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世界读书日丨《“古今字”学术史丛书》导读(内含福利)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4-04-24 09:23   浏览量 25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汉语之源久远难考,汉字历史已逾五千年 ,而汉字记录汉语形成可考的字词关系,目前还只能从殷商甲骨文说起。随着时代等因素的变化,汉语字词的对应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往往成为解读文献的障碍。


裘锡圭先生曾指出:“文字的用法,也就是人们用哪个字来代表哪个词的习惯,古今有不少变化。如果某种古代的用字方法已被遗忘,但在某种或某些传世古书里还保存着,就会给阅读古书的人造成麻烦。” 出于解读文献的需要,汉代学者便已发明“古今字”这个训释术语用来沟通词语用字的古今差异,相沿至今,从而产生大量指认和考证古今字词关系变化的材料和论述,形成学术史上关注“字用”现象的一道亮丽风景。


从清代开始,部分学者逐渐误解“古今字”的“用字”内涵,以今律古,强人就己,按照后人的“造字”观念理解古人,遂将古人提出的“古今字”混同于现代人提出的“分化字”。我们认为这种误解不符合学术史研究的“求真”原则 ,不利于现代学术的正常发展,也有碍于历代“古今字”训注材料在当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数据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 ,拟在汇编历代学者注释或列举过的“古今字”字组材料及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尝试还原“古今字”学术史的实际面貌,进而探讨“古今字”的学理和价值。项目名中的“资料”主要指古今学者研究古今字的论著,“相关专题研究”主要指断代的“古今字”研究和专家专书的“古今字”研究。


本丛书是该重大项目“相关专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按时代划分的4种“‘古今字’学术史”专著和按专家专书划分的5种“‘古今字’学术史”专著。


摘选自《“古今字”学术史丛书》总序

作者:李运富(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已出版图书



近现代“古今字”学术史

温敏 著

2023年11月出版/268.00元

978-7-5228-1380-6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在清以前“古今字”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全面收集的近现代“古今字”字组及相关述论,对比学史训注材料,重点归纳“古今字”学术史中不同学说的核心论点和学派间的主要歧异,全面细致地梳理考察了“古今字”在近现代的传承、发展和演变脉络。在理论阐述中以主题为线索,以问题为导向,对産生“古今字”不同观点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对“古今字”及相关概念间等同、对立、包含关系的种种论说,做出逻辑学层面的阐释。在“古今字”内涵上,本书区分“学理”和“学史”,认为自汉至清,直到民国时期,“古今字”研究都属于传统的“用字”范畴。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未来“古今字”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既继承传统的训诂学成果,又从学理上利用“古今字”材料,把“古今字”研究融入“汉字职用史”和“汉字职用学”范畴,使古老的为训诂服务的“古今字”学术,焕发出新的理论光辉。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上 册
绪 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况
第一章 近现代“古今字”研究资料
  第一节 近现代“古今字”研究的论著
  第二节 近现代注列“古今字”字组
第二章 近现代“古今字”研究专题梳理
  第一节 “古今字”的性质与定义
  第二节 “古今字”的成因和类型
  第三节 关于“古今字”的辨析与判定
  第四节 关于“古今字”的功用与价值
  第五节 关于“古今字”学史的研究
第三章 近现代“古今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
  第一节 对原文原意的误解
  第二节 对术语概念名实关系的误解
  第三节 以“学理”代“学史”
  第四节 混淆视角与逻辑
  第五节 罔顾事实,以偏概全
第四章 “古今字”的学术价值与研究前景
  第一节 拓展“古今字”的语音史研究价值
  第二节 开发“古今字”的字用学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下 册
附 录
  凡 例
  近代注列“古今字”字组
  现代注列“古今字”字组
后 记




