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特别策划 | 你有“文字讨好症”吗?(内含福利)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4-22 08:58   浏览量 9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第205次

社群陪跑活动来啦!

文字讨好症,是指人们在线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

常见的就是在一句话的结尾加上“哈、啦、~”等亲切的修饰词或符号。再比如,将“好的”改为“好滴”“好勒”;将“嗯”改为“嗯嗯”......有人认为这是线上社交的礼貌,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交“内卷”......



在第205次社群陪跑活动中,

小思发起了一次调查,

向大家询问:

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经历?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最终收获270份问卷。


经过小思对问卷的整理后发现,

39.6%(107人)直言有过类似的体验。

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对此的态度,

以及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如果你还有想说的话,

欢迎在留言区进行评论分享~

我们将于4月24日

对评论区的小伙伴进行抽奖,

届时将送出近期新书一本哦!








01

情感体验

  • 没办法,人生不易,卖萌赎命。

  • 我觉得这样看起来更加展示亲和力,适合好朋友之间。像严肃的场合对话就无需这样表达。与内卷和礼貌没有什么关系。

  • 不熟的人这样跟我说话我会感觉很别扭。

  • 有点卷,挺麻烦的。

  • 营造良好氛围和形象。

  • 说话的自然方式吧。

  • 是的,我经常会用语气词来润色自己的文章。我觉得这是个人的习惯,在接触一个人以后就知道他在微信上的语言习惯,不会太过在意。但是很多时候,加一些语气词会更不被人误解自己的语气。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争吵(比如情侣相处)

  • 有过这样的情况,我很讨厌别人只发一个“嗯”或“哦”,或者发的消息里面带有“。”,这样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 有时候觉得还挺不错的,但年级大的话还是算了…很不合时宜。

  • 于我而言,这是伴随着讨好型人格而出现的行为,没办法,谁让我担心文字会使信息传播失效呢。

  • 是的!感觉这样语气更温和。

  • 有。这种情况在某些时候确实带来一些心理疲惫,但对于关系维护是有好处的。

  • 有感觉。并且不只是语言,回复的时间,在我看来也是有必要关注的,例如回复对方的时间,超出了微信显示时间提示的留余,发消息出行了时间提示,那么给对方的印象并不会太好,当然要是秒回的话?视聊天对象而定,从中取舍。

  • 是对别人的一种取悦,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觉得更客气。

  • 挺赞同这种变化,有的时候线上交流,比如微信聊天,多加一些语气词或者注意措辞,既能让对方舒服,促进沟通。长期的习惯让自己的素养也不断提高。

  • 是的是的,同感,线上聊天害怕无法体现语气,导致对方误解我的意思,以为我语气强硬、生气等等,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只能加上这种语气词,来明显"缓和"语气,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 有,不加就浑身不自在。

  • 经历过,应该是具体情境下的语气词。一般在关系亲密的互动主体之间用。

  • 真的内卷,情绪劳动,但是又不敢随心所欲。

  • 戒掉语气词是变强的开始。

  • 在不知道对方如何解读文字情绪的情况下,语气词会让句子柔软一些。

  • 是的,有时候都不敢直接发消息,要加上语气词或表情。

  • 跟酒桌文化有啥区别。

  • 有过类似的经历,以前有时候很快回复,但对方说感觉有点生硬,不知道我是什么情绪。可能也和我平时大多数时间比较温和有关,所以只好尽量多加一些语气助词或者用叠词表示友好。

  • 大学的时候会这样,后来工作了反而不会。看自己心情。

  • 我没有。正式场合还是规范用语,口语化的聊天场景就无所谓了。

  • 在跟导师交流的时候会格外注意语言措辞,不知道算不算语言讨好症,但确实害怕因为说错话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 我自己也很厌烦这样的我。

  • 有,觉得正常吧,个人习惯问题。

  • 会造成自己内耗。

  • 工作过程中需要有亲和力,这是必要的。

  • 我也有过!这是因为人们的社交边界越来越明显,不加注意的话很容易在线上“冒犯”到他人,所以我们在线上社交时主动降低姿态,来避免人际矛盾。



02

有关原因与影响的讨论

  • 狠狠共情了!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文字讨好症”确实体现了一种线上社交的礼貌。它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和亲切,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我们也能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绪,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过度修饰的聊天方式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它可能会让我们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变得过于拘谨和刻意,难以展现真实的自我。此外,如果过于依赖这种方式来营造氛围,可能会让我们忽视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导致社交能力的退化。所以,我认为“文字讨好症”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在享受线上社交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要保持对真实人际交往的重视和锻炼。毕竟,真实的人际交往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我并不认为使用“哈”等亲切的修辞语言与符号是一种“讨好”或“内卷”。文字沟通本身是很难还原说话人语气的,如果只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进行交流,有时候会显得过于严肃或冷漠,以造成距离感。相反,适当使用修饰性语言和符号可以营造一种亲切、轻松的氛围,有助于交流。

