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丨邱静:赠人玫瑰留余香,共画蓝图同成长——论编辑的成就感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5-22 10:16   浏览量 19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邱静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邱静


副编审,博士,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现为《国际经济评论》编辑。



邱静

《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


赠人玫瑰留余香,共画蓝图同成长

——论编辑的成就感


我因家庭原因调动至北京,无心插柳地走上了学术编辑的岗位,不知不觉已过去多年了。起初心里比较矛盾,既因担心自己难以胜任工作而忐忑不安,又因担忧编辑职业发展遭遇瓶颈而心有不甘。如今再回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喜欢上这份工作,在学术编辑岗位上收获了成就感。

提及编辑工作,大多认为,这份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甘为人梯”。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辑服务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更多是编辑们的自我调侃和吐槽。诚然,编辑工作耗时苦累,就像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编辑工作熬人操心,就像明月,不谙离恨穿朱户。编辑工作讲奉献,成就他人,自己隐于幕后,始终行走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路上。这些都没错,不过我认为,尽管编辑工作琐碎忙碌,有时枯燥乏味,最后成果还主要属于他人,但是编辑工作也能带来成就感。一份工作有成就感,才能安贫乐道,才能行稳致远。编辑的成就感,不仅在于成就他人,也源于自我成就。

一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在集体协作中获得成就感


编辑是一项特别讲究团队协作的工作。学术期刊竞争激烈,当期刊影响渐长,品牌效应凸显,身为编辑自然笑靥如花,矜持地享受着集体成就感,面对集体挥洒汗水结出果实而由衷地高兴。

然而期刊每次面世,都是对团队协同作战攻坚克难的一次大考。撰写学术文章需要经过选题、构思和撰写等过程,而期刊出版则有选题策划、三审三校、编辑加工等多个环节。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及时补台十分重要。一本小小的期刊,不仅凝聚了作者与编辑的智慧,更承载着幕后团队对广大读者和业界同人的庄严承诺。每当捧读高质量的期刊成品,我就为自己能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种成就感既强化了我对工作的使命感,也加强了我对编辑部的归属感。一个优秀编辑团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幸之至,我曾工作过的英文期刊China & World Economy 和《国际经济评论》两个编辑部十分优秀,都是团结和谐且特别有战斗力的团队,平时大家亲如家人,战时大家互帮互助,总能胜利完成各项急难险重的任务。

虽然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并不能完全展现期刊的成绩,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质量。由于定位精准、选稿严格、编校过关,两本期刊在学界都备受肯定,影响因子持续上升,发展形势看好。由于《国际经济评论》非常注重文章的评论性和时效性,相关文章常常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部分文章的缩减版也得到有关单位重视。我作为期刊工作人员,看到期刊在评价体系中获得肯定、文章的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展现,又怎能不喜,怎会没有成就感呢?

编辑与作者的相得益彰也能带来成就感。期刊发展需要好文章,好文章则需要期刊提供平台,两者相互成就、相互照亮。好期刊自然更受学者们青睐,也因而披上了耀眼光环。由于这种光环,期刊编辑也得到更多的尊重与肯定。编辑为一篇文章呕心沥血,让作者收获鲜花和掌声,在学术上有更多成就。作者对编辑的大量投入自然心存感激之情,而编辑看到作者在学术之路上稳步前行也自然欣喜。君子有成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 以“伯乐相马”的专注,在培植文章中享受成就感


也许是职业病的缘故,每当编辑发掘一篇好文章,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当然,获取优秀稿源不可能袖手以待,需要孜孜以求地去挖掘好选题和好作者。编辑部的老师们身体力行,不断进取,探索出培植优秀文章的经验和方法,充分展现了强大的学术素养和办刊能力。

China & World Economy 编辑部的冯晓明老师、张支南老师是我的入门老师。她们曾说,期刊的高度取决于编辑眼界的广度和深度。唯有其广,才不会漏掉优秀的作者;唯有其深,才不会失去优秀的作者。冯老师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英文水平,不仅熟悉国内学界,而且了解国外学者,不管什么学术“大伽”,她总能成功邀稿。编辑部会定期组织专刊,针对有价值的主题邀请学者撰稿。例如,基于中国海外投资不断增长,编辑部邀请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效应和潜力;“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编辑部便邀请欧洲学者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呈现了专业的国外视野。

