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基于建筑业的田野调查》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4-19 09:10   浏览量 15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桂子山社会学论丛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基于建筑业的田野调查


魏海涛 著

2024年3月

ISBN:978-7-5228-2711-7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经济社会学市场形成的理论传统,在借鉴泽利泽关系运作视角和社会交换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用于分析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关系类型—交易方式—市场结构。通过田野调查,本书发现了构成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三种交易类型——嵌入-互惠型交易、嵌入-协商型交易和臂距-协商型交易,并分别概括了每一种劳动力市场交易类型形成的市场条件、关系基础、交易互动特征和维系该交易运转的核心机制。与此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交易的不同类型是如何塑造劳动过程中包工头和建筑农民工的不同互动方式以及建筑农民工在不同交易类型下的主体性差异。



作者简介

魏海涛,江西南昌人,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劳动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开放时代》和The China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其中有些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问题

二 理论脉络:市场社会学的三种路径

三 关系运作视角:市场建构的微观基础

四 市场形成的理论模型

五 转型期中国的建筑业劳动力市场

六 田野进入与资料收集

七 本书篇章结构


第二章 中国建筑工人与建筑行业

一 经济转型与新工人群体的形成

二 中国建筑业

小结


第三章 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的互惠型交易

一 市场条件与雇主招募

二 差序格局的市场再生

三 交易特征:默契式互助

四 人情与嵌入-互惠型交易的运作

五 嵌入-互惠型交易的经济政治结果

小结


第四章 环形关系网络结构中的协商型交易

一 建筑行业的技能约束

二 环形关系网络的形成

三 交易特征:嵌入中的“准”协商

四 关系网络中的声誉效应与交易维系

五 交易双方关系的置换

六 嵌入-协商型交易下的经济政治结果

小结


第五章 臂距纽带联结中的协商型交易

一 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条件

二 中介关系与团队关系网络的形成

三 交易特征:见习劳动力市场中的谈判

四 臂距-协商型交易中的即时对称义务

五 臂距-协商型交易下的劳动过程组织

六 臂距-协商型交易下的工人抗争

小结


第六章 市场形成的关系性基础

一 劳动力市场形成中关系类型与交易匹配的多重过程

二 市场转型期的“关系”

三 劳动力市场组织与劳动过程的动力特征

四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自新经济社会学肇兴以来,市场就成为该学科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市场的社会建构性一直是该学科的核心命题,而市场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也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Swedberg,1994)。因此,市场建构的基本问题是市场结构和秩序的形成与演化(Swedberg,2005;符平,2013)。换句话说,市场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市场的形成与运作是有其社会根源的(沈原,2020)。在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议程中,市场的社会结构观点意味着将市场当作一种协调经济交易行动的复杂制度安排(Beckert,2009),探究包括制度、网络、权力和认知等社会性机制如何塑造其形成与运行的一般过程(Dobbin,2004)。

尽管市场社会学有着众多的理论分析视角,但它们都共享对新古典经济学“市场观”和经济行为(市场社会学学科合法性来源之一)的批判。市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对其来源和具体运作做系统探讨。正如怀特所评论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并没有一个关于市场的理论,而只存在有关交易的纯粹理论。”(White,1990)简单地说,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市场只是一种建立在理性个人决策(具备完全信息、外生决定和稳定偏好)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关注市场价格确定与市场一般均衡的实现,没有对市场本身展开深入而具体的分析(陈林生,2015)。

因此,在经济学家那里,“市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经济学家假设市场是天然存在的,市场是一种脱离经验世界的抽象实体,经济行动者(个体和厂商)在其中做出理性决策,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经济学(波兰尼,2014)。相反,社会学家眼中的市场更接近于波兰尼阐述中的实质经济学,即:“实质概念的源泉是经验的经济。它可以被简略地定义为:‘人类与其环境互动的有制度的过程,这种过程导致不断满足符合物质财富的需要。’”(波兰尼,2014)因此,在社会学家那里,市场是一个个具体存在的实体,从格尔茨的摩洛哥传统集市(Geertz,1978)到现代社会厂商的生产市场和消费者的消费市场,都是如此。在具体市场中,行动者彼此依赖、相互协调和讨价还价,行动者的身份、认知框架、文化观念、社会网络和制度环境等元素都嵌入市场,塑造着市场运作的轨迹和市场结构的形成。因此,市场社会学的研究往往聚焦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实在的市场,分析经济行动者在从事市场交易活动中面临的结构限制与竞争优势和劣势实现的条件与机制,并探究市场秩序何以可能(稳定与变迁)的基本问题。本书基于这样一种市场社会学的立场来探究中国转型期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问题。

