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民族与社会丛书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5-14 10:23   浏览量 111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民族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也存在于民族之中。汉族、少数民族、归侨乃至外国侨民与海外世界,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社会、民族与国家、全球已处于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整体之中,因此对任一部分的研究,都需要在此整体性框架下进行。

本丛书收录的各项精彩研究,采取比较的视角、田野工作的方法,从诸多角度探讨不同民族与社会的机理及其相互关系。这些研究不仅体现出人类学在认识民族与社会方面经验研究的可贵积累,还体现出整体方法论上的可喜突破。从中也体现出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从实求知”“多元一体”“和而不同”“文化自觉”等理念,进而推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发展。





两头家:华南侨乡的家庭策略与社会互动

——基于海南南村的田野调查


陈杰 著

2023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3002-5


本书以“两头家”这种特殊的家庭形式为切入点,研究侨乡南村的家庭策略与社会互动。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述、侨批材料,同时结合地方性的文献史料和资料,追述“两头家”的家庭生活变迁史。采用历时性的框架,以南村“两头家”的起源、形成、变化以及现状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进行叙述。“两头家”是早期南村移民家庭策略的集体选择,它是理解当地侨乡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在移民情境中探究汉文化中“家”的核心价值与特殊性的案例。



宗族实践:粤北排瑶的社会结合


孙荣垆 著

2023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28-2852-7


本书将排瑶宗族置于排瑶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从婚姻与家庭开始向外扩展,逐层逐步分析了排瑶宗族的结构、形态等,并展示了其在日常生活与仪式中如何发挥作用、显示出自身的存在;同时,在历时的视角下,分析了在日益开放和流动化的社会中排瑶宗族中共有财产、凝聚力、瑶老制等方面的变化与不变之处,并由此总结出维系宗族的核心要素——父系血缘纽带作用影响下家庭之间的结合属性。本书既从宏观上关注不同历史时期排瑶宗族在国家力量影响下和社会经济改革中的调适,也从微观上聚焦家庭、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具体活动。本书提供了有关排瑶社会文化的新资料,进一步丰富了瑶族、南岭民族走廊和宗族的相关研究。



禁猎前后:鄂伦春族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化


查干姗登 著

2022年9月出版

ISBN:978-7-5228-0352-4


本书是作者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北方狩猎民族鄂伦春族所写的民族志。本书聚焦禁猎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后果,从居住方式、生计方式、婚姻制度、教育四个角度研究了鄂伦春族猎民的社会变迁,集中讨论了猎民的经济分化和职业分化等社会分化问题,并阐述了猎民作为一个身份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及其演进。



橡胶种植与阿卡社会继替


欧阳洁 著

2021年6月出版

ISBN:978-7-5201-7887-7


本书是作者对云南中老边界一个阿卡人(哈尼族支系)村寨的橡胶种植的民族志研究。伴随着半个世纪的橡胶种植,使得曾经的雨林变成了胶林,给阿卡人带来了金钱,也带来了外面的人和世界,并伴随着欢乐、烦恼和争吵。本书分别从生计方式、土地制度、社会关系和族群关系等方面,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细节及背后一套地方性文化逻辑进行深描,展现出在传统生计方式和社会文化迅速变迁的同时,传统社会深层的文化机理仍然触手可及,其结构性要素依然具有生命力。在此基础上,作者所试图揭示的正是新的地方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借由橡胶经济引入的现代化体系与地方社会是如何连结的,以及阿卡社会继替背后的文化逻辑又是如何运作的。



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


张昆 著

2018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3257-2


本书以生活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腹地典型的蒙古族游牧民作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生计选择和草原情结为中心的研究,展示出实践主体如何维系和延续游牧生计及其精神世界的动态图景。研究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分析。其一,在国家引导下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牧民怎样以家庭为载体,弹性调整和变化生计策略,来维系游牧生计的延续性;其二,定居之后的空间改变及其生计策略的调整对牧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其这一过程带来的社会分化及社会问题;其三,定居与生计策略的调整是否对他们的心态及地方性文化机理产生影响,作为游牧经济及文化传统的精神世界何以延续,而草原情结在生计及传统延续过程中又如何起作用。



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张曦 著

2017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01-1393-9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作者从地域研究、应用研究、灾害研究、认知研究、宗教研究等多角度出发,尝试建构出细致的民族走廊以及走廊中羌族社会·文化的地域社会综合研究范式,借以展示岷江上游羌族地域的社会、文化实质,同时也对汶川地震后羌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思考。



地域社会深描:藏羌彝走廊研究新视角


张曦 黄成龙 主编

卞全琴 夏懿 副主编

2017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0918-5


本书为跨学科的地域研究论文集,是2014年第二届藏羌彝走廊研究新视角研讨会的精选参会论文的汇总。本论文集尝试着从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民族走廊中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灾难应对等诸多问题,力图整合多学科的民族走廊研究,为问题意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探索新的途径。



