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丨常殊昱:一个新手编辑的成长日记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5-24 10:06   浏览量 10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编辑部常殊昱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常殊昱


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201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现为China & World Economy 编辑。



常殊昱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编辑部


一个新手编辑的成长日记


来到China & World Economy(CWE)编辑部尚不足两年,因此收到本书的写作邀请时,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这一年多的工作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持续处于学习区的感觉特别充实。几乎每天,我都会遇到新的问题,面对各种大小不一的挑战。每当我解锁一项新技能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都会激发我进行新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关乎如何做好编辑工作,还涉及如何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学术期刊的运营工作。因此,当我收到本书的写作邀约时,我一年多的各种思考幻化成好多个关键词,弹幕般在我大脑中闪过。有好多话想说,但真正落笔时才发现,这些“弹幕”仍是零散的、发散的,隐约有个方向,距离一个成熟完整的框架还路途漫漫。与那些编辑经验丰富的前辈相比,我对编辑事业的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能分享的更像是一位新手编辑成长过程中的思考日记。


一 兢兢业业做好系统维护工作


与科研工作的一个人或小团队作战相比,期刊工作更像在维护一个生态系统。为了打造一个更好的生态,需要确保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序且健康地运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富有韧性和生命力的生态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足够重要。

每个星期一都是我的系统维护日,我会回复公共邮箱中的作者来信,查看系统运转中是否有超期稿件或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通常每个星期一也是我的对外“叨扰日”,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会分别联系我们的副主编、出版商和科睿唯安系统技术团队的朋友们。我的任务就是疏通堵塞,解决问题,把编辑部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打造得牢固而通畅。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恰逢周一,我的微信记录里齐刷刷地躺着我发给副主编的消息:“某某老师早上好呀,我又来啦……”。为了给作者带来良好的投稿体验,编辑部在努力压缩审稿时间的同时也要把控审稿质量。我们将一轮审稿的时间定为1个月,同时希望强大的副主编团队能在审稿环节给文章一些建议和评价,让作者无论稿件通过与否都能在与高水平的副主编的交流中有所收获。所以我会经常联系我们的副主编,催这催那,很是“烦人”。对话中能感受到他们的忙碌,但更多是他们的尽职尽责,以及对学术的严谨和对副主编岗位的敬业精神。

周一经常受到我叨扰的还有科睿唯安的系统工作人员。投审稿系统对于期刊的运转至关重要,它是连接编辑团队、作者和审稿人的基础平台,更是记录期刊工作数据和指标的关键系统。通过定期从系统中提取数据并进行复盘分析,编辑部可以回看阶段性的工作流程和效率,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我入编辑部开始,维护系统就是一项重要而持续的工作内容。从更新工作流程,到系统模板修改、报表生成和指标构建,我都不记得给系统支持团队打了多少电话了。无论是更新工作流程,还是系统模板修改、报表生成,或是作者、编辑部在系统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我解决不了的都会给他们打电话。打着打着他们都认识我了,每次遇到系统问题,电话里我报出自己是CWE站点后,对方就笑着说,常老师是吧?今天遇到什么问题啦?我经常脑洞大开地想,对方面对我不定期的叨扰,是不是很想把CWE的常老师列上“黑名单”,或者给我打上个“总有新问题”客户标签。但从我进入编辑部至今,我获得的反馈总是专业的、及时的和充满建设性的。这种并肩战斗的感觉更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与精气神。


二 编稿子:怀揣编辑家梦想的编辑匠


居然写了1000多字才写到编辑的主营业务,着实为这篇碎碎念的新编笔记能否通过审读捏了一把汗。到底什么是一个好编辑的标准呢?编辑应该为一篇文章带来什么呢?高翔院长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的精神时提出,优秀的学术编辑要做编辑家而非编辑匠,要做思想家、学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次听到这个要求时我一方面感到振奋与鼓舞,另一方面又觉得目标遥远。以我粗浅的理解,编辑家的角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字编辑和格式审校,既要确保学术成果的严谨性与创新性,又要促进理论的流通和学术观点的多元对话。作为一名新手编辑,编辑家这个目标对我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在梦想太遥远时,踏实开展脚下的工作也是一个选择。我把自己的编辑工作分为几个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给自己设定了标准和目标。第一个部分拼的是眼力,确保文章格式的规范性。这也是很多人眼中编辑工作较为枯燥的一部分,我通常抱着游戏闯关的心态完成这项工作:多空格,“biu”;标点符号全角半角错误,“biu”;单词拼写错误,“biubiubiu”。一旦规定动作变成了游戏,逗句号的工作也有了打怪升级的快感。第二部分的工作更像是体力活儿,我会检查文章中的所有一一对应关系,确保主要观点与结论的精准对应,实证结论与论点的紧密衔接,以及理论模型与文章逻辑的完美契合,从提高文章严谨性上做出编辑的贡献。其中的大量工作审稿人已经进行了把关,所以责任编辑在完成这一工作时更多是频繁比对文章的不同部分的一致性,对于生活中奉行“生命在于静止”的我来说,激励自己完成细碎的比对的方式就是说服自己:这项“运动”又帮我消耗了500大卡热量。第三项工作是我最喜欢的脑力工作。通读文章就像是一场对话,我通常把自己放在“她”这个位置上。这个“她”可以代表相关领域的既有文献,可以代表对此题目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代表政策决策者,或潜在的外国读者。我希望在这场对话中自己能够协助作者更清晰地与世界对话,讲清文章相对于既有文献的边际贡献,说服读者关于文章识别策略、检验方式和主要结论的可靠性,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向国际读者阐释基于真实数据和科学研究方法得出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真实作用和角色。

