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政治学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5-22 10:16 浏览量 496
叮
插播一条重要通知
点击查看
点击封面 参与订购活动
投稿网址:zzxyj.ajcass.com
1985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的政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是第一批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期刊。该刊栏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行政管理学和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西方政治学理论、政治学研究重要成果推介等栏目。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论当代中国政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
林尚立
内容提要:
政治的使命在于创造秩序和推动发展。当代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和成就表明,当代中国政治顺应人类发展历史大势,符合中国实际,超越了资本主义政治,创造了社会主义政治的成功,具有前所未有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当代中国政治,开辟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新境界,既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形态,也破解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长期面临的诸多难题,并提供了新路径、新经验、新空间,是一种新型政治文明形态。
关键词:
中国政治 政治文明 新型政治文明形态
作者:
林尚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100872)
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的多维探析
张明军
内容提要:
民主的核心是对多数人意志的尊重,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人民民主与全过程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协商民主的深度嵌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功能强化与民主治理效能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由党的领导、人民参与主体、五位一体的民主内容、协商与票决复合的民主形式以及绩效最大化的民主效能所构成。纵向时间与多维空间的民主经纬融合,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时空的全过程。协商民主是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把钥匙,增进人民当家作主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等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发展的重心所在。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协商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 基层民主
作者:
张明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市,200030)
论中国式民主的辩证特征
张君
内容提要:
“中国式民主”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的总概括,主要涵盖了40多年来我国推动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根本原则、制度安排、实践举措及其经验成就。中国式民主辩证地解决了政治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性问题,有效地统合了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各类冲突性因素,由此具备了鲜明的辩证特征。中国式民主的辩证特征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运作及形态等四个方面,实现了目的性与工具性、先锋队与人民群众、有事好商量与全过程民主、实质内容与实现形式的有机统一。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辩证特征,对于新征程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中国式民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中国式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作者:
张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32)
单过程选民民主
——美式民主的结构特征与实践困境
佟德志
内容提要:
与中国在政治发展道路上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美国形成了单过程选民民主。在主体层面,美式民主更注重选民,而不是人民,形成美国式的选民民主。在客体层面,美式民主将民主限制在政治领域,在经济领域排斥民主,形成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在程序层面,美式民主将民主限制在选举程序上,拒绝承认实质民主,形成了美国式的程序民主。单过程选民民主在塑造美式民主结构特征的同时也造成了美式民主的实践困境。
关键词:
美式民主 单过程选民民主 结构特征 实践困境
作者:
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市,300387)
中国国家韧性研究的学术审视:
渊源、进路与知识任务
张铮 李章军
内容提要:
中国国家韧性是具有突出的知识价值和研究意义的学术议题。中国国家韧性研究的展开,反映了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自觉。当前中国国家韧性的研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分别形成了韧性社会、韧性治理以及韧性政体三种研究进路。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韧性研究未来的学术成效和研究质量,需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家韧性问题的科学研究,完成规范知识、经验知识和方法论知识的建构工作。中国国家韧性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国家韧性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归宿。在遵循学术研究内在规律的前提下,为中国国家韧性的发展贡献学术智慧,进而满足中国大国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基本需求,应该成为当前和未来研究的普遍自觉和集中共识。
