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作为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广东改革开放的急先锋。
今日万象君为您推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出版成果,供广大学者和对广东发展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郭跃文 向晓梅 等著
2020年8月出版/198.00元
ISBN 978-7-5201-6917-2
反水投注网站
中国经济特区40年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实质就是从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向基于价值创造的竞争优势演化的过程。本书结合开放型经济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工业化实践,提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工业化深化理论,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以及特区创新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同时以此为主线,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城市群建设、海洋空间拓展等角度,对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阶段特征、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并重点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展开多层面的实证分析。本书的研究既提炼升华了经济特区建设的一般规律,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为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发展特别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学理支持,更有助于为全球后发地区实现赶超提供“中国经验”。
绪论 经济特区工业化的“中国方案”与世界意义
第一章 解读经济特区工业化: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第一节 世界与中国工业化的新挑战
第二节 优势演化的理论假说
第三节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演化
第四节 对中国经济特区未来竞争优势的展望
第二章 竞争优势支撑的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
第一节 工业化深化理论
第二节 竞争优势支撑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的内在机理
第三节 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深化实践
第三章 禀赋结构与贸易转型
第一节 中国经济特区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外贸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实证分析:深圳经济特区贸易结构转变的驱动要素
第四节 中国经济特区外贸发展经验总结与面临挑战
第五节 中国经济特区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四章 走向世界前沿的产业升级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转化与持续性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分化
第三节 深圳经济特区持续性产业升级的历程与动力演变
第四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优势演化与产业发展模式转换
第五节 工业化未来路向:走向全球产业前沿
第五章 全球化中的经济特区创新
第一节 从模仿创新走向原始创新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新演进
第三节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探索
第四节 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经验
第五节 经济特区创新的未来
第六章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竞争优势演化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金融业的发展之路
第三节 深圳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深圳经济特区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经验总结
第五节 培育与提升深圳金融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考
第七章 从出口加工区到大都市圈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演化与城市升级
第二节 走向世界级大都市圈的深圳实践
第三节 深圳推进城市化与大都市圈建设的经验
第四节 先行示范区使命下的深圳大都市圈建设展望
第八章 拓展特区工业化新空间: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第一节 中国经济特区的海洋使命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从港口强市到区域极核
第三节 全球资源整合下深圳海洋经济高端发展重点领域
第四节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第九章 走向竞争优势的经济特区:历史跨越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中国经济特区40年发展的五大历史性跨越
第二节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后记
使命型政党塑造的有效国家:
现代化建设奇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
郭跃文 丁晋清 等著
2021年9月出版/158.00元
ISBN 978-7-5201-8354-3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提出“有效国家”概念,并凸显了政党在国家建构和社会整合方面的重要性。既超越了自由主义的基本逻辑,注意到发展型国家理论,又超越了经典的发展型国家理论,将国家干预的有效性分解为信息决策、政府激励和国家实施能力;讨论了中国正确决策、有效激励的具体机制和成功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国家能力,并追溯、解析了其背后的政党逻辑。本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从学理上对中国之治进行深入研究,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第一章 后发现代化、有效国家与中国经验
第一节 后发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奇迹
第二节 后发现代化的国际审视
第三节 国家干预有效性的中国经验
第二章 做出正确决策的中国智慧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如何“做对的事”
第二节 中央层面的共识决策
第三节 正确决策背后的政党逻辑
第三章 塑造“帮助之手”的动力引擎
第一节 层级治理的分权激励逻辑
第二节 分权激励的中国实践
第三节 形成有效激励的政党逻辑
第四章 成功推进工业化的强大国家能力
第一节 面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国家能力特征
第二节 推动工业化的中国国家能力运用
第三节 构建强大国家能力的政党逻辑
第五章 国家治理视野下使命型政党的再认识
第一节 政党类型的再认识
第二节 政党组织方式的再认识
第三节 政党功能的再认识
第四节 政党塑造的国家治理能力再认识
第六章 中国之治对人类政治文明观的贡献
第一节 站在“十字路口”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二节 自由观念:以全面发展扩展自由
第三节 责任观念:以使命担当取信于民
第四节 群己观念:以集体主义凝心聚力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武装研究
丁晋清 张造群 郭跃文 等著
2021年9月出版/189.00元
ISBN 978-7-5201-8475-5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理论武装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理论武装建设的理论资源、成功做法与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理论武装对新时代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深化对理论武装规律的认识,增强理论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性、坚定性。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理论武装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探寻内在规律,推进守正创新,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针对性、时代性、有效性,对于在新时代“两个大局”中迎接新挑战、践行新使命,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党的理论武装科学内涵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内涵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党的理论武装本质界定与基本内涵
第三节 理论武装与相近概念异同辨析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学理依据
第一节 理论武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第三章 党的领导人对理论武装工作的卓越贡献
第一节 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第二节 提出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三节 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第四节 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三贴近”
第五节 提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武装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理论武装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武装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武装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衔接