《国际经济评论》放眼世界经济、国际形势,又紧密结合中国现实,具有鲜明的办刊风格。邵滨鸿老师、王碧珺老师和崔晓敏老师等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她们紧盯国内外热点议题,及时邀请知名学者撰稿,《国际经济评论》因此在海内外声誉鹊起,备受推崇。尤其是,《国际经济评论》形成了每期发表一篇笔谈文章或会议文章的惯例。例如,2020年中国首次出现了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编辑部召开养老金改革研讨会,并根据会议内容形成了文章;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爆发,影响深远,编辑部及时邀请几位学者分别从气候治理、能源安全、欧洲政治经济以及国际经贸角度撰文分析,最终形成了较有分量的笔谈文章。

这些老师具有敏锐感知潜在选题的能力,并能根据选题寻找适宜作者。她们的专业素养和打拼精神既为期刊赢得了优质稿源,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我向她们学习,也逐渐感受到编辑艺术带来的成就感。第一,要抓苗头。风起于青之末,对新动向保持敏感十分重要。一段时期平台经济高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公平竞争现象,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我注意到这一动向,提议尽早召开平台经济监管研讨会,并迅速设计会议议程、联系专家学者,最后根据会议内容形成了完整的文章。第二,要用权威。近年来,WTO改革持续推进,经贸规则不断演变,直接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提议邀请WTO上诉机构前大法官撰写相关文章,因为前大法官既有充足的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作者日程繁忙,在交稿期限上遇到一些问题,我便尽力提供必要协助,礼貌提醒其尽快落笔。第三,要有全局观。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震惊全世界。研究所领导和编辑部对此高度重视,都意识到此事影响深远、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迅速收集相关资料,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了选题角度,邀请了13名阵容豪华的学者,分别从贸易、金融、能源、粮食、网络以及地缘政治等角度撰文,最终形成两篇完整文章,分别讨论乌克兰危机对国际经贸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两篇文章站位高、出手快、视野广,一经刊印,备受关注,一年内就分别有约2万人次的下载量。


三 以“精雕细琢”的执着,在打造稿件中寻找成就感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无论多好的文章,都需要不断打磨。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编校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最为辛苦烦琐的部分。一字一句,皆为汗水;查经核典,颇费心血。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却不知修改文章是个无底洞。尽管修改检查了多次,只要再多看一次,总能发现新的不准确或欠妥当的表述。有时明明发狠心说再也不看,却又忍不住一看再看。正是在这近乎偏执的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检查中,嫁衣越来越美丽,文章越来越完善。看到它珠圆玉润,看到它赏心悦目,作为匠人的成就感亦油然而生。

尤值一提的是,出版社一般设有专门的编辑和校对部门,而期刊实行编校一体,责任编辑既要做编辑,又负责校对。在编辑环节,需要全方位审视文章内容,包括文章的学术性、逻辑性、准确性以及语言的流畅程度,并直接修改或提出建议。例如,有的文章或者论据过于单薄,或者层次较为混乱,有时论据与论点还不甚契合。还有,有的文章经常存在各类表述问题,如有的数据前后不一,有的法规名称不准确,有的引文与正文不吻合,有的表格数据与正文表述有出入,还有的表述与引用的英文原文不一致。有一次,一篇文章引用了WTO的政策文件,我指出相关表述可能不准确,但作者坚持认为没有问题。我于是找到该政策文件的英文原版,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分析,然后再与作者商榷。最后,作者认同我的观点,并做了相应修改。