关键词:
国家韧性 中国 韧性社会 韧性治理 韧性政体
作者:
张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市,100872);
李章军,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15)
中国党政组织关系的具体形态和生成逻辑
刘鹏 李海林
内容提要:
党政关系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但落实到具体的党政组织结构上,现有研究呈现出宏观分合形态和具体组织形式的脱节,以及缺乏对不同组织形式内在逻辑的探讨。本文设定了衡量党政组织关系分合程度的具体标准,以“分设-合一”维度依次分析了党政组织关系的五种不同形态: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分设、统领协调、归口领导、合署办公、合并设立,总结了其概念、特征、演进和分布;基于这一维度,分析了影响党政关系分合的四种影响因素,认为党的领导越趋向全面系统化、党政机构协调成本降低空间越大、政府机构业务综合性战略性越强、工作政治性越强而导致党政责任边际模糊,则党政组织越倾向合一,同时在不同自主性强度的改革中,这种分合关系会在政府纵向层级间呈现差异化特征;最后提出了对未来我国党政关系分合模式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党政组织关系 统领协调 归口领导 合署办公 合并设立
作者:
刘鹏、李海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2)
政党与国家的相互塑造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家发展的一项政治学分析
张树平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自有政党以来,将国家与社会重新组织起来就是政党的责任和使命。在从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对国家与社会的重新组织客观上要求同时解决“民主问题”与“集中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中国共产党将民主集中制原则从政党拓展到国家,在重新组织国家与社会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家形态的革故鼎新,真正主导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正是这种贯通政党与国家的组织原则,将中国共产党与作为现代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紧密联结起来,并由此形成政党与国家双向塑造的关系。政党对国家的塑造是理解百年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的政治逻辑,以及决定和保障这种政治逻辑的政党逻辑的关键;国家对政党的塑造及政党对这种塑造的自觉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政党-国家关系、政党-社会关系以及政党自我定位之“变”与“常”的关键。
关键词:
政党 国家 国家建设 国家发展
作者:
张树平,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上海市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中心(上海市,200020)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秩序
陈明
内容提要: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乡村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成果在乡村治理领域的集成反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关注重点集中在治理体制、治理模式等表观秩序问题上,大多未能触及治理的本体含义。从本质上把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景,核心是把握乡村治理活动建基于其上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平台的特征、规律与趋势,平台因素与治理活动的勾连互动构成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秩序。基础秩序是乡村治理“内生的锚”,基础秩序完成现代转型之后,乡村治理现代化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深入把握农民形态、产权制度和空间布局等因素所引发的基础秩序变动,深刻认识其中的政治经济逻辑并作出必要的政策干预。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基础秩序 政治经济学
作者:
陈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市,100732)
从“失衡”迈向“适配”: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适应性风险及纾解路径
许丹
内容提要: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乡村治理也步入了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何以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这就亟须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认知提供集成式、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和学术洞见,也需对转型过程可能引发的适应性风险进行思考。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价值导向、过程驱动、样态形塑与路径依赖的多维透视,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要求以“敏捷高效、公平正义”的治理价值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制度均衡”的治理过程为驱动,在形塑“数字监控、简约智治”的治理样态同时,创新“双轨链接、协商共治”的治理路径。而随着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也会出现技术导向与价值平衡、治理赋权与过程履责、技术嵌入与规则接续、数字下沉与资源保障之间失衡所导致的价值性风险、责任性风险、结构性风险以及发展性风险。为此,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中,要通过理念更新、权责同构、政策创新、资源集成来整合价值体系、改进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体系与织密保障体系,以应对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适应性风险,为数字技术有效嵌入乡村治理、数字治理适配乡村社会发展创设良好治理生态。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数字化转型 适应性风险