第二节 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融合
第三节 深入人心与落地生根相贯通
第四节 强调宣传教育与注重受众主体性相结合
第五节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 理论宣传: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教育培训:推进党的理论武装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网络传播:拓展党的理论武装的新手段
第七章 建立健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
第一节 建立健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构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的形势挑战与原则要求
第三节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工作体系的路径
第八章 理论武装与国家治理能力研究
第一节 理论武装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培根铸魂
第二节 党的理论武装与国家治理的探索历程
第三节 加强理论武装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九章 科学构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评价体系
第一节 对党的理论武装工作评价体系的认识与思考
第二节 党的理论武装工作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党的理论武装工作评价体系的实施与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郭跃文 向晓梅 万陆 等著
2023年5月出版/258.00元
ISBN 978-7-5228-1058-4
反水投注网站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现代经济版图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区域之一,正加速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世界级城市群是全球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版图中最具领导力、支配力和创新力的区域经济形态。高水平开放、高效率协同是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效率机制。本书以开放协同为理论视角,从空间、产业、创新、文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多个方面,系统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历程、重点领域和建设成就,充分展示习近平经济思想在中国南粤大地的实践伟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群建设的规律探索和理论建构。
绪论
第一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实践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二节 城市群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理论逻辑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比较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基础
第四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开放优势
第五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
第一节 研究进展与解释框架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特征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
第四节 基于海量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广深创新分工与联系网络测度
第五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优化路径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与都市圈发展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机制与路径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辐射效应评价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都市圈发展模式
第四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从空间邻近性走向多维邻近性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协同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的机制与模式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协同现状特征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协同实证研究
第四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协同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特征及演化路径
第一节 开放式创新下城市群创新演化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的现状特征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第七章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与策略
第一节 海洋经济与湾区城市群发展的理论机制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重点
第四节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人文湾区和世界级文化中心建设
第一节 人文湾区内涵与湾区软实力
第二节 湾区型城市群的文化属性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人文基础
第四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文化中心
第九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协同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协同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协同的实施路径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协同的保障机制
第十章 粤港澳深度合作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特性与世界属性
第二节 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第三节 全面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
第四节 着力推进粤港澳合作重大战略平台建设
第十一章 粤港澳大湾区:从国际化大都市到世界级城市群
第一节 从国际化大都市到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历史性跨越
第二节 从国际化大都市到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开放与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研究
刘佳宁 等著
2022年11月出版/258.00元
ISBN 978-7-5228-1038-6
反水投注网站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世界级湾区必然是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的高地,也必须有国际化的金融体系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所需,也是以金融开放创设跨区域合作典范、以制度协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本书以开放与创新为主线,从理论逻辑、国际经验、现实基础、实践路径、重点领域等系统性、多维度视角出发,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际和现实基础,提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战略思路和路径选择,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绪论
第一章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集聚、极化与枢纽
第二节 国际金融枢纽功能和内涵辨析
第三节 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发展趋势展望
第二章 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金融枢纽对标分析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三种模式
第三节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律与经验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核心功能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外部环境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战略构想与突破路径
第一节 新发展格局对金融发展提出新要求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战略构想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突破路径
第五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枢纽
第一节 金融开放的理论概述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发展实践
第三节 建设思路与重点领域
第六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本枢纽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资本市场推动创新发展实践
第三节 发展思路与重点领域
第七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枢纽