  • 有类似的经历,感觉是被聊天的对方潜移默化的影响。感觉将其看做的线上社交的礼貌更好些,因为是大多数时候都是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刻意讨好。

  •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如果有某种文字表达方式被创造出来并形成用语习惯,那只是思想上的需求。正如,“你”加“心”,变为“您”。“他”加“心”,变为“怹”,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只是思想有需要,文字来满足的而已。

  • 以前有,现在改变了,现在只对领导这样,家人和朋友都很熟悉了,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但是领导和上级,需要在语言上表达的热情和积极。我不认同这这是一种社交内卷的现象,本质上是属于交流的尊重性,我们日常中见到长辈和同辈,说话的方式和态度都会有所改变。

  • 是内卷(本职工作需不需要语气柔和都要完成, 额外的不属于我的语气再好老板也不会让你逃。

  • 我不认为这是社交内卷,我认为这只是网络聊天无法像面对面的交流那样有全面的感知,以至于不得不给冰冷的文字加上语气,以示情感。

  • 我在上大学之前是没有文字讨好症的,回复他人都是嗯、好的之类的词,在此之后遇到了现在的对象,我的网络语言发生了改变,似乎有了不少文字讨好症的症状。对待这种现象,我认为是现代人交往不可避免的一种形式,不太熟悉的双方在聊天的过程中,由于各自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去交流,因此为了获取对方的好感或者是为了聊天更顺利的进行下去,很多人会选择随大众的这种亲近化交流方式。但这种说法是不绝对的,同样也存在很多人不在乎线上语言方式,我认为这与每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 有,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 个人觉得,不管是否更舒适,其实主要在于是否真诚,一个只会说“好的亲”但是没有提出问题实质性如何解决的淘宝客服实际上没有任何效用,就如星巴克整天只会机械地对顾客用一种话术实际上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一个样。

  • 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低成本的关系维系方式,通过线上的加修饰词的简单方式,建立了一种双方短期信任的关系,本质上却是浅层的社交,也不是一种利于长期交往的方式。

  • 有同样的经历。就我而言,我不认为这属于文字讨好症。首先,若有讨好的意思在,说明二者并非熟人,更倾向于是陌生人。其次,对于陌生人而言,线下聊天可以直接判断其是否友好,但是线上聊天中只能依据文字的冷淡程度来判断该人是否友好。若想使第一次见面更加友好,可以适当地通过语气词譬如“哈、~、啦”等来让自己更亲切近人。因此,我认为这更偏向于社交礼貌而非文字讨好症。

  • 增加无效沟通时间,但是在人情社会大背景却又不得不这样做。

  • 有这样的经历。我觉得这些“文字讨好”可能是一种面对特殊群体自我的一种不自信表现,会随着经历成熟而改善,对于大多人来讲。在上位就较少如此。

  • 内卷的本质就是穷。如果哪天财务自由了,一切怎么舒服怎么来!

  • 我觉得这样其实很敷衍,是一种对语言的不尊重。人们被迫将语言变得“亲切”,但实则让语言的表意更加的奇怪,让人们的表达方式也更加奇怪。

  • 线上失去了表情神态与动作作为表达的共同完成部分,自我表达的完整性有时候会受到质疑,特别是不希望让对方认为自己“不够热情”,于是有时候大家会喜欢用更轻快的语气来表达,但个人理解来说,线上需求更多的是信息的交互,而不是情感的沟通,线上沟通是以线下的表达为基础的,如果平时并不会这样说话,其实线上这样的表达是没有必要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过度内卷了,并不会增加信息的交互的高效性与正确性。

  • 一种无攻击性的话语体系,是现代社会的润滑剂。


拓展阅读

特别策划 | 短剧兴起,你怎么看?(内含福利)

特别策划 | 小组合作经验(内含福利)

特别策划 | 访谈经验分享(内含福利)


如果你还有想要分享的内容,

记得到文末进行留言评论哦~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