阿尔泰山游牧者: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


陈祥军 著

2017年9月出版

ISBN:978-7-5201-1013-6


本书是作者在阿尔泰山区富蕴县境内,长达4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立足于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社会,以草原生态变迁为背景,围绕着“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统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识”,主要探讨了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的互动关系。



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


李锦 著

2017年8月出版

ISBN:978-7-5201-1207-9


本书根据对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研究为切入点,讨论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结构,是一篇关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何种特殊性。



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


谭同学 著

2016年12月出版

ISBN:978-7-5201-0002-1


《双面人》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



南海回村: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


张亮 著

2016年9月出版

ISBN:978-7-5097-9568-2


本书以中国社会呈现的“个体化”趋向为理论背景,通过对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民族志写作,试图说明三亚回族消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向中个人与社会紧张关系的机制。



杨廷瑞“游牧论”文集


陈祥军 编

2015年12月出版

ISBN:978-7-5097-7708-4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游牧社会与草原环境也在快速发生着变化,并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环境、文化及经济等层面的问题。本书是老一辈学者杨廷瑞先生倾注毕生精力,以长期在牧区扎实的田野资料为基础汇集的一本论文集。编辑和出版杨廷瑞先生的《游牧论》书稿及其他文稿,一是为了对“游牧已经是一种过时的生计方式”理论的回应;二是源于学术上的考虑,希望有更多类似杨廷瑞先生《游牧论》这样被掩埋的著述被挖掘出来,使后辈研究者能够有机会去研读它们,这对于积累和发展中国牧区知识,深化国内游牧研究和牧区发展研究,无疑都是有益的。



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


陈祥军 主编

2015年7月出版

ISBN:978-7-5097-7425-0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是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草原文化与游牧社会一直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我国草原生态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个区域内居住着43个少数民族,其中19个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这些民族创造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本书汇集了2011年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会议中的20篇论文,研究区域涉及新疆、内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区,研究内容涉及五个主要专题:一是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二是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三是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四是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为鼓励从事草原牧区研究的年轻学者,我们特别设立了第五个主题:青年研究生论坛。编者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让广大关注草原和牧区的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研究牧区的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并希望推动各高校及科研单位在牧区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家屋与家先:粤北过山瑶的家观念与实践


何海狮 著

2015年6月出版

ISBN:978-7-5097-7215-7


本书是一本以粤北过山瑶为田野点,探讨过山瑶族的家观念与实践的民族志。本书认为,家中心是瑶族社会重要特征,以夫妻为主轴的家的纵向延续理想是瑶族社会的重要观念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瑶族人的家观念与实践出发,探论瑶人的迁徙、界与跨界、南岭山地文明等更宏观话题。



山海之间:从华南到东南亚


麻国庆 主编

2014年12月出版

ISBN:978-7-5097-6581-4


本书把民族研究和区域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山、河、海的复杂关系,拓展从南岭民族走廊到环南中国海的区域研究,把民族走廊地区、少数民族社会、跨越国界的华人社会、东南亚与中国华南之交往放在一个跨国网络体系下进行研究,提出分析区域社会的新范式。同时注重分析由此而产生的历史、文化、记忆与秩序,突出“山海之间”这一概念在中国华南与东南亚研究中的整体意义。



神异资源:一个西部社区的宗教市场与宗教经营


文永辉 著

2014年9月出版

ISBN:978-7-5097-6330-8


本书在人类学视野下,以中国宗教市场为背景,检验西方宗教市场论并与之对话。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的一个社区一一草塘宗教市场的田野调查,本书从宗教供给面(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人物)入手,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草塘宗教的兴衰原因,系统而详尽地呈现各类型宗教组织和人物的多样化宗教经营手段。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宗教信徒的“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问题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但以“弥散型宗教”为主的中国宗教市场对宗教市场论的众多命题构成了挑战。本书还对组织化宗教一定会取得宗教市场胜利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中西宗教的不同管制模式对宗教市场的影响。



城步苗族:蓝玉故里的宗族与族群认同


于鹏杰 著

2013年8月出版

ISBN:978-7-5097-4996-8


在湖南省西南部与广西临界的南岭山区,有个景色秀丽的民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在县域中部偏西的位置有个村落叫扶村,这个村落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青砖混泥土结构的宗祠。这座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的蓝氏宗祠,在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的山地民族地区显得非常突出。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村庄的蓝姓宣称自己是明朝开国勋臣蓝玉的后代,并在宗祠的后墙上用黄色颜料书写着斗大的四个字“蓝玉故里”。据《太祖实录》记载蓝玉是安徽定远人,为什么远在湖南的苗族要声称自己是蓝玉的后代?他们在声称自己是蓝玉后代的同时又有着怎样的苗族群认同?本书的研究,就是通过对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村落与宗族的深入观察,来揭示社会结构及其机制的变化与延续,并以此为基础来讨论族群认同问题。