清代“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钟韵 著

2023年12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1091-1

反水投注网站


传统训诂术语遭遇现代化时,内涵常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对训诂学理论或有裨益,但有时一些术语内涵的改变,偏移了旧有历史规律,则会为今人的研究带来新的疑云。“古今字”便是如此,在当下的研究中,这个传统注疏常用表述的性质变得众说纷纭、充满矛盾。要将“古今字”的问题梳理清楚,就必须引入历史视角,充分考察古人“古今字”的使用情况。


清代是“古今字”研究至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古今字”理论化的重要阶段。本书立足于相对全面的清代“古今字”资料,力图展现清代“古今字”研究的全貌。本书以黄生、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王筠、徐灏、孙诒让等学者为典型案例,梳理清代“古今字”研究的具体字组、各家观念、学术特色,旨在深入理解古人的“古今字”观,帮助古人使用“古今字”的目的,辨析“古今字”的所指。这不仅回应当下“古今字”研究的诸多问题,更试图剖析清代“古今字”学术发展与整个语言文字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借此挖掘推动语言文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论
  第一节 从“古今之争”与“古今之变”谈起
  第二节 如何看待“古今字”的“古”与“今”

  第三节 重新界定“古今字”: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清代学者的“古今字”材料
  第一节 清代“古今字”材料提取
  第二节 清代“古今字”材料分布
  第三节 清代“古今字”材料分析
第二章 清代学者对“古今字”的研究与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黄生的“古今字”
  第三节 段玉裁的“古今字”
  第四节 王念孙、王引之的“古今字”
  第五节 王筠的“古今字”
  第六节 徐灏的“古今字”
  第七节 孙诒让的“古今字”
第三章 清代“古今字”研究比较
  第一节 清代“古今字”研究的内部比较
  第二节 清代“古今字”研究与前代“古今字”研究的比较
第四章 清代“古今字”研究评议
  第一节 以今律古:清代“古今字”研究的评价误区
  第二节 字用转向:清代“古今字”研究的学科属性
  第三节 系统互求:清代“古今字”研究的理论高度
  第四节 校勘意识:清代“古今字”研究的实践品格
  第五节 明体达用:清代“古今字”研究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材料文献








唐以前“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蒋志远 著

2023年12月出版/268.00元

978-7-5228-1377-6

反水投注网站



“古今字”是由汉代古文经学家发明用于关联历时同词异字现象、疏解文献疑难的注释体式。从汉代到唐代,“古今字”的注释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被广泛应用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等领域的文献注疏和训诂专书中,相关条目数以千计。从观念上看,唐以前“古今字”的概念传承稳定,学者们都是出于训诂注释的需要关联“古今字”字组,其中“古字”和“今字”依据用字时代先后定称,不考虑字形诞生的早晚。部分现代学者主张“古今字”是指称造字孳乳现象的文字学概念,认为产生在先的是“古字”,增加偏旁后造的是“今字”,这种观点与唐以前“古今字”学术史并不相符。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前 编
绪 论
第一章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材料的判定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指论版本异文的“古”“今”训条
  第三节 指论词语变化的“古”“今”训条
  第四节 指论字符职能变化的“古”“今”训条
  第五节 真正指论用字变化的“古今字”训条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历时展述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汉代的“古今字”研究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古今字”研究
  第四节 隋唐的“古今字”研究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唐以前对“古今字”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古今字”属于训诂范畴
  第三节 “古今字”是组概念
  第四节 “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对的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唐以前有关“古今字”成因的研究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训条中对“古今字”成因的分析
  第三节 唐以前“古今字”成因研究的成就
  第四节 唐以前“古今字”成因研究的局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的继承
  第二节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传承发展的原因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唐以前“古今字”研究的疏误
  第一节 误识字形
  第二节 误注同词异字
  第三节 无据臆断
  第四节 小结
总 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 编
唐以前“古今字”训注材料汇纂
后 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今字”研究

