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期刊目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2024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5-07 10:21   浏览量 41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插播一条重要通知

点击查看

学术期刊投稿系统网址变更!用户名和密码不变


社科文献一周期刊 No.96

(2024.4.29——2024.5.5)


“新”刊周报,如约而至!

小七于每周一对上周最新出版的期刊进行汇总并发布,以飨读者。欢迎大家关注!


出版期刊名单(共1种)

双月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2024年第2期


详情如下:

点击封面  即可订购


哲学、宗教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4年第2期目录

投稿邮箱:mkszyzx2021@126.com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反水投注网站 共同主办。本刊倡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多面向、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主要刊载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经典著作、发展历程、创新成果、当代问题思考、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成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本刊内容提要


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总体逻辑、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

冯颜利 刘梅瑞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这对当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随着“两个结合”的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领导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观点明确、逻辑严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只有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总体逻辑、内涵意蕴和重大意义,才能明确其在防范化解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风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摹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蓝图。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强国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智慧的新形态和时代标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奚洁人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法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智慧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理论精髓,是中国智慧的新形态和时代标识。文章认为,中国智慧的新形态和时代标识的思想来源和守正创新的辩证发展机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二是坚持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矛盾法则的时代化;三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智慧;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和贯彻运用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对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党的创新理论;中国智慧;时代标识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王帅


[摘要]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党内法规调整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行为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依规治党的重要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蕴含着深厚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立足发展历程,揭示依规治党在党的自身建设和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定位;紧扣本体内涵,诠释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党、从严治党等重要制度的辩证联系;着眼党内法规体系,阐明新时代依规治党在立本、立规、执规、体系保障等重要维度的实践方法论。
[关键词]依规治党;管党治党;党内法规;党的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从天人合一到物质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体论转化

黎朝辉 刘富胜


[摘要]哲学本体论起源于对世界统一性、整全性的追求。西方传统哲学在追求“最高原因”的同时将世界二重化,将本体与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相分离,本体成为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抽象存在。本体论的这种变革促进了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但也导致了人自身生活世界的分裂,现代性问题成为西方现代化的梦魇。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本体论的特质,内蕴人与自然之间的始源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人自身的和谐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实践本体论具有极大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与物质实践本体论的耦合与转化。
[关键词]天人合一;物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本体论;
作者单位:黎朝辉,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富胜,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多维超越

周栋 吕洪福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揭示了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思想和发展道路的全方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尽艰难险阻取得的伟大成果,其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普遍性,也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从比较视域深入论析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价值立场、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展开比较视域阐释,能够为全方位地克服西方现代化的顽瘴痼疾提供支撑,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而更全面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并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新选择和中国智慧。
[关键词]比较视域;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超越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阐释

——从王安石变法及其启示看

刁娜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的新实际、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华优秀传统中的王安石变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引用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彰显王安石变法内蕴的精神特质,即把握历史大势、坚守目标理想、勇于斗争、树立战略眼光。王安石变法中的政见不一、人心不齐,执行不力、用人不当,富国与利民之间的“变奏”,人治与法治之间的矛盾等经验教训,启示我们要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党的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等。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王安石变法;解放思想;伟大斗争;系统思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的生成逻辑与启示

曹颐晨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的发展依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政治矛盾的变化,展现出不同形态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哲学主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产生了革命政治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产生了建设政治哲学。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改革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产生了改革政治哲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复兴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题,产生了复兴政治哲学。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的生成逻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的真理性、人民性和战斗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生成逻辑;历史启示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探析

方正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历史进程、理论品格和实践指向等方面有机统一,具有同步性、共时性、关联性、一致性等理论特征,展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向社会的全面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从物的依赖性的工业文明到人的全面性的新文明的成功典范,开辟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境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极大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发展观与社会形态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人类困境之中文明力量的彰显

——《安妮日记》解读

聂锦芳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烈无比,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事后留存的文献更是卷帙浩繁。然而,只有柔弱的荷兰女孩安妮留下来的薄薄的日记,被翻译成世界上70多种语言,总发行量达3000余万册,成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关于普通民众个人生活详实而完整的记录和西方世界反省法西斯主义的重要文献。这部作品记述了在阿姆斯特丹一栋建筑后屋8个犹太人度过的两载足不出户的隔离、藏匿生活,展示了特殊境遇下每个生命个体复杂的性格和人性样态,特别是安妮本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轨迹。时光过去近80年,对照当代特殊的人生境况,期盼安妮和《安妮日记》的“重生”,更加凸显这部名著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安妮日记》;藏匿;人性;成长;当代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及其唯物史观意义

