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丨郭冉:筚路蓝缕,树木成林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5-08 09:20   浏览量 17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编辑部郭冉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郭冉


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编辑部主任。



郭 冉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编辑部


筚路蓝缕,树木成林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创刊于2020年秋天,迄今两年有半,类比于孩童,期刊目前仍处于蹒跚学步的学前阶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个初创新刊而言,时间尺度定要以十年为计,栉风沐雨方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这也意味着《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的成长之路漫漫,待到拨云见日,仍需砥砺前行。

期刊的成长离不开广大作者的赐稿和评审专家的辛勤付出,同样也离不开编辑团队的精心呵护与培育。事实上,期刊与编辑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之前有很多优秀前辈在《“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中谈道,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期刊实现了共同成长。那么,对于《中国志愿服务研究》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全新团队的新期刊来讲,时间带给我们的不仅有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学术期刊的成长,也带来了志愿服务研究领域和学术共同体的培育与壮大。

一 何为志愿服务,何为志愿服务研究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的出发点是志愿服务,立足点则是基于志愿服务领域的学术研究。说起志愿服务,很多人会直观地想到“学雷锋”“好人好事”“义务劳动”等关键词。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志愿服务是一个价值色彩非常浓厚的社会行动。其中的“价值”,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的“仁爱”观念,也含有西方传入中国的志愿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而言,则更多体现为党和政府领导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中国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畴也越来越广,除了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之外,也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各项重大战略中。

明确研究对象,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是一个非常新的交叉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粗略划分,主要有几个:第一,微观层面,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行为、动机、影响;第二,中观层面,不同领域和业务部门志愿服务;第三,宏观层面,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如对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等。从另一维度看,志愿服务研究大多融合了志愿服务的理论层面、价值层面的思辨探讨,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尽管志愿服务是新的交叉研究领域,但是作为一项社会行动和社会事实,其相关研究仍然适用社会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 新的领域,新的期刊


当今学术研究的体系已经日臻完善,学术分工也泾渭分明。其积极之处在于学术研究的成熟与积累,使后辈学者能够有更好的研究起点,越来越多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消极之处则体现为难以提出新问题、发现新视角、开创新领域乃至新学科。因此,当出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时候,一方面意味着少有研究积累,需要从无到有蹚出新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存在一座尚未完全发掘的研究富矿,相对更容易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

志愿服务研究早已有之,也积累了不少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优秀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都零散地分布于不同学科、不同期刊中,志愿服务的专业学术期刊则存在空白,缺少“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平台。为解决此问题,2020年,在中央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志愿服务研究》正式创刊。期刊归口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反水投注网站 共同主办,并跻身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矩阵。


三 成长路上的困难与挑战


作为一个新领域的新期刊,在成立之初,《中国志愿服务研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自然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缺少知名度。如何从无到有积累知名度,一直以来是困扰编辑部的大问题。如前所述,作为新的期刊难以获得广大读者、学者的信任,而且志愿服务这一研究领域也尚未成熟,双重因素导致《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在很长时间内的知名度都较低。

第二,缺少稳定稿源。一个因素是,新期刊缺少知名度,期刊没有名气自然也缺少来稿。另一个因素也更为关键,即志愿服务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相对缺少研究议题的聚焦,缺少较为充分的针对性研究,也缺少长期性的关注领域。这也导致志愿服务领域相应研究成果较少,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尚未聚焦成合力。

第三,存在核心期刊“指挥棒”效应。现在学术成果考核普遍只认可核心期刊,这也压缩了非核心期刊在选稿用稿方面的自由度,学术期刊在收稿中的“马太效应”也十分突出。《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作为新刊由于缺少知名度,且尚未进入相关评价体系的核心(扩展)期刊名录,来稿一度十分紧张。

针对知名度较低的情况,在中央文明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每一期稿件出刊后,都会向地方志愿服务业务主管部门寄送样刊,扩大了期刊在业务方面的影响力。反水投注网站 也通过公众号、会议等途径大力宣传《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为期刊塑造了良好的学术形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稿源问题在期刊后续发展探索中,也逐渐得到解决。一方面,编辑部积极主动向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约稿,为期刊和研究领域的发展勾勒出基本轮廓;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术会议、志愿服务工作会议等,并通过论坛的形式组稿、约稿。多管齐下,保障了稳定的高质量的稿件来源。


四 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办刊路径的探索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保障是期刊发展之根本。在初创阶段,期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建立稳固的工作机制,探寻可行的工作路径,用制度化的方式为期刊发展提供保障。这个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健全三审三校的工作制度,明确期刊选题思路、选题范围,积极回应焦点热点问题,确立期刊风格。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建设,《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编辑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制度也建立并完善起来。三审三校制度得到充分落实,编校质量不断提高。责任编辑也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作者与外审专家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助力优秀作品诞生。

在期刊发展过程中,编辑部也积极探索新的办刊形式和办刊路径,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第一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组稿笔谈。笔谈针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与第三次分配等宏观问题,发表前沿、专业的点评。第二是确立每期研究专栏。研究专栏于2022年正式设立,涉及不同领域(社区志愿服务、域外志愿服务等),不同人群(老年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等),将研究问题进一步聚焦,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明确。第三是不定期设立研究专题。在过往期刊中,设立了诸如志愿服务组织研究、奥运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专题,突出了专题设定的灵活性。


五 立足社科院平台,培养志愿服务学术共同体


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需要发展平台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学术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持。

期刊是学术公器,需要好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丰富的期刊资源,这些期刊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年累月在学术界积累了深厚的影响,也多为各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矩阵也借此形成了合力,用更大的声音在学术界强化了话语权,为落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要求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具有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资源、智库资源,院内不同科研单位在学术上的交叉、交融与互动,也为期刊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思维的碰撞。

期刊和共同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期刊的成长、研究领域的拓展乃至学科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持。学术共同体也经由期刊的引导,更加凝聚且壮大。通过三年的努力,期刊通过约稿、自由来稿和会议约稿等方式,逐渐形成了“老中青梯队”搭配的志愿服务学术研究共同体。据统计,《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已发表文章的作者中近两成为教授,四成为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还有四成为硕博士研究生,甚至有若干篇文章是由本科学生完成,具有丰富年龄层次的学术共同体已初步建成。另外包括数十位外审专家,为文章提供了丰富且专业的修改意见,丰富了志愿服务研究的思想库;上百位作者通过独作、合作的方式,贡献了自己的文章和力量。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反水投注网站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优惠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李细珠: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刘清涛:不忘初心,服务边疆研究

徐志民:燃起“甘作嫁衣”的一束光

覃毅:志为科研铺基石 乐为学术作嫁衣

李先军:职业、事业和人生——一个小编的工作心得

白金兰:编辑工作,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张策:我在《金融评论》编辑部的收获

郑世林:与新刊结缘

周枕戈:聚焦编辑主责主业 与刊物共同成长

冯珏:审稿作为一门比较的艺术

谭观福:我在《国际法研究》做编辑

阳军:为他人作嫁 看繁花似锦

张芝梅:编辑工作的“得”与“失”

石茂明 :不只是“砌砖”,不只是“盖楼”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