刘琳 著

2023年4月出版/168.00元

978-7-5228-0966-3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对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训注的古今字材料进行了全面分析,共整理统计出1091组古今字,确定了每一组古今字的字形和义项,并从字用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每一组古今字的字际关系,建立了《〈说文解字注〉古今字表》。对段玉裁有关古今字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出段玉裁的古今字概念就是记录同一个义项的不同时代的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不同用字。古今字之间的字形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构成古今字的核心是古字和今字的共同义项,离开了这个义项,则无所谓古字和今字。古今字与古今字体、古今语、正俗字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异体字、通假字、同源字、分化字等衹是可以充当古今字的材料或条件,跟古今字属于不同的范畴。古今字的关系是变化的,古字和今字的存废是有原因和规律的。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 论

第一节 清代以后古今字的研究述评

第二节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的研究概况

第一章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材料的概况与界定

第一节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材料的概况

第二节 本书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 对《说文解字注》中古今字材料的分析

第一节 古今字的字形分析

第二节 古今字与古今字体

第三节 古今字与古今语

第四节 古今字与正俗字

第五节 古今字与假借字

第三章 段玉裁的古今字观念

第一节 段玉裁对古今字的理论认识

第二节 段玉裁对古今字的训注与其理论认识的比较

第四章 字用理论视角下的古今字研究

第一节 汉字使用系统的汉字关系理论

第二节 字用理论视角下的古今字的字际关系

第五章 《说文解字注》中古今字的行废关系

第一节 《说文解字注》中古今字注明行废的材料概况

第二节 《说文解字注》中古今字行废的规律性现象和原因

结 语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表

参考文献



颜师古“古今字”研究

张青松 关玲 著

2022年12月出版/168.00元

978-7-5228-0919-9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全面整理和研究颜师古《汉书注》及《匡谬正俗》中注列的古今字材料,尝试对每一组古今字的字际关系进行分析。在“古今字”这个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唐代的颜师古上承郑众、郑玄,下启段玉裁、王筠,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代表。颜氏虽然没有系统阐释过古今字理论,但在著述中渗透了他的古今字观念。他在《汉书注》中注明古今字时,主要使用“某,古某字”这个训释用语,这正是继承了早期郑玄注释古今字的用语,不过用语更加单一化和专业化。本书有助于正确认识颜师古注释用语古今字的内涵,有助于正确评价颜师古古今字观念的成就和不足,可以为古今字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学术史方面的具体材料,对于《汉书》的文本整理及辞书编纂亦有一定应用价值。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上编

绪论

第一章 颜师古“古今字”概述

第一节 材料选取的原则

第二节《汉书注》“古今字”概述

第三节《匡谬正俗》“古今字”概述

第二章 颜师古“古今字”关系分析

第一节 颜师古“古今字”时代关系分析

第二节 颜师古“古今字”字际关系分析

第三节 颜师古“古今字”与颜氏有关论述的关系

第三章《汉书》《史记》《文选》相同作品“古今字”比较

第一节 三书相同作品“古今字”比较

第二节《史记》《汉书》相同作品“古今字”比较

第三节《汉书》《文选》相同作品“古今字”比较

第四章 颜师古和郑玄、段玉裁古今字观念的比较

第一节 颜师古和郑玄古今字观念的比较

第二节 颜师古和段玉裁古今字观念的比较

第五章 《汉书注》“古今字”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一节 应用于辞书编纂

第二节 应用于古籍整理

结语


下编

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综合整理汇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张揖《古今字诂》辑佚与研究

