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期刊目录|《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5-06 08:58   浏览量 29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 参与订购活动

投稿邮箱:sjzjyj@cass.org.cn


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刊物,迄今已有40余年历史。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本土化与国际化为抓手,兼顾国外与国内宗教研究,理论与现实研究并重。本刊辟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专稿”“专题研究”“书评”“综述”等特色栏目。




目  录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

张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要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掌握好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就要认识到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就要尊重群众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解决信教群众的实际困难、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以此更好团结信教群众、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坚持自信自立,首先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其次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决不允许境外利用宗教干涉我国内部事务,以此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守正创新,一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二是要在解决老问题上探索新思路之“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推动宗教工作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树立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入研究我国宗教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隐患,牢牢守住宗教领域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维护我国宗教领域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充分认识到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始终以导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以“导”促“和”。必须坚持坚持胸怀天下,就要讲好党和政府与宗教界的关系和谐融洽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对宗教的包容性,讲好党的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讲好党和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从而在国际上讲好中国宗教故事。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和方法论 宗教工作
作者:张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自由意志的发明

——从自我建构的角度看

吴飞


自由意志究竟是希腊哲学的产物,还是奥古斯丁基督教思想的发明,随着弗雷德《自由意志》中译本的出版,再次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辩护奥古斯丁作为自由意志发明者这一传统观点,指出,“自由意志”并非“自由”加“意志”即可构成,而是对自我的建构方式。作为自我概念的真正发明者,奥古斯丁决定了自由意志的基本思想品格。意志与自由抉择之间、决定论与自由抉择之间,是其自由意志思想中的两个重要张力。意志与自由抉择的区分,深刻影响了从阿奎那到康德对自由意志的理解。而决定论与自由抉择的张力,则主导了其后神义论思想的基本模式。此外,本文也讨论了奥古斯丁前后期的变化,认为他早期更看重预知,而后期在与佩拉纠派的争论中,则越来越倾向于预定论。
关键词:奥古斯丁 意志 自由抉择 决定论
作者: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谓“瑜伽行”

——基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研究

安怡


佛教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详细阐述了“瑜伽行”的体系,但对瑜伽行派的研究往往着重讨论阿赖耶识、转依、三性三无性等义理,忽略其修行论中的瑜伽元素。本文旨在围绕《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汉梵文本,阐述瑜伽行派的瑜伽行体系,分析其理论特色,并在印度思想的情境中对瑜伽行派起源作出一个系谱学的解释。笔者指出:《声闻地》的瑜伽行法是既重视修行实践、又擅长理论构建的瑜伽行派论师借用婆罗门正统哲学的主流概念之一“瑜伽”,在早期佛教修习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禅定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更新。其特色包括“遍满所缘境事”的四重所缘作意结构、修习毗钵舍那的六事分别准则等。这种理论创新可视为早期瑜伽行派为了争取佛教内部话语权所进行的自我形象和身份的改造。
关键词:《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瑜伽行 禅 毗钵舍那 奢摩他
作者:安怡,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衣事》梵藏本的宗教学价值

吴娟


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事》第七章《衣事》仅存梵本和藏译本,缺汉译本,其研究价值长期以来为国内学术界所忽视。本文通过对《衣事》梵本和藏译本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从三方面阐释该文献的宗教学价值。首先,《衣事》中含有极其丰富的叙事材料,是了解印度佛教叙事传统的重要文献。其次,《衣事》中含有对僧人穿衣的详细规定,有助于辨析印度佛教不同部派在僧人穿衣戒律方面的异同。再次,《衣事》含有关于处理亡僧遗产的诸多案例,为考察印度佛教僧人遗产处理规则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依据。《衣事》梵藏本对于佛教叙事和戒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应得到更多关注。
关键词: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衣事 梵本 藏译本 亡僧遗产
作者:吴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空有之争”到“无二本觉”:

6 至12 世纪那烂陀寺学风的转向

边慧媛


作为玄奘与义净留学目的地的那烂陀寺,是南亚次大陆乃至整个佛教世界中一所较为典型的、具有现代大学意味的佛教寺院。既往研究基本还原了该寺寺院教育与宗教生活的历史面貌,然而对其学风的转变则较少关注。笔者认为,以那烂陀寺求法僧、译经僧为桥梁而跨越中印地理边界的佛教翻译经典,能曲折地反映出以那烂陀寺为中心的印度佛教的历史发展轮廓。本文通过三个历史时段的文献与史料,探究在基于空性与虚妄分别不一不异思想而建立的大乘不二中道立场影响下,以那烂陀寺为代表的印度寺院佛教主流学风的世俗修证主义转向。
关键词:那烂陀寺 印度佛教 学风 不一不异 不二中道
作者:边慧媛,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后。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起,为止息教案,政教分离的实践与理念被译介到中国。本文探讨了政教分离理念在中国近代的传播过程,尤其早期的译介。从麦都思到林乐知,英美传教士在其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尤其林乐知的一系列文章,从政教分离的角度对当时世界的政教冲突作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传教士译介的政教分离理念为教内知识分子所接受,王炳耀首先向清朝提出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清末基督徒亦向朝廷请愿宗教自由入宪。政教分离的理念也逐渐为教外知识分子所认同,梁启超即为代表人物之一。民国初年,宗教自由被写入宪法,成为政治纲领之一,政教分离也被学界和政界普遍承认,虽有康有为等人试图立孔教为国教,但在自由派知识分子(陈独秀)和教会知识分子(马相伯、王宠惠)的联手反对下,国教之论偃旗息鼓,政教分离原则被民初政界和学界所普遍遵守。
关键词:政教分离 林乐知 王炳耀(王煜初) 梁启超 王宠惠
作者: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道教内丹学论成仙的可能性

戈国龙


人本身具有双重性,他既是有限的肉体,又是无限的精神;既是后天的有限的生命,又是先天无限的生命。内丹学的全部目标,是对后天有限生命的超越而回归先天无限的生命,一言以蔽之,即由“人”而成“仙”。要理解道教内丹学对成仙可能性的论证,首先必须把握内丹学对道之本体的描述;而回归于道,生道合一,则是内丹学成仙的根本路径,也是内丹学成仙的真实意义。对内丹学而言,修道成仙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性通于道”,人之性本源自于道而与道为一,只要从后天返先天,回归人之真性,则可与道合一而成仙。
关键词:道 生道全一 成仙
作者:戈国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大朝蒙古国滑州白马县太平乡岳村创修宁真观碑》考释

赵芃


《大朝蒙古国滑州白马县太平乡岳村创修宁真观碑》字迹较为清楚,内容完整。碑文不但记载了宁真观的创修过程,金元全真道教发展演变、道脉传承、住持道士及其“内外双修”思想等,详实反映了金元全真道教人物、思想在中原地域传播与影响力,而且在很多方面弥补了民国《重修滑县志》碑文收录错讹纰漏颇多、语焉不详等问题。碑文丰富了金元时期全真教传授源流记载的内容,对于深入研究金元全真道教在中原地域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性材料。
关键词:元代 宁真观碑 补遗考释
作者:赵芃,齐鲁工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新媒介语境下流行文化生产与“猫神”再造——基于“喵喵庙”现象的宗教人类学探赜

苏筱


基于对“喵喵庙”这一特定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开展的宗教人类学考察,我们得以追踪数字时代新媒介语境下“猫神”的全新建构过程,勾勒出以爱猫文化为内核的、多元绵延、松散浮动的“部落化”聚合体对于“信仰”模态的多维建设与再创造的图景。在媒介变革的过程中,大众流行文化以宗教、民俗、民间信仰、传统文化为积淀,结合互联网文化等当代社会思潮综合形成了新的观念体系,并对其进行解构、重构、建构的融合性生产以及多重阐释。这一新型文化生产模式不仅使作为符号的“猫”在媒介化环境中被赋予新的多元文化意蕴,也为中国宗教人类学与民俗学的理论建设开拓了新路径,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当代参考和反思。
关键词:宗教 民间信仰 流行文化 人类学 猫
作者:苏筱,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



达瓦跨国宣教运动及风险防控: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

杨桂萍 毕芳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穆斯林宣教运动,达瓦宣教组织(Tablighi Jamaat)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活动情况复杂。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由印度传播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当代伊斯兰教的发展走向、对国际地缘政治以及穆斯林身份认同建构等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聚焦达瓦宣教组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传播历史、运作方式和发展走向,深入分析其在西非、东非与南非地区主要国家的传播方式与活动特点,对达瓦宣教运动(Tablighi Jamaat Movement)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影响及其带来的风险和潜在风险进行预警研究。
关键词:达瓦宣教运动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传播与发展 风险防控
作者:杨桂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芳,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