排版后则进入校对环节,这也是让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阶段。我总担心出现差池,行百里者半九十。编辑部执行几轮校对:集体校对、作者自校以及编辑终校。让人较为气恼的是,害怕什么就会来什么。编校环节要求多次检查文章,每次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都有一种如芒在背的感觉,更加担心哪里还有隐藏的小错误。校对就像在不断“排雷”,每清除一颗“地雷”, 就会长舒一口气,同时又担心是否埋有更多“地雷”,因而更加惶恐不安。为了提高校对效率,我每次都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这一遍无声默看,下一遍则有声朗读,有时还针对注释、表格、数字等单独审看。一方面,“害怕出错”已成了我们最大的职业焦虑;另一方面,正是我们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工作精神,确保了稿件内容日臻完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诚哉斯言。


四 以编研相长的态度,在自我成长中收获成就感


编辑需要在成长中提升自我、完善自身,在成长中收获成就感。我本来就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编辑工作则进一步倒逼我随时关注学术动态,深入思考相关课题。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上有所侧重,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是“专家”;而编辑须大量阅读各领域不同稿件,同时要具有一定见地,可谓半个“杂家”半个“专家”。例如,《国际经济评论》刊发的稿件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政治以及国际法等诸多领域,这对编辑要求较高,既要通晓百艺,又要有所擅长。编辑还得在阅读上下功夫,对相关文章必须不断精读研读,反复琢磨修改,长此以往,对文章理解和修改的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这种“压迫式”学习让我印象深刻、获益良多。同时,编辑要尽力完善语言表述,认真琢磨每个字词,这个过程也使我的文字能力不断提升,语言素养日益增长。

与教学相长类似,编研也可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大量阅读期刊稿件有利于提高学术修养和写作能力,与此同时,从事研究对编辑工作也大有裨益。从事学术研究要求阅读大量文献,了解最新学术动态,这有助于发现好选题、培植好文章;只有具备撰写学术文章的能力,才能较好地鉴赏稿件,也才能更好地与作者交流。例如,这几年我一直关注数字治理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因此我较早认识到数字平台监管的重要性,于是提出选题方案,最后根据相关会议内容形成的文章获取了较高的下载量、引用量。之后,编辑部又针对数字市场监管问题进行组稿,邀请三位学者撰文分析美国、德国和中国的情况。我与三位作者在撰稿前、撰稿中以及编校时多次展开讨论,不断完善文章。三篇文章发表后获得了较大关注,为数字市场监管政策制定及时提供了专家意见。

网上有个题为“人为什么要工作”的讨论,其中“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这个回答得到了最多点赞。的确,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获得人生成就感的源泉,个体只有保持对工作的持久热爱,才能在工作中持续获得成就感。编辑就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性、思想性和技术性强的工种,能不断给人带来成就感:找到好选题和好作者,细心培植文章;做好编辑和校对,精心打造文章;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营造自我。尤其是当期刊品牌影响力不断上升,编辑部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那种集体成就感会部分消除编辑工作带来的疲惫,让人怡然自得、信心倍增。

编辑工作不是牺牲和陪衬,编辑自身无须妄自菲薄,更不必顾影自怜。编辑不仅是帮衬红花的绿叶,也可以在百花齐放的丛中莞尔一笑。我想,既然选择了编辑这份工作,就要尽心尽力,就要全心全意。当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工作中成长,在工作中不断收获成就感,才是确保事业长青、后继有人的源头活水。

最后借用一首小诗送给所有的编辑,与所有同道者共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反水投注网站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优惠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李细珠: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刘清涛:不忘初心,服务边疆研究

徐志民:燃起“甘作嫁衣”的一束光

覃毅:志为科研铺基石 乐为学术作嫁衣

李先军:职业、事业和人生——一个小编的工作心得

白金兰:编辑工作,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张策:我在《金融评论》编辑部的收获

郑世林:与新刊结缘

周枕戈:聚焦编辑主责主业 与刊物共同成长

冯珏:审稿作为一门比较的艺术

谭观福:我在《国际法研究》做编辑

阳军:为他人作嫁 看繁花似锦

张芝梅:编辑工作的“得”与“失”

石茂明 :不只是“砌砖”,不只是“盖楼”

郭冉:筚路蓝缕,树木成林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