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5-08 09:18   浏览量 21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革命迭起,其中也悄悄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经济学术语革命”。


数万个来自各国的经济学术语,被翻译、吸收到汉语中,用来指代出现在中国的新事物、新观念。


经济、交易、需求、消费、均衡、指数发展、合作、金融、银行、公司、赤字、会计、资本、资源、成本、货币……

     

这些今天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在这场术语革命之前,或者不存在于中文世界里,或者不存在于中国人的观念中,或者有其他含义相近但是后来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来代替。

 

这场术语革命,既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现实巨变,也是一条条中国人观念革新的线索。

   

复旦学者潜心十年,钩沉索隐,将132个人们极为熟悉的经济学术语进入中国的完整过程通过这本书呈现出来。




导论:术语革命与中国近代经济知识、思想及语言的革命
在1896—1933年的37年间,中国集中出现了上万个经济学新名词,这些新名词与异质的西方经济社会产生的经济学术语完成了对接,中国近代经济学发生了从传统经济思想术语到近代经济学术语的巨变;与名词术语巨变相伴随的是中国经济知识体系出现了由传统到近代的巨大转型。近代经济学术语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术语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断裂性的根本变革,它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革命是怎样发生的?它对中国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书关注的主题。经济学术语是建立经济学科大厦的材料,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的形成又是经济思想古今巨变、中西交汇的接点和密码。厘清这一接点和密码,对于更好地认识这些术语本身的含义,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经济学发展史,以及研究经济史、语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研究方法
本书内容跨越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将学科史与概念史方法相结合。(1)采用经济学的问题意识,依据近代经济学概念体系选择132个主要术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关注重点在古今经济知识与经济思想之变。又采用历史学的文献考证法、历史语义学(概念史)法,语言学的词汇史研究法。(2)将术语形成与社会变迁、学科发展结合起来研究。(3)将中文术语与其译自的英文原本、日语原本对比研究,以追根溯源。(4)在史料上,以教科书、经济辞典、经济论文等经济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材料为主,旁及报刊、汉外辞典等材料。五、提出了“日语术语借词”概念,并将其应用贯穿于全书中。词语可分为普通词语与学科术语,日语借词也可以分为日语普通借词与日语术语借词,“日语术语借词”是指中国人从日语学术著作中借取的汉字词术语,它有单义性、科学性、定义性等术语特点,一般情况下它已经完成西文对译。使用“日语术语借词”概念可以准确界定中国近代各种学科借用日语汉字词的实质,就是借用日语的术语。
本书研究了132个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又在整体上研究了三个阶段经济学术语形成特点,揭示了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的过程、规律及影响,阐释了术语形成研究成果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和语言史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启示。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提出问题和说明方法。第二至八章为个案研究,研究132个主要术语的形成。第九、十章为总体研究,研究近代经济学术语整体的发展过程、发生机制和产生的影响。第十一章为结语,总结本书的发现与结论,将术语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和思想应用。
汪丁丁在论及经济学者“食洋不化”时指出:“殊不知这‘化西入中’的工作多么艰难,以致必须从原初的语言开始‘化’,才可能发掘出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学术传统的分殊。界定了‘分殊’才有可能‘融合’。”这就指出了只有搞清楚中西最初对接时的差别,才能融汇中西。本书以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为研究对象,就是要从源头上搞清“古今中西”经济知识与思想的连接点和密码。
依据恩格斯“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的指示,我们可以从近代经济学的术语革命去认识新产生的中国近代经济学的每一种新见解,可以从研究术语革命的途径去深入认识近代经济知识、思想的革命。
(节选自本书导论,内容有删减)

书籍信息

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孙大权 著

2023年11月出版/定价198.00元

ISBN 978-7-5228-2659-2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出现了数以万计的经济学新术语,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问题和难题,学术界迄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