一 研究问题

中国的市场转型实践为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议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从宏观层面来看,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逐渐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市场在与历史、制度和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交织中塑造着中国经济与市场的发展模式,市场形成与转型本身成为有待探究的问题。从中观层面来看,不同类型的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并参与创造各种类型的专业与细分市场,企业是如何创立的,又是如何尝试参与市场竞争以维持企业生存的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等成为有待解释的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市场转型背景下,社会大众越来越多地通过参与市场交易的方式来满足需求,个人与谁发生交易及交易媒介是什么、如何区分双方交易以及涉及第三方的交易行为等是有待探究的问题。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下,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们分别从不同层面来理解中国不同种类的经济与市场现象。例如,符平、杨典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社会学四十年:1979—2019》一书中,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学40年间在理论与方法研究、企业研究、市场研究、产业研究、金融研究和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符平、杨典,2020)。

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学四十年:1979—2019》一书中呈现的研究并非所有都关注市场从哪里来或者市场的形成问题,但它们都集中探讨了多种社会学因素对经济行动者、经济行动和制度的影响。因此,对市场运作的理解潜藏在几乎所有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之中。

在具体经验研究中,学者们将经济转型期多种多样市场类型的兴起和发展纳入其研究议程,并分析其背后发挥作用的深层次社会机制,既包括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艾云、周雪光,2013)和原材料市场(符平,2011),也包括城市中的房地产市场(李林艳,2008)、人寿保险市场(陈纯菁,2020)、地方农产品加工市场的发展(符平,2018)和电子市场(张军,2010)等。这些以具体市场的兴起、发展和运作过程为内容的研究,呈现了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文化观念和人际关系情境对特定市场形成与运作的关键作用,呈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机制对市场形成和运作的影响,凸显了对经济转型期中国市场秩序的本土化探索。从既有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学者们关注的市场类型多属于终端的产品市场,而对以雇主和雇员相匹配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与运作的问题却鲜有关注。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之一,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同样离不开一个逐步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有序运转。然而,虽然劳动力市场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但经济社会学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运转过程这一问题仍语焉不详。基于此,本书将以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为例,探究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市场秩序的运转机制和它们给雇佣双方带来的经济、政治结果等问题。

稍微熟悉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构成特征的学者都会清楚,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是建筑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通道(亓昕,2011;Swider,2015),正式招聘程序在建筑行业并不完善。因此,回答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形成及其运转机制的问题离不开对雇佣双方非正式人际关系特征与联结模式的关注。在中国市场转型时期,人际关系在经济交易达成和市场秩序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多个研究记录了中国式关系深刻地塑造着各种经济交易、市场结构和秩序的形成,市场行动者的行动逻辑也深刻嵌入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背后的关系特质与文化内容中,李林艳(2008)提出的“关系密集型市场”、汪和建(2009)提出的“自我行动逻辑的市场实践理论”和符平(2011)提出的“次生庇护的交易模式”皆属于范例,揭示出中国人际关系与市场秩序运转之间的特殊关联。以非正式人际关系为自变量探究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运转的核心在于揭示雇佣双方(本研究对应的是包工头与建筑农民工“建筑农民工”和“建筑工人”,本书未做严格区分,在写作过程中两个概念均有使用。)的交易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由此从理论上说,本研究将双方交易关系的达成与维持作为市场形成的基础,因此也致力于揭示作为市场形成基础的双方交易关系是如何建立和维持的,塑造双方经济交易达成和运转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围绕本研究关注的经验与理论研究问题,下文将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分析单位两方面做进一步阐述。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劳动力市场

历史地看,工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崛起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劳动的商品化与一个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即劳动能够自由买卖和劳动力能够自由地流动(波兰尼,2020)。与其他的市场类型相比,劳动力市场关注作为商品的劳动的交易状况,强调劳动者与职位或者雇主之间的匹配及其影响因素与潜在结果。总结社会学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可简略地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和社会嵌入性特征,分析规制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演变的社会机制与制度逻辑,尤其是关注国家、法律、政策和社会力量(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劳动商品化和保护程度的影响(Piore,1975;Streeck,2005;刘子曦、朱江华峰,2019)。该研究方向关注不同类型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以及劳动力市场组织方式如何受到国家、制度与社会力量的影响。如多林阁和皮奥尔提出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概念,将员工和工作的匹配与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和相应的职业发展与福利保障的序列相互联系,并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能够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司所需要的员工(Doeringer & Piore,1985;孙中伟、刘明巍、贾海龙,2018)。如布洛维在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生产政体的比较研究中,突出了国家干预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影响,塑造了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相对于管理阶层的谈判能力。他在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政体时,认为国家在劳动者权利保护和对管理阶层专断能力限制方面的立法提高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从而有利于霸权政体的产生(Burawoy,1985)。布洛维的学生李静君在香港和深圳的工厂政体的比较研究中强调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同组织方式(分别嵌入地方关系网络与家庭责任伦理)对不同性质的劳资关系塑造,间接揭示了不同类型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社会性根源(Lee,1995)。

第二,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不平等结果,探究不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者的工作获得、职位晋升和工资收入分配差异等经济结果的影响(Blau & Duncan,1967;Logan,1996;Michelle,2007;王美艳,2005;刘精明,2006;吴晓刚,2006)。该分支主要发端于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探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地位、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子女的初职地位和子女的当前职业地位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彰显了劳动力市场中的代际流动状态,属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传统中,社会地位获得(个人如何被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地位等级序列)及其影响因素成为主要研究方向,而对职业地位等级序列或职业声望的研究是其基础(李春玲,2019)。例如,以倪志伟为开端的市场转型论及系列文献中(Nee,1989;边燕杰,2002),主要探讨的议题就是市场转型给社会不平等带来的结果,学者们分析了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回报及其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影响。