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我面对的都是稿件被正式接收的作者。如果将投稿比做长跑,他们在文章正式进入编辑流程前经历了论文选题、数据收集、论文写作与修改的“烧脑”岁月;经历了完善数据、改进方法和检验方式以说服编辑部、审稿人和副主编的漫漫长路;还要忐忑地等待定稿会的决定,祈祷文章不要被拒在最后一公里。终于,撞线了,稿件用稿通知来了。如果这个时候,我对作者说,“您好,根据比赛规则,您需要再跑1000米”,我想换作是我也很想“吐血”吧。所以到了正式编校环节,我通常想给作者传递的是,“服装造型准备,让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参加颁奖仪式吧”。秉持着这一思路,拼眼力、拼体力的工作编辑部尽量自己完成,实在无法确认的再请作者核对。对于拼脑力的部分,我发现仅批注“此处逻辑不通”“请写清楚一点儿”效果并不好,还可能引起作者的反感,让沟通变得不够有效。随着编辑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更多地批注为:“通过阅读,这部分要表达的是三个层次,分别是……其中后两层表达存在一定的矛盾,按照我对全文的理解,我将其修改为……请确认是否表达原意和是否同意修改。”需要说明的是,我批注中的理解也可能有错误,我建议的修改也可能不是作者最期待的,但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批注传达的是,作为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我非常欣赏和敬佩作者在完成论文中付出的辛苦与努力,我希望尽我之力好好包装她,让文章想传递的思想更清晰地被看见。


三 传播好中国故事,传播好的中国故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变量。但是,在国际学界,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速度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往往是基于他人的理解和描绘。“他塑”的中国故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于事实了解不清的误解,抑或是基于意识形态偏见的扭曲。在期刊工作越久,越理解“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句空话,越是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下,我国的英文期刊越应该打造一个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的窗口。应依托高质量论文,向全球学界、政界、媒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细致、多维度的关于中国问题的见解和洞察。同时,应搭建平台,促进国际学界对相关话题的广泛讨论和互动。在严谨、科学和系统的学术讨论中塑造有关中国问题的学术和公共话语体系。让有数据支撑、有经验论证的中国故事有发声的公共平台,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故事和声音被看到、被听见,争取更多的认同与理解。

CWE在努力打造把中国故事“讲出来”的学术平台。作为一名新手编辑,一方面我确实在日常的工作中见证了CWE编辑部一直在探索国际读者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另一方面,我们的选题涵盖了诸多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例如,以“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同时,“减贫”“环境挑战”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共同关注点。在这些话题上,中国的模式和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和参考。通过这样的选题,我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贡献,也促进了国际社会对这些重要议题的理解和讨论。

CWE正走在让世界听到中国故事的路上。我们在探索期刊文章在多平台的传播方式,通过微信、网站等媒介向国内读者推介我们的稿件;也借助Wiley的出版商力量,对外多平台、多渠道推送我们的文章。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建立社群或者视频传播的模式去讲中国故事,并把中国故事讲好。

文章写到这里该收尾了,但我深知以上的感悟、思考和观点尚未成熟,深度也有待提升。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是一条长远且充满挑战的道路。幸运的是,我在CWE编辑部这个包容、友好且相互支持的团队中。在这里,我的同事们在带领我、陪伴我共同面对挑战,携手并进。这样的团队环境为我提供了持续成长和进步的肥沃土壤,使我能够在这条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反水投注网站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优惠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李细珠: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刘清涛:不忘初心,服务边疆研究

徐志民:燃起“甘作嫁衣”的一束光

覃毅:志为科研铺基石 乐为学术作嫁衣

李先军:职业、事业和人生——一个小编的工作心得

白金兰:编辑工作,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张策:我在《金融评论》编辑部的收获

郑世林:与新刊结缘

周枕戈:聚焦编辑主责主业 与刊物共同成长

冯珏:审稿作为一门比较的艺术

谭观福:我在《国际法研究》做编辑

阳军:为他人作嫁 看繁花似锦

张芝梅:编辑工作的“得”与“失”

石茂明 :不只是“砌砖”,不只是“盖楼”

郭冉:筚路蓝缕,树木成林

邱静:赠人玫瑰留余香,共画蓝图同成长——论编辑的成就感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