作者潜心10年,对该主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本书成果。本书内容涵盖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依据近代经济学概念体系选择主要术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关注重点在古今经济知识与经济思想之变;既从个案上研究了132个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又在整体上研究了三个阶段经济学术语形成的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将学科史与概念史方法相结合;在史料运用上,以教科书、经济辞典、经济论文等经济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材料为主,尤其注重中文术语与英文、日文术语原文的对比研究,以追本溯源。本书揭示了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的过程、规律及其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的形成是一场古今术语革命,但革命中有传承;主要术语借鉴了日语术语,但借鉴中有选择。


本书的出版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语言史研究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经济学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孙大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获评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叶世昌、丁孝智合作撰写的《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

学者推荐

今天经济学界、媒体界乃至普通民众所使用和谈论的经济学大类(包括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的理论及其术语,都是自晚清、民初乃至现在从西方各国不断引入的。这些经济学的术语是怎么从以拉丁语为祖先的均质欧洲语(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的各种语言中转译到中文中来的?这些均质欧洲语的拼音或拼写文字中的概念是如何翻译成以“方块字”或“形声字”为特征的汉语语言文字的?恐怕今天大多数教和学经济学大类学科的人知之甚少,或只是一知半解。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孙大权教授,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把近代以来从西方世界引入的各门各派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术语之来源、转译、生成、演变,乃至今天变成人们日常用语的过程,进行了严谨和详细的历史追溯和考证,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今天人们所写和所说的汉语经济学术语原来是这样形成的。本书学术功力深厚,历史考据完整详细,覆盖范围全面且独到,确实是每一个教和学经济学的教师和学生乃至在各行各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都应该认真读一遍的思想史专著。至少,有兴趣的读者应该读一遍经济学总论的主要术语部分以及自己所在经济学专业的术语在汉语中的生成与演变史一章。


因此,笔者强力推荐国人认真阅读一下这部学术专著。

——韦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术语(Terminology)是特定学科领域中用来表示特有的规定意义的专门用语。在学术发展进程尤其是学术转型过程中,术语在诸多要素中可以视为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晴雨表”。中国经济学术从传统向近代转化的重要时期,经济学术领域出现若干新含义、新表述、新术语,值得尽力梳理总结和深入分析研究。


作者长年潜心治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32例主要经济术语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阐述,为迄今最为全面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叶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


新名词中,“经济”是受到批评最多的一个。梁启超说“惟经济二字,袭用日本,终觉不安”,“窃以为必当更求新名”。但是“经济”最终在汉语中站住了脚,与经济相关的一大批词语也一同蜂拥而至。


大权教授的新著对这段历史做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考探。今日谈“经世济民”者,不可不读是书。

——沈国威(日本关西大学教授)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术语革命与中国近代经济知识、思想及语言的革命
一 中国经济学术语的古今巨变是怎样发生的?
二 异质的中西经济学术语是怎样完成对接的?
三 术语革命与中国近代经济知识、经济思想的革命
四 术语革命与中国近代经济语言革命
五 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革命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二章 经济学总论主要术语的形成
第一节 “经济”“经济学”术语的形成
一 中国在19世纪翻译Economy、Political Economy的各种译名
二 19世纪末日语“经济(学)”“理财学”等词传入中国
三 “经济学”“理财学”“计学”等词在语义方面的竞争
四 “经济学”“计学”“理财学”等词的使用竞争
五 传统“经济”一词到现代“经济”术语的转变
六 民国初年“经济”“经济学”成为通用术语
七 “经济学”对译的英文是Economics还是Political Economy?
八 结论


第二节 “生产”等术语的形成
一 生产(Production)
二 土地(Land)
三 劳动、劳力(Labour)
四 资本(Capital)
五 企业(Enterprise)
六 技术(Technique,Technical)
七 资源(Resource)
八 成本(Cost)
九 固定资本(Fixed Capital)、流动资本(Circulating Capital)
十 公司(Company,Corporation)


第三节 “交易”等术语的形成
一 交易、交换(Exchange)
二 供给(Supply)、需求(Demand)
三 价格(Price)、价值(Value)


第四节 “消费”等术语的形成
一 消费(Consumption)
二 效用(Utility)


