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之源久远难考,汉字历史已逾五千年 ,而汉字记录汉语形成可考的字词关系,目前还只能从殷商甲骨文说起。随着时代等因素的变化,汉语字词的对应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往往成为解读文献的障碍。
裘锡圭先生曾指出:“文字的用法,也就是人们用哪个字来代表哪个词的习惯,古今有不少变化。如果某种古代的用字方法已被遗忘,但在某种或某些传世古书里还保存着,就会给阅读古书的人造成麻烦。” 出于解读文献的需要,汉代学者便已发明“古今字”这个训释术语用来沟通词语用字的古今差异,相沿至今,从而产生大量指认和考证古今字词关系变化的材料和论述,形成学术史上关注“字用”现象的一道亮丽风景。
从清代开始,部分学者逐渐误解“古今字”的“用字”内涵,以今律古,强人就己,按照后人的“造字”观念理解古人,遂将古人提出的“古今字”混同于现代人提出的“分化字”。我们认为这种误解不符合学术史研究的“求真”原则 ,不利于现代学术的正常发展,也有碍于历代“古今字”训注材料在当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数据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 ,拟在汇编历代学者注释或列举过的“古今字”字组材料及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尝试还原“古今字”学术史的实际面貌,进而探讨“古今字”的学理和价值。项目名中的“资料”主要指古今学者研究古今字的论著,“相关专题研究”主要指断代的“古今字”研究和专家专书的“古今字”研究。
本丛书是该重大项目“相关专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按时代划分的4种“‘古今字’学术史”专著和按专家专书划分的5种“‘古今字’学术史”专著。
摘选自《“古今字”学术史丛书》总序
作者:李运富(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