.7%,而在这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下,1997~2001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41.6%。


由于国际市场石油和木材价格持续下跌,1998年赤道几内亚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1997年,仅为3.21亿美元,下降了34%。1997年,赤道几内亚人均年收入为1050美元。1997~2004年,赤道几内亚年均经济增长率达31.9%,仍是当时经济增长最快的非洲国家之一


1985~1993年,赤道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伊拉克战争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石油价格不断上升,赤道几内亚的石油出口进一步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迅猛,经济增长强劲。1993年,赤道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为1.62亿美元,1996年达到2.70亿美元,1997年为5.43亿美元,1999年为5.5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3年为631美元,1997~1999年分别高达1234美元、1152美元、1203美元。赤道几内亚终于脱离最不发达国家队伍,成为中非地区一颗耀眼的新星。


本文摘自《赤道几内亚》





本书目录




赤道几内亚
凌云志 李广一 编著
2018年5月出版/79.00元
ISBN 978-7-5201-1099-0

内容简介: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既靠近赤道又濒临大西洋,地理位置重要。赤道几内亚原为传统农业国,后因丰富的油气资源,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西非一个富有的国家,有“中非科威特”的美称。赤道几内亚属于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且双边往来密切。本书对赤道几内亚的国土、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外交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国际问题与国别区域研究官方读者群现已开通
还未进群的朋友可添加小编微信入群
新书信息、沙龙资讯、赠书
等一手信息等着你

入群请加微信:wm15842266865
(备注“国关国别”入群)
关注我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哦!

致力打造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国际关系、外交学、区域国别)新书、好书推介及资讯共享平台。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欢迎分享!
不要忘了点击右下角的点赞、在看哦~

策划:燕   羽
编辑:燕   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