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期刊目录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4-19 09:12   浏览量 44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1994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国内唯一的中国当代史专业学术期刊,旨在为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学者提供发表文章、交流观点的园地,为构建中国当代史学科体系做出了贡献,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好评。本刊由中国当代史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实行三审制与专家匿名审稿制相结合的编审制度,专业特色突出。2012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刊物。


官方投稿网址:ddzgs.ajcass.org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目录


摘要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


[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 3000 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四篇学术史文章主题分别为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国企发展史研究、“公私合营”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章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特点及不足,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 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关于新中国经济史三个问题的思考

武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当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赵学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国企发展史研究三题

龙登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


“公私合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张忠民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与实践经验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紧随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医药卫生现代化明确了走自己的路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以维护人民健康、推动现代化建设为前进动力,立足国情、坚持卫生工作方针、发挥中医药智慧、锐意改革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最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选择,也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医药卫生 健康中国

[作者简介]姚力,法学博士,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100009



新中国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949—1965年)

陈礼军


[摘 要]1949 年后,特别是 1953 年“一五”计划实施前后,全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蔬菜供应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必须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党和政府先是做出了城市郊区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的决策,采取了重视蔬菜储藏和建立有计划的蔬菜购销体制的措施, 接着对城市蔬菜的统购包销制进行了调整;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郊区的蔬菜生产和储藏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过实践、比较后,在集体经济基础上对城市蔬菜产销体制进行了改革。至此,新中国的城市蔬菜供应体系基本形成。不断调整的蔬菜产销体制在实践层面促进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认识,为此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城市 蔬菜供应 工业化 计划 市场

[作者简介]陈礼军,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30004



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与现实启示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万隆会议

谢迪斌  孙潇潇


[摘 要]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次重大外交活动: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生成了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基础:价值指向——和平与合作;重点场域——发展中国家;运用策略——求同存异。之所以能生成新中国外交话语,原因在于坚守和遵循了新中国外交话语建构的深层逻辑: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理念、新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的话语建构为新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确立了框架与方向,对塑造新中国外交格局、寻找新的话语场域和平台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具有深刻现实启示:坚持中国核心利益与世界普遍利益相结合的外交话语原则、坚持旧平台与新空间相结合的外交话语场域逻辑、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话语表达策略。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新中国 外交话语

[作者简介]谢迪斌,法学博士,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10041;孙潇潇, 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10031



中缅边界谈判与美国的干预及失败(1950—1961 年)

——基于中、缅、美、英四方档案的历史考察

李聪慧


[摘 要]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美国针对中国对中缅边界采取“暂维现状”的方针,主动给予缅甸军事援助并暗中支持缅北国民党军,旨在加强美缅关系的同时遏制中国。然而, 随着 1953 年缅北国民党军问题的发酵和 1954 年中缅关系的快速发展,美国决定暂停援助缅北国民党军和干预中缅边界问题。1956 年《民族报》事件发生后,美国再次利用中缅边界未定状况大肆渲染“中国扩张论”。为驳斥美国的诋毁与宣传,中缅双方迅速开展边界谈判并达成系列共识。此后,中缅双方共同进行勘界工作,并成功击垮了缅北国民党军残部。事实上,美国对中缅边界问题干预的失败,既源于缅北国民党军问题减少了美方干预的筹码,也是中国主动推进边界谈判进程和缅甸践行中立主义外交的重要结果。而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不仅推动了中缅关系的发展,还相应地削弱了美国在缅甸的影响力。

[关键词]美国 中国 缅甸 边界谈判 缅北国民党军

[作者简介]李聪慧,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241



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叙事的研究及其启示

李庆云  陈峻杰


[摘 要]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学界对中国叙事的关注度和研究热情明显提高。概括而言,海外学界认为,新时代中国叙事是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新叙事,在叙事主体、方法、受众和基调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新时代特色。新时代的中国叙事为建设美好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自信和责任担当,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但中国的崛起重塑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中国叙事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风险挑战。理性分析这些研究观点,对中国在新时代提升叙事能力和效能、加快构建叙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叙事

作者简介]李庆云,哲学博士,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200020;陈峻杰,法学硕士,中共成都东部新区工作委员会党群工作部,64141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国防教育探微

——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广东为中心

 孟鑫珂


[摘 要]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全民国防教育有了一定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防形势,国防教育旋即展开。广东的国防教育,总体上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展开,同时也体现出一些地方特点。广东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领导下开展国防教育,内容由警惕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反扑,到逐渐突出“防袭防钻”。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开展加速了国防教育的进程。广东将“防袭防钻”教育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国防教育的地方样态。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主题下,广东通过《南方日报》等渠道开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等内容的国防教育,同时建立了趋于完善的国防教育机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奠定了新中国国防教育的基础,产生了长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国防教育 抗美援朝 广东

[作者简介]周云,历史学博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10641;孟鑫珂,法学硕士,科研助理,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10641



1949—1952 年北京郊区公粮征收问题研究

史会景


[摘 要]公粮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491952 年,针对严峻的粮食问题,北京通过制定征收标准、建立征收队伍以及加强宣传动员,确保了公粮征收计划的顺利完成。然而,征粮政策从酝酿到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公粮征收过程中出现了农户负担不均、畸轻畸重等现象。对此,北京积极实施查田评产,执行依法减免,贯彻依率计征,从而有效化解了矛盾与冲突,既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此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北京 农村 公粮征收 粮食问题

[作者简介]史会景,博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100091



小三线建设中厂办集体企业研究

——以安徽为考察对象


[摘 要]小三线建设中涌现出大量厂办集体企业。安徽是华东地区小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其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缘于安置职工家属和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前夕是安徽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的早期探索阶段,得益于两个发展契机 , 一是 70 年代初“五小”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厂办集体企业的大量设立。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抓住政策机遇,在“母厂”帮助下着力由“小集体” 向“大集体”升级发展。厂办集体企业既解决了家属就业问题,又保证了小三线企业后勤供应,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厂办集体企业 小三线 职工家属 安徽

[作者简介]张胜,历史学博士,讲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20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