第五节 “分配”等术语的形成
一 分配(Distribution)
二 地主(Landlord)
三 劳动者、工人(Labourer)
四 农民(Peasant,Farmer)
五 资本家(Capitalist)
六 企业家(Enterpriser,Entrepreneur)
七 地租(Land Rent)
八 工资(Wage)
九 利息(Interest)
十 利润(Profit)


第六节 “产业”等术语的形成
一 产业(Industry)
二 工业(Industry)
三 轻工业(Light Industry)、重工业(Heavy Industry)
四 农业(Agriculture)
五 商业(Commerce)
六 贸易(Trade)
七 城市(City,Urban)


第七节 “制度”等术语的形成
一 制度(Institution,System)
二 市场(Market)
三 竞争(Competition)、自由竞争(Free Competition)
四 垄断、独占(Monopoly)
五 政府(Government)
六 政策(Policy)
七 公平(Fair)
八 效率(Efficiency)


第八节 经济学总论主要术语来源与形成统计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第一节 “生产关系”等术语的形成
一 生产力(Productivity)
二 生产关系(Productive Relations)
三 经济基础(Economic Basis)、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
四 唯物史观(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


第二节 “剩余价值论”等术语的形成
一 商品(Commodity)
二 劳动价值论(Labour Theory of Value)
三 剩余价值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
四 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


第三节 “社会主义”等术语的形成
一 社会主义(Socialism)
二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
三 资本主义(Capitalism)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术语的来源与形成统计


第四章 西方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第一节 “经济人”等术语的形成
一 经济人(Economic Man)
二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第二节 “边际效用”等术语的形成
一 边际效用、限界效用(Marginal Utility)
二 均衡、平衡(Equilibrium)
三 稀少(稀缺性)(Scarcity)
四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五 无差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六 弹性(Elasticity)
七 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
八 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


第三节 “通货膨胀”等术语的形成
一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紧缩(Deflation)
二 国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三 指数(Index)、物价指数(Index Number of Price)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主要术语的来源与形成统计


第五章 金融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第一节 “金融”一词的起源、含义演变
一 “金融”是源自日语的外来词
二 “金融”的传播、替代与本土化
三 “金融”对译的英文词:从Money Market到Finance
四 “金融”含义的分歧与变迁
五 “金融”的近代由来及其当代启示
六 由“金融”构成的复合词的起源及演变


第二节 现代“银行”一词的起源及其在中、日两国间的流传
一 现代“银行”一词的文献译介起源
二 现代“银行”一词的机构命名起源
三 “银行”从中国传到日本
四 “中央银行”等词由日本传到中国
五 误传现代“银行”一词源于日语的成因
六 结论与启示


第三节 现代“货币”一词在中国近代的起源与流传
一 从先秦到19世纪末,中国以币、钱、钱币、货币等多个名词作为交易媒介总称
二 19世纪,来华西人和中国知识分子以钱、钱币等词翻译Money
三 19世纪末,日本与Money对译的专用名词“货币”输入中国
四 20世纪初,“货币”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和广泛的使用
五 20世纪上半叶,“货币”遇到了钱、钱币、泉币等词的长期竞争
六 结论


第四节 “保险”一词的形成


第五节 “信用”等金融术语的形成
一 信用(Credit)
二 高利贷(Usury)
三 债权(Claims)、债务(Debt)
四 利率(Rate of Interest)
五 单利(Simple Interest)、复利(Compound Interest)
六 外汇(Foreign Exchange)、汇率(Exchange Rate)
七 证券(Securities)
八 股票(Stock,Share Certificate)
九 信托(Trust)
十 风险(Risk)
十一 投资(Investment)
十二 投机(Speculation)


第六节 金融学主要术语的来源与形成统计


第六章 财政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第一节 “财政”一词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赤字财政”等财政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一 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e)
二 预算(Budget)、决算(Final Account)
三 直接税(Direct Tax)、间接税(Indirect Tax)
四 所得税(Income Tax)
五 营业税(Business Tax)
六 规费(手数料)(Fee)
七 税收(税、赋税、租税)(Tax)
八 国债(National Debt)、公债(Public Debt)、地方债(Local Loan)