无相支配:代耕农及其底层世界


黄志辉 著

2013年11月出版

ISBN:978-7-5097-5287-6


该书是作者对珠三角代耕粮农和代耕菜农所做的民族志报告。作者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对代耕农这一底层劳动群体的产生背景、生活情况等作了细致而生动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权力实践的“微分学”和底层实践的“积分学”。在对前者的阐述中,作者特别提出了“无相支配”的论点,无相支配即没有面孔的支配,当具体支配的人转变为抽象的制度或生产方式时,无相支配便产生了。这种无相支配,既让代耕农无法维权,也使其劳动缺乏保障。在对后者的阐述中,作者揭示了底层的力量和希望所在。由于中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不少地区也有大量代耕现象,所以作者的研究也有普遍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嫁给谁:新疆阿村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民族志


冯雪红 著

2013年12月出版

ISBN:978-7-5097-4903-6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分布最密集的是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阿克苏。研究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离婚率在全国居首位,该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人口占46.6%,汉族为38.6%,哈萨克族为7.4%,其他为7.4%,而汉族和哈萨克族人口的离婚率明显较低。新疆维吾尔族离婚率较高并且主要体现在南疆农村。本书透过描述喀什一个维吾尔族村落——阿村妇女的婚姻,全面、立体地考察了研究对象的不同侧面。来自田野的图像,使我们观察分析维吾尔族妇女婚姻诸多层面的同时,进而了解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文化个性,反观自我的婚姻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整个人类的婚姻文化。



家计与市场:滇西北怒族社会的生存选择


温士贤 著

2013年10月出版

ISBN:978-7-5097-5089-6


本书以生计模式为主题,选取了怒江峡谷深处、碧罗雪山脚下的一个怒族村落秋那桶进行个案剖析,分析山地民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本书导论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田野工作,以及本书所采用的理论视角。之后分七个章节着重介绍了该村落的婚姻家庭、农业种植、畜牧养殖、采集狩猎以及现代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新需求和新的谋生活动。通过对秋那桶生计模式的个案研究,本书认为,生计模式是在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它搭建起人与环境之间的桥梁。峡谷中的山地民族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满足了自身的需求。



金钱的傲慢与社会的偏见:当代乡村社会建设与社区互助研究


谭同学 王首燕 著

2013年7月出版

ISBN:978-7-5097-4504-5


本书从农民人生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家人”观念的变化,农村微观社会结构变化及其时代特征,社会网络与“混混”、宗教徒生存之道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亲缘、地缘互助机制的延展及其限度,官僚体系与社会基础的互动,以及乡村社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等角度,探讨了与提高农民收入同等重要的、提高农民幸福感的社会路径。



村庄权威与集体制度的延续:“明星村”个案研究


张银锋 著

2013年5月出版

ISBN:978-7-5097-4450-5


本书以北京市郊区一个明星村为例,论述了泛家族主义、村庄权威以及集体制的延续状况。
中国的乡村政治总是与家族组织或文化保持着一种独特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柳村的个案表明,国家政权曾经希冀采用一种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去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的家本位观念,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国家政治宣扬的集体主义精神似乎又被吸纳、内化进家族主义的观念体系之中。



文化生产与民族认同:以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为例


麻国庆 等著

2012年5月出版

ISBN:978-7-5097-3373-8


中国民族地区由于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在都市化过程中出现了都市开发如何依托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少数民族移居都市后的文化适应等新问题和新现象。本书主要用全球化与文明对话、都市化与文化变迁这两个基础枢架来讨论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都市化、都市性,进而考察都市中以及都市周围族群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族群认同问题。本研究分别选择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的回族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深入的民族志工作的基础上,不仅比较研究了不同的都市族群,同时也对同一都市的不同族群或不同都市中的同一族群开展了比较研究。都市中族群的观念和现实,常常能够集中反映义化的变迁和族群认同的变化,研究都市族群,对我们理解文化间的差异、寻找消解文化冲突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故乡”与“他乡”:广东归侨的多元社区、文化适应


[日]奈仓京子 著

2010年11月出版

ISBN:978-7-5097-1649-6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领域,而归侨及华侨农场研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世界上有数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不同国家。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其他原因,有一部分人又返回祖国,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归侨。笔者研究的分析基础是归侨社区的多元结构和群体关系,而社会变迁及文化适应则为其论述的展开提供了令人折服的研究视角。她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广泛的文献阅读、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敏锐的学术思索,但最终动力则是对人类学社会结构理论与文化动态理论的深刻领悟和交叉应用。



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李霞 著

2010年11月出版

ISBN:978-7-5097-1761-5


作者通过在华北地区一个汉人宗族村落的田野调查和对该村落妇女日常生活的的体验、学术思考,运用“娘家—婆家”这一分析框架,深入和细腻地描述了农村妇女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本书突出地强调了女性的视角、实践的观点和情感的线索,无论在生活细节的描述上,还是在理论层面的分析上,都充溢着人类学的智慧、创意和真知灼见。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