第三,关注社会关系网络对劳动力市场求职效应的影响。该传统发端于格兰诺维特的《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探究不同类型的关系纽带对进入劳动力市场机会、职业回报和流动的差异性影响(Granovetter,1995;吴愈晓,2011;边燕杰、张顺,2017;边燕杰、张文宏、程诚,2012)。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格兰诺维特发现那些促进工作流动的信息往往是通过与求职者的弱联结纽带(联系不频繁、情感不紧密、亲密程度不够、互惠性不强的关系)而获得和传播的,因为“强关系”往往提供的是同质性信息而“弱关系”能够提供有益的异质性信息(Granovetter,1973)。作为回应,边燕杰发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强关系”纽带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因为它能够提供“弱关系”纽带所不能施加的对工作获得的影响(Bian,1997)。在后续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求职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关系网络及其附带特征(人情、信任、面子、社会资本、信息传递)对求职者与职位匹配的影响。

通过对社会学文献中劳动力市场研究的一个简略回顾,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将劳动力市场作为各种效应发挥影响的背景和场所,重点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各种经济性结果,而没有过多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构成本身。具体来说,作为构成劳动力市场基础的供需双方关系的具体匹配过程与机制,既有文献关注不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赖于求职者与雇主通过特定渠道的有效匹配。此外,既有研究多从历史的角度或定量分析的方法入手,采用民族志方法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弥补劳动力市场研究在实质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聚焦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下游部分,也就是建筑业中规模巨大的农民工用工群体是如何与作为雇主的包工头相互匹配联结而构成相应劳动力市场的过程,并阐述不同的匹配过程对交易双方带来的经济与政治结果。

(二)作为分析单位的交易

康芒斯在描述经济组织面临的基本问题时,写道:“基本的行为单位……本身必定包含三个原则,即冲突、相关性和秩序,这一基本单位就是交易。”(Commons, 1932)康芒斯这一观念后来被威廉姆森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做了系统化表达。威廉姆森将经济学的分析单位确定为交易,并将交易的不同属性与不同治理结构(模式)有效匹配作为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威廉姆森,2020)。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能够将研究的视线从关注个体选择延伸到交易合约的形成,从关注个体主义到关注交易双方的相互依赖性。以交易作为分析市场形成的基本单位,意味着市场中的交易双方需要跨越各种障碍以达成交易匹配的关系;市场社会学与交易行为分析的结合把焦点聚集于交易双方关系达成的社会性基础,而这些社会性基础有助于交易双方在交易公平性上符合彼此的期待,从而再生产双方的交易行为和促进相应市场秩序的稳定再生。

因此,如果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来看待市场形成过程,那么何为市场?市场可以被界定为“在社会范围内借由交易形式的互动而存在的一种人类活动协调”(Lindblom, 2001)。也就是说,市场是由众多交易行为匹配构成的,是供需双方达成交易合约的过程。因此,对市场形成的分析理应包括以下几个相互关联方面:(1)识别参与交易的主体,包括交易双方当事人(个体或者组织)、第三方行动者等;(2)交易双方匹配的渠道或方式,如麦克尼尔对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的区分代表了交易达成的不同方式(Macneil, 1978),也就是交易双方通过何种方式达成最终的交易关系;(3)不同交易方式的关键特征(交易双方的互动过程与关系模式)、塑造与维系不同交易方式的核心机制和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结构与秩序。

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本研究对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分析着眼于包工头和建筑农民工的交易匹配过程,比较不同的交易方式与媒介并探究维系不同交易方式的关键特征及其运转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交易方式对交易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互动的差异化影响。在交易匹配——包括包工头的招募行为和建筑农民工的求职行为——的达成过程中双方通过不同的关系纽带达成双向交易匹配。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特质的包工头和建筑农民工依据自身所处的情境采取恰当的策略以达成某种相互依赖的交易关系,并依赖不同交易关系中的不同关系性内容与机制来维系相应交易方式的运转。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劳动力市场中交易双方的具体匹配过程及其运作机制,本研究将在批判与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建立一个用于分析市场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使其能够有效地呈现不同交易方式和市场结构形成的具体而微的过程。以交易作为市场形成的基本分析单位,也就意味着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制度环境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塑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制度环境在本书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分析中不重要。正如主体部分将要展现的,包工头和建筑农民工的交易匹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双方嵌入的制度环境的影响。,而是致力于为宏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奠定微观关系基础,从而为微观交易到宏观市场建构的联结提供一个研究例证。



拓展阅读

盘点 | 桂子山社会学论丛

新书 | 《身体、社会与运动:体育社会学理论十讲》

新书 | 《乡村职业经理人与共富乡村实践》

新书 | 《魁阁及云大社会学系档案:1938~1954》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Josue Isai Ramos Figueroa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