第一节 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理论概述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实践
第三节 建设思路与重点领域
第八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枢纽
第一节 建设绿色金融枢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
第三节 发展思路与重点领域
第九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枢纽
第一节 跨境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实践和现实挑战
第三节 欧盟金融监管经验
第四节 建设思路与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后记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郭跃文 游霭琼 周仲高 等著
2023年12月出版/148.00元
ISBN 978-7-5228-2474-1
反水投注网站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支撑。本书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系统梳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世界五大人才中心形成规律、转移轨迹的基础上,提炼世界人才中心共性核心元素,借此科学认识高水平人才高地内涵和关键因素,构建高水平人才高地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条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空间结构视角,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相关性的演化趋势,提出优化人才空间分布、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思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关键环节,从推进产才融合、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推进人才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 世界人才中心:转移轨迹、形成规律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世界人才中心转移轨迹
第二节 世界人才中心形成规律
第三节 中国或将成为下一个世界人才中心
第二章 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基本内涵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高水平人才高地指数测算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指数分析
第三章 面向科技前沿,推动创新人才发展
第一节 推动创新人才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发展现状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发展的短板与不足
第四节 创新人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五节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 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产才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节 产才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人才集聚
第三节 湾区产才融合的国际经验
第四节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才深度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第五章 优化人才空间布局,打造高水平人才雁阵格局
第一节 人才空间布局与人才高地建设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空间布局特征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人才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第二节 聚焦人才供给自主可控,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支持制度机制
第三节 聚焦高水平聚天下英才,创新完善人才开放制度机制
第四节 突出实效激发活力,创新完善人才使用制度机制
第五节 “雁阵”引领功能区支撑,构建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
第六节 聚焦人才生态优化,创新完善人才综合服务制度机制
第七节 聚焦人才治理效能,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治理法治化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道路:
新型举国体制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李源 郭跃文 等著
2023年10月出版/258.00元
ISBN 978-7-5228-2243-3
反水投注网站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和战略任务。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本书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维度,探讨了新型举国体制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逻辑,系统分析了从传统举国体制到新型举国体制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程及其不同特征,重点梳理了北京、上海、安徽、广东等战略科技力量集聚高地的地方实践,比较借鉴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科技领先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模式,初步揭示了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经验,提出了在新征程中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应构筑的“四梁八柱”,对如何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以新型举国体制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抓手,走出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道路做了前瞻性展望。
绪论 科技强国的中国道路
第一章 理论逻辑:举国体制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第一节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概念的系统认识
第二节 传统与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分野”
第三节 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内在机理
第二章 历史经验:传统举国体制与国家重大需求
第一节 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阶段划分
第二节 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第三节 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第四节 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三章 时代诉求:新型举国体制与国之大者
第一节 新时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第二节 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新型举国体制探索
第三节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四章 地方实践:制度创新与力量培育
第一节 北京:央地协同联动
第二节 上海:聚焦策源驱动
第三节 安徽:省院校合作共建
第五章 广东路径:市场化探索与地方军团打造
第一节 广东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现状
第二节 广东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
第三节 广东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市场化探索
第六章 他山之石:国际模式比较
第一节 共性与架构
第二节 美国:集中统筹与平衡发展
第三节 英国:高校引领与长远规划
第四节 日本:政府主导与公私合作
第五节 德国:平衡创新与大科学导向
第六节 俄罗斯:政府为主与优化布局
第七节 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七章 四梁八柱:系统思维与制度设计
第一节 应势升维:打造核心标杆主体
第二节 合维聚力:释放创新资源的潜能
第三节 分维突破:锻造科技创新刚柔性
第四节 降维制胜:营造“四个面向”创新生态
结语 价值贡献与未来展望
后记
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向晓梅 等著
2021年11月出版/168.00元
ISBN 978-7-5201-9133-3
反水投注网站
针对目前中国海洋产业存在规模和技术约束、空间布局同质化、海洋经济尚未达到潜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等问题,以及中国必须利用海洋资源打破土地与环境发展瓶颈以形成新的供给空间的紧迫性与现实可能性,本研究构建了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模型,提出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海洋要素资源的集聚,改善海洋空间结构和布局。同时,政府通过海洋制度供给引导投资和资源流向,可以促进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是海洋经济突破规模和技术约束,实现海洋技术、海洋产业和海洋空间“三大突破”的重要基础。本研究提出政府在干预市场失灵、引导海洋资源集聚、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思路,并就提高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海洋资源利用率、政府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
绪论
第一章 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 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维度