作者:
许丹,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41)
县级“边缘部门”的工作推动机制及其价值
——组织权力不均衡配置的视角
齐薇薇 张润泽
内容提要:
组织次级单位权力的不均衡配置是组织研究的重要议题。县级政府部门因权力配置差异而有核心部门与边缘部门之分。边缘部门在县级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资源上依赖其他部门,行动上缺乏结构自主性,工作上不承担中心任务。但是,边缘部门在推动工作中的“弱动员”机制却有着“强动员”机制所欠缺的“边缘优势”,可以对县乡政府体制予以疏通、协调和润滑。随着边缘部门的工作不断转化为中心工作,县乡单中心工作格局向多中心工作格局转变,常规工作下的“弱动员”机制被“强动员”机制取代,县乡政府体制在高压力、超负荷、刚性化条件下运行,导致基层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屡禁不绝。鉴于此,县级部门权力的合理配置应少核心部门、多边缘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则要少中心工作、多常规工作,工作推动才能“弱动员”占主导,释放“边缘优势”,增强政府体制韧性;“强动员”少但可攻坚克难,发挥强治理优势,提高治理有效性。
关键词:
边缘部门 县乡关系 中心工作 资源依赖理论 治理效能
作者:
齐薇薇,武汉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51);
张润泽,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省长沙市,410017)
从“受命于天”到“内圣外王”
——先秦时期君权合法性的理论建构
杨阳
内容提要: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的认识,上天(帝)授命实际上转变成人民同意,还出现了“立君为民”和反抗暴君具有正当性的激进主张。墨子尝试重建主宰之天,希望借助鬼神的威慑力推行其政治主张,这一理论建构路径为汉儒所继承。孟子以“天与人归”的命题整合了春秋以来的相关传统,接续孔子将外在的功德之“德”转换为内在的品质之“德”,“天与”和“人归”就此汇聚于君主的内在德性,“内圣外王”遂成为儒家君权合法性理论的经典表述,并随着后世儒学的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普遍的政治信念和认知模式。
关键词:
受命于天 立君为民 天与人归 内圣外王 君权合法性
作者:
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102249)
政治认同:概念与测量
王正绪 赵健池
内容提要:
相对于目前大众政治态度研究领域关注的政治支持、政治信任等概念,政治认同更准确有效地反映了民众与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及有关权力实体之间的心理联系。认同比其他政治态度和理念更具基础性,并且更加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把政治认同解构为身份性认同和理念性认同两个类型下的六种心理意识,其次再将认同的客体区分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和政权两个层次下的一共六类要素。随后,本文系统地讨论政治认同的属性、特征、内容和外部效应,并将政治认同与爱国主义、政治支持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辨析。最后,我们设计了一套测量政治认同的量表,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该量表的效度与信度。
关键词:
政治认同 政治态度 概念研究 实证测量
作者:
王正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58);
赵健池(通信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市,200234)
欲速而达:重大突发事件中科层组织的“时间机制”建构与运作
何艳玲 肖芸
内容提要:
科层制的时间维度是被忽略的议题。随着各类突发事件不断爆发,全球各国政府被置于应急状态之下并面临巨大挑战,行政运行的速度也因此重回讨论的中心。政府必须克服科层制的常规性与突发事件的非常规性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应急响应的速度。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中国科层组织展现出较明显的速度优势,通过特有的“时间机制”缓解了科层制的惰性与僵化,及时响应并遏制了危害的蔓延。一方面,时间机制的建立植根于中国特色的政治系统—行政系统、规范化制度—任务型制度双轨联动的制度土壤之中。另一方面,执政党的价值合法性基础为科层组织突破规范的时间机制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当速度成为人民性的集中显现,时间机制下的“欲速而达”则可能为科层组织带来新的合法性。
关键词:
科层组织 重大突发事件 应急响应 时间机制 中国速度
作者:
何艳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871);
肖芸,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275)
复杂性公共政策:
范式变迁、研究框架与展望
郑石明 李红霞
内容提要: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类组织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策风险急剧上升,导致公共政策过程愈发复杂。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复杂性理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传统公共政策不同,复杂性公共政策更加关注系统构成、环境氛围和组织变迁等动态复杂因素,可为公共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和研究范式。本文通过梳理复杂性公共政策的研究进展与演进逻辑,识别传统公共政策的困境,分析公共政策范式变迁的必然性与趋势,探讨复杂性公共政策研究的范式变迁动因、理论研究框架及其在公共政策领域的适用性,展望复杂性公共政策的未来,以期为公共政策研究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提供新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
复杂性公共政策 政策科学 政策研究 复杂性理论
作者:
郑石明,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暨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510632);
李红霞(通信作者),佛山开放大学(广东省佛山市,528000)
政策工具的匹配模式及其治理效能
——基于中国机构改革的经验
王婷
内容提要:
效能化改革既是公共管理的时代命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公共管理的分析单位从公共机构及单个公共项目转变为政府用来实现公共目标的工具,政策工具的合理应用成为公共管理效能化改革的重要着眼点。本文立足于效能分析的视角,从长周期的机构改革政策演化来观察政策工具应用的效能变量及其匹配模式,分析随历史推演而改变的效能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发现具有一般性的理论,为当下和未来公共管理效能化改革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中国的机构改革是一个长周期的动态学习过程,政策工具的产生和变化,记录了党和国家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同阶段现实境遇中的行动模式。在情境压力机制、主体推力机制、目标引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政策工具内嵌于周期性机构改革的整体行动逻辑中。改革进程中始终蕴含着效能变量的属性与政策工具的特征之间的动态匹配模式,对于这种动态匹配的效能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管理效能化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
政策工具 治理效能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动态匹配 中国方案
作者:
王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南京市,210004)
试点政策的可错性与可推广性
——一个关于政策试验“盆景化”的解释框架
冯川
内容提要:
政策试验作为一种决策方法,在推动很多重大改革走向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盆景化”的可能。“盆景化”的试点经验契合中央关切,显示出足以吸引外界关注的政策景观,释放出足以引起上级政府注意的绩效信号,然而极度缺乏可推广性。在“可错性-可推广性”的解释框架下,政策试验“盆景化”的关键原因在于试点过程中政策可错性的消失。政策试验的“试对”逻辑直接造成试点制度的项目化,以至于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试点认证而围绕不具有可复制性的本地特殊性进行亮点包装。非试点地区学习“盆景化”试点经验的结果,往往是在试点地区亮点包装行为的刺激下卷入造点竞赛的行为逻辑。将这些“点”上的“盆景”经验机械移植到非试点地区,必然造成经验错配和制度空转。
关键词:
政策试验 试点制度 政策扩散 政策可推广性
作者:
冯川,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地方政治研究中心(湖北省武汉市,430071)
论“干枝关系”视角下纪律检查组织的功能优化
蒋来用
内容提要:
“干枝关系”普遍地存在于党的权力机构组织场域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作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范畴和理论。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组织场域为研究对象,认为不同的纪检组织因其所处位置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目前纪检组织“干枝关系”明显失衡,“干强枝弱”问题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考虑采用支持互补方式构建新型关系、合理配置任务和职责、统筹使用人员力量、合理配置权限和手段、降低不确定性因素等措施优化“干枝关系”,增强纪检组织场域整体功能。
关键词:
纪检监察学 纪律检查体制 “干枝关系” 场域
作者:
蒋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32)
田野政治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重构
张奎力
内容提要:
2015年“深度中国调查”是将口述史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大规模田野调查的标志。田野政治学开展口述史调查的目的是抢救式地挖掘和保存历史资料,但是作为资料搜集的口述史在阐明“客观事实”方面饱受质疑。将口述史研究的重心从搜集口述资料转向基于口述资料的意义探寻,即在口述资料的基础上探寻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心态”,不仅有助于消解这一质疑,也有助于通过提升口述史研究的层次,拓展田野政治学口述史研究及田野调查方法的边界。意义探寻的中国化路径是将“心”比“心”,即用研究者的“心”去触摸和感通研究对象的“心态”,捕捉隐藏在社会深处的“只可意会”之处。以将“心”比“心”为特征的口述史研究,可以视作走向自主的口述史研究乃至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起点。自主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是田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主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可以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田野政治学 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口述史 意义探寻 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
张奎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公共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9)
论国家安全学的政治学基础
江天雨
内容提要:
厘清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是其建设发展的前提,作为新兴一级学科的国家安全学需要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但由于国家安全所涉领域的广泛性、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关涉学科定位的理论研究依然缺位。政治学为国家安全学提供了统合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进行交叉学科建设的锚点,国家安全学具有政治学门类属性。作为国家安全学指导思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具有政治学理论中的“国家性”和“政治性”;而国家安全的实质可以由国家权力学原理给出整体性的解释。同时,总结国内外经验,国家安全学的设立基于政治实践和政治学学科议程发展的双重推动,是政治学学科发展下议程更新的必然结果。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上,政治学均能提供国家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范式。国家安全学的建立反过来也促进了政治学学科建制的融通性、研究议程的真实性,有助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学 政治学理论 国家权力 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
江天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100191)
编辑:小乐
审核:振华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