第三节 财政学主要术语的来源与形成统计


第七章 “国际贸易”“会计学”等术语的形成
第一节 “国际贸易”等术语的形成
一 国际贸易、外国贸易(Foreign Trade,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自由贸易(Free Trade)、保护贸易(Protection Policy)
三 倾销(探拼)(Dumping)


第二节 “会计学”等术语的形成
一 簿记学(Bookkeeping)、会计学(Accounting)
二 审计(Audit)、审计学(Auditing)
三 统计学(Statistics)
四 管理( Management)
五 工商管理(商业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第三节 “国际贸易”等术语的来源与形成统计


第八章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标志性概念的形成
第一节 晚清经济思想标志性概念的形成
一 商务(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e)
二 实业(Industry)
三 货币本位(金本位、银本位)[Monetary Standard(Gold Standard,Silver Standard)]
第二节 民国经济思想标志性概念的形成
一 合作(Cooperation)、合作社(Cooperative Society)
二 统制经济(Controlled Economy)、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
三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第三节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现代化思想标志性概念的形成
一 发展(Development)
二 现代化(Modernization)


第四节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标志性概念的来源与形成统计


第五节 中国近代经济学132个主要术语的来源与形成统计
一 132个术语6项分类统计结果
二 132个术语来源分类分项统计


第九章 近代经济学术语革命发生的过程
第一节 第一个经济学术语(译名)体系:汪凤藻—傅兰雅—艾约瑟译词
一 1840年郭实腊编《贸易通志》
二 1880年汪凤藻译《富国策》
三 1885年傅兰雅译《佐治刍言》
四 1886年艾约瑟译《富国养民策》
五 1896年傅兰雅译《保富述要》
六 1897年傅兰雅译《国政贸易相关书》
七 1900年卫理等译《工业与国政相关论》

八 总论:汪凤藻—傅兰雅—艾约瑟译名体系流传至今者


第二节 严复创制新的经济学术语(译名)体系


第三节 日语经济学术语借词体系的传入
一  日语经济学术语借词输入中国的阶段和途径
二 1896—1910年16种汉译日文文献输入的日语经济学术语借词


第四节 清末各种术语的竞争与日语术语借词体系的胜出
一 梁启超对各种译词的使用与自创新词
二 嵇镜对三种译词体系的使用与自创新词
三 《新尔雅·释计》对三种译词体系的使用
四 奚若译述《计学》使用各家译词与自创新词
五 孟森、谢霖编《银行簿记学》开始改译部分日语术语借词
六 陈家瓒译日文《社会经济学》改译部分日语术语
七 王我臧译日文《经济学各论》大量改译日语术语
八 熊元楷等编《京师法律学堂笔记:经济学》混合采用各家译名


第五节 民国时期经济学术语的激增与术语统一的完成
一 民国初期(1919年前)以日语术语借词体系为主完成术语的初步统一
二 民国前期(1912—1933)经济学术语量的激增
三 术语统一与术语革命的最后完成


第十章 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革命的机制与影响
第一节 术语革命的机制
一 术语革命的宏观机制
二 术语革命的微观机制
三 近代经济学术语中西对译的过程与机制


第二节 术语革命与经济知识革命


第三节 术语革命与经济思想革命
一 新的术语本身就代表新的思想
二 新术语输入促进了新的思想体系输入
三 新术语形成后中国人自己使用新术语提出新的思想


第四节 术语革命与经济语言革命
一 学校传播
二 媒体传播
三 学者演讲
四 辞典编撰


第十一章 结语:革命中有传承,借鉴中有选择
一 发现与结论
二 应用与启示


附录一 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大事记
附录二1896—1910年16种文献输入的经济学日语术语
借词(1057词)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浏览)

媒体推荐


新书速递 | 孙大权:术语革命 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新书:孙大权《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二月书单 | CFT50 & 社科文献出版社
悦茶丨孙大权《术语革命: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
荟萃 |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4年3月每日推文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hnj
编辑:hnj
审校:cfl wgh
转载自:经管领读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