第二节 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突破路径
第三章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SWOT分析
第三节 中国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
第四章 海洋经济要素供给及要素效率分析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要素供给现状分析
第二节 海洋要素资源分布与海洋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三节 中国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
第五章 中国海洋经济区域演化特征与增长动力机制
第一节 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第三节 海洋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特征及演化趋势
第四节 海洋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海洋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三大海洋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重点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第七章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及效率评价
第三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与领域
第四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第八章 制度创新、有为政府与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海洋经济制度创新与有为政府
第二节 海洋经济制度创新逻辑
第三节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制度创新评估
第四节 国外海洋经济制度创新经验借鉴
第五节 海洋经济制度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广东实践研究
刘佳宁 郭跃文 等著
2023年12月出版/168.00元
ISBN 978-7-5228-2808-4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基于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双视域”,系统梳理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理论逻辑、国际借鉴,深入总结了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实践经验。面对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形势新需求,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着新的战略意涵和路径突破,需要开辟一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路,力求为中国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稳定社会大局提供“广东经验”。
第一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基于西方经济学视域下的金融风险理论回顾
第二节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金融风险内在逻辑
第三节 中国特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理论体系架构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风险的防控实践
第二章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日本泡沫危机的防范和化解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防范和化解
第三节 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实践
第一节 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实践与成效
第三节 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形势与战略蕴含
第一节 正确把握新时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形势
第二节 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战略蕴含
第三节 广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与突破路径
第五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与应对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风险关联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回顾
第三节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践路径
第四节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六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识别与预警监控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构建
第四节 防范化解跨境资本异动风险的思路与相关建议
第七章 防范化解互联网平台金融风险
第一节 防范化解互联网平台金融风险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市场维度:兴起成因、业务模式与特征概述
第三节 监管维度:制度变迁、监管模式与监管难点
第四节 防范化解互联网平台金融风险的思路与重点领域
第八章 跨境金融监管制度构建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跨境金融监管合作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实践经验与启示
第四节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的思路与路径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研究
左晓斯 赵道静 等著
2023年10月出版/168.00元
ISBN 978-7-5228-2142-9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从历史发展脉络和全球视野出发,基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之思维逻辑,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作者提出,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由政治(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五大子系统构成。本书也系统讨论和分析政府在其中担当的角色、人才队伍保障等问题,并以社区为例,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评价框架。著作冠以“研究”之名,皆因这是一次全新探索,期待学术界和政策界同仁共同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总论 国之需 民所盼
一、新时代呼唤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二、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内涵与框架
三、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愿景展望
第一章 根本保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有必然性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历史嬗变
三、多举措助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第二章 责任担当: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政府
一、政府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二、推动基层政府的资源力量整合运作
三、构建基层治理多方协作平台
四、以网格化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章 协商共治:基层治理中的自治
一、新时代基层自治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
二、新时代自治的全新内涵与目标任务
三、新时代自治强基的建构路径
第四章 规矩绳墨:基层治理中的法治
一、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需求
二、新时代基层法治的内涵与实践效果
三、多进路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
第五章 成风化俗:基层治理中的德治
一、德治的学理解析
二、当代基层德治的概念、特点与构成
三、当代基层德治的建构路径
第六章 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中的智治
一、科技支撑基层治理现代化
二、新时代基层智治的理论与实践
三、新时代基层智治的发展图景
第七章 事在人为:基层治理中的队伍建设
一、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召唤
二、基层治理队伍建设的时代内涵
三、内外兼修汇聚基层治理队伍新动能
第八章 树标立杆:社区治理评价体系
一、科学评价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治理评价的目的、复杂性、现实困境和分析框架
三、主体、方式与影响因素
四、社区治理评价体系探索
后记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郭跃文 曾云敏 等著
2023年10月出版148.00元