——基于《伦敦笔记》的文本学考察

付可桢


[摘要]《伦敦笔记》是马克思进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创作之前,开展的一次重要思想实验,为后续《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史素材和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在这一厚重的笔记中,马克思围绕社会信用与知识的生产、地租与人口的再生产、机器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及其殖民效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发生学研究并科学揭示了它的历史逻辑,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推进了唯物史观具体化的进程,又为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科学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精髓,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想启示。
[关键词]《伦敦笔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

李福岩 杨青


[摘要]《资本论》及其手稿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提供了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资本论》及其手稿启示我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要始终自觉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即只有站在劳动者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才能占据道义与科学的双重制高点,实现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要坚持朝向人类解放的政治解放观,即以人类解放作为根本的政治哲学宗旨,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际,走从现实性到理想性、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理论发展之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要遵循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即遵循马克思经济科学、历史科学的政治哲学方法,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破解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树立起新时代的政治思维方式。
[关键词]《资本论》;手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月革命后列宁经济建设思想的

方法论悖结及其澄明

王中汝


[摘要]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作为战时体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被不适当地夸大,源于方法论上的错误认知,即高估革命主体能动性、忽略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新经济政策,在科学方法论意义上,消除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认识上一度存在的逻辑悖结,实现了主体能动性与物质生产客观必然性的有机统一。特定历史情景下正确与错误认知共存并相互纠缠,呈现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凸显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生产实践,是克服认识局限性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列宁;经济建设;主体能动性;客观必然性;科学历史观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马克思在政治哲学上的重要理论贡献

欧阳英


[摘要]虽然在马克思之前有着众多极其重要乃至杰出的政治哲学思想,但是马克思并未受制于这些思想。他的理论很快就超越了这些思想,成为政治哲学史上新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在政治哲学上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为:将经济因素、阶级因素、冲突模式、社会学线索直接引入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中。因此,马克思在政治哲学上的理论贡献体现为四种意义的统一,即政治经济学意义、唯物史观意义、矛盾辩证法意义以及政治社会学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消费主义的生成及其哲学批判

绪子诚 孟献丽


[摘要]消费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阶级操控和意识形态形塑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消费主义有着自身的运行逻辑,是在主张过度消费中逐步实现价值增殖,使得生产迎合消费以及消费符号化和目的化。因此,对消费主义进行哲学批判是极其必要的,要从消费主义的产生及其运行逻辑中揭示出消费主义的本质、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消费异化以及不平等关系,从而释放出消费的真正蕴含。对消费主义进行哲学批判有诸多意义和启示,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可持续的消费观,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持续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消费;消费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绪子诚,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应用信息技术研究科;孟献丽,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正义思想视域下的数字正义

龙钰


[摘要]数字正义是数字化生存中人们对公正合理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马克思正义思想强调生产正义决定分配正义,确证资本逻辑批判是追求正义的秘钥,揭示虚假独立性掩盖下的强制劳动的非正义,指出消除异己力量才能实现正义。马克思正义思想揭示了正义的应然状态、根本动力和实现路径,为求解数字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正义思想;数字正义;数字资本主义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列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宁悦


[摘要]列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先行者,其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性发展,在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建设原则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蕴。具体表现为:在帝国主义夹缝中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转变。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仍具有思想穿透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蕴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论卡尔·柯尔施重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的方法论

陈兴亮


[摘要]卡尔·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他的探讨有助于更好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他唤醒被遮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回答马克思主义危机问题的努力,是他在思想史效应上超越其时代影响的最大功绩;他积极回应政治现实而选择的工业自治的委员会制度,由于不符合现实政治发展要求,使他遭受政治理想的破灭;他在批判性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代表了一种新路向,即重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的方法论,并把这一方法论运用于解读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柯尔施重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的方法论,对于当下反思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本真意涵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卡尔·柯尔施;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方法论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思想渊源

——以西美尔文化理论、韦伯合理化思想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为线索

覃晓洁


[摘要]物化理论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的重要思想,被认为阐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范式性的核心问题。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重要著作中,卢卡奇全面阐述了其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这一思想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范式性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就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展开论述,卢卡奇物化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的文化理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本文通过把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溯源至西美尔、韦伯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梳理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来源,进一步呈现卢卡奇哲学思想的实质,即其中所贯穿着的不是一般意识形态批判意义上的物化思想,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的批判意义上的物化思想。
[关键词]物化理论;卢卡奇;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格奥尔格·西美尔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报告

黎晨欣


[摘要]为建设好、完善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指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本文以王伟光、王立胜、冯颜利等著名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2023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九个课题,从而为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规律提供一个横向视角,以直观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与盲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编辑:小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