苏天运 著

2022年8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0958-8

反水投注网站


张揖《古今字诂》是继《说文解字》之后较早的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是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古今字”研究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原本已亡佚,只有清代学者辑佚的部分材料,目前学界还没有人对其进行专门和系统的研究。张揖的“古今字”观与郑玄的“古今字”观是否具有历史继承性,《古今字诂》究竟是部什么性质的文献,《古今字诂》与“古今字”有怎样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均尚未解决或还没有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本书立足《古今字诂》辑佚材料的全面搜集与整理,认为张揖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古今字”思想,《古今字诂》只是收集了汉魏时期训诂学家们注释过的“古今字”材料,反映的是汉魏时期“古今字”研究的成果,张揖自己或许略有补充而已;《古今字诂》是在汉代“古今字”研究基础上,专门收集汉魏文献训诂中涉及古今不同用字的材料,并以今字为字头进行分部编排的训诂工具书,书名的含义应该是“具有古今对应关系的字的训释”。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 论
一 《古今字诂》的学术价值
二 “古今字”学术史梳理
第一章 张揖与《古今字诂》
第一节 张揖生平及其著述考
第二节 《古今字诂》成书的学术背景
第三节 《古今字诂》佚文辑校
第二章 《古今字诂》辑佚材料训释分析
第一节 训释词义
第二节 沟通字用关系
第三章 《古今字诂》辑佚材料古今异时关系分析
第一节 明确标注“古”“今”的材料
第二节 未标“古”“今”材料的时代性
第四章 《古今字诂》的外部比较
第一节 《古今字诂》与《说文解字》《玉篇》的比较
第二节 《古今字诂》“古今字”与郑众、郑玄“古今字”的比较
总 结
参考文献




王筠“古今字”研究

蒋志远 著

2021年9月出版/128.00元

978-7-5201-8914-9

反水投注网站


“古今字”由汉代学者发明,是用于注释文献中历时同词异字现象的训诂学概念。时至今日,部分学者认为“古今字”专指具有“造字相承关系”的字,把它理解成研究增旁造字活动的文字学术语,并把这种概念变异的源头指向王筠,认为王筠提出的“分别文”“累增字”改变了“古今字”的内涵。本书立足于王筠“古今字”注释条目的大范围整理,认为“古今字”和“分别文”“累增字”分属于不同的理论层面,它们在王筠的著作中并存并用,各司其职。王筠的“古今字”观念与汉儒一脉相承,他无意改变这个概念的训诂学内涵。把“古今字”理解成“造字相承”问题,实际滥觞于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对段玉裁“古今字”以及王筠“分别文”“累增字”的杂糅阐释,与王筠本人的“古今字”研究无关。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上 编

绪 论

一 研究概述

二 “古今字”研究情况简述

三 研究目标和思路

四 相关体例的帮助

第一章 王筠及其所论的“古今字”

第一节 王筠生平、著述简介

第二节 王筠对“古今字”的指论情况

第三节 王筠“古今字”字际关系分析

第四节 小 结

第二章 “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

第一节 “分别文”“累增字”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分别文”“累增字”研究的性质

第三节 “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

第四节 小 结

第三章 王筠“古今字”研究的学术史观察

第一节 王筠对前代“古今字”观念的继承

第二节 王筠“古今字”研究对后人的影响

第三节 小 结

总 结

下 编
王筠古今字注释综合整理汇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即将出版



古代注列“古今字”汇编

李运富 主编

978-7-5228-1378-3

反水投注网站


为了进一步厘清历代“古今字”的实际面貌,也为了给有关“古今字”的各种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本书从古代的各种文献中搜集了标注和列举为“古今字”的字组材料,共计整理出一万余条古今字材料,在此基础上撰成《古代注列“古今字”汇编》。





宋元明“古今字”学术史研究

张燕 著

978-7-5228-1379-0

反水投注网站


在“古今字”学术史考察中,宋元明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所以本论文基于全面收集到的五代、辽、宋、金、元、明时期的近10000条“古今字”训释材料来考察“古今字”研究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本书对于中古时期“古今字”发展演变情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互动时间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我们翻开书页,沉浸在字里行间的世界时,心灵便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阅读心得,截止到2024年4月30日。我们将在评论区随机选出三位幸运读者,送上图书一本!


让我们一起见证您的阅读时间~







策划:佟   譞

审校:启   沐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