ISBN 978-7-5228-2179-5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试图以广东省为样本,讨论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成因。作者利用研究团队过去多年间在广东省各地市实地调研所获得的大量案例和数据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从治理体系角度,理解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实践过程、机制与结果。形成如下主要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在总体上处于不断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之中,集中表现在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结构、治理机制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合理化,但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空间仍然展现出相当的差异性。未来推动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仍然要重视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一章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表征和驱动因素
第一节 理论概述和框架的提出
第二节 三维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变迁
第三节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大驱动因素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
第二章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讨论
第二节 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法
第三节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演进的文本分析
第四节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演变的微观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第三章 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现代化分析
——基于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第一节 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和问题
第二节 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基于政府-企业-农户协同的治理框架
第四节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多元治理分析
——基于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第一节 中国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第四节 分析与结论
第五节 对策建议
第五章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代化问题探讨
——基于广东28个村样本的定性比较分析
第一节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发展和现状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变量设定及数据处理
第四节 定性比较分析与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分析
——基于广东省三个案例
第一节 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基础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协调乡村旅游与环境保护三个案例的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第七章 全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可视化分析
第一节 数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乡村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邓智平 等著
2022年9月出版/258.00元
ISBN 978-7-5228-0590-0
反水投注网站
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本书从现代化的视角研究中国“三农”问题,回顾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现代化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各国推进乡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深入阐述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演变的普遍规律,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系统总结了中国乡村产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经验,并以广东实践为案例诠释中国经验,指出中国正在乡村振兴中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新道路。
绪论 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第二节 中国式乡村现代化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关系
第一节 西方代表性学者对城乡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 中国代表性学者对城乡关系的论述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的论述
第二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的全球演变
第二节 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趋势
第三节 农民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第三章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与衰败
第一节 “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探索
第二节 公有制与集体化的探索
第三节 市场化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探索
第四章 乡村产业现代化
第一节 乡村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
第二节 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的中国乡村产业发展
第三节 全链条提升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广东实践
第五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与全球经验
第二节 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中国乡村治理
第三节 “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乡村治理实践
第六章 乡村文化现代化
第一节 乡村文化是乡村核心吸引力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中国乡村文化建设
第三节 乡村文化振兴的广东实践
第七章 乡村生活现代化
第一节 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节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
第三节 广东乡村生活现代化的先行示范
第八章 乡村生态现代化
第一节 乡村生态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乡村生态保护与建设之路
第三节 乡村生态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第九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城乡土地要素双向流动
第二节 推进“人员进退自由”的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第三节 城乡资本的双向流动
第十章 在乡村振兴中迈向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
第二节 未来愿景与实现路径
后记
大航海时代西太平洋与印度洋
海域交流研究(全2册)
李庆新 胡波 主编
2023年6月出版/498.00元
ISBN 978-7-5228-1722-4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聚焦大航海时代中国南海-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生态、海洋贸易、海洋网络、海上人群、航海生活、滨海社会、海洋信仰等国内外学界关注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对当下海洋史学研究理念、学科框架、学术范式、学术体系,以及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多语种、多形态新史料运用,也有诸多探索与思考,与“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密切关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册 ·
“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致辞 郭跃文
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 李伯重
宋元海洋知识中的“海”与“洋” 黄纯艳
宋代广东地方官员与南海神信仰 张振康
元代的海外贸易 刘迎胜
明代朝鲜赴华使臣私人贸易 马光
《明史》所载“中荷首次交往”舛误辨析 李庆
关于葡王柱的商榷 金国平
明清时期航海针路、更路簿中的海洋信仰 李庆新
清前期中缅、中暹贸易比较研究 王巨新
从安南到长崎
——17世纪东亚海域华人海商魏之琰的身份与形象 叶少飞
越南阮朝对清朝商船搭载人员的检查(1802~1858) 黎庆松
宗族、方言与地缘认同
——19世纪英属槟榔屿闽南社群的形塑途径 宋燕鹏
茶、茶文化景观与海上茶叶贸易 姜波
龙脑之路
——15至16世纪琉球王国香料贸易的一个侧面 中岛乐章(Nakajima Gakusho)著,吴婉惠译
葡萄牙人东来与16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转变
——对中东及欧洲市场的观察 王冠宇
中西富贵人家西方奢侈品消费之同步
——基于《红楼梦》的考察分析 张丽
试释“芽兰带”:残存在地方歌谣里的清代中外贸易信息 程美宝
Surgeons and Physicians on the Move in the Asian Waters (15th to 18th Centuries)
——Angela SchottenhammerMathieu Torck Wim De Winter
·下册 ·
中国海图史研究现状及思考 韩昭庆
Some Notes on the Ports of the South Arabian Coast in the “Zheng He hanghai tu”郑和航海图 Ralph Kauz
17~18世纪中国南海知识的转型:以汪日昂《大清一统天下全图》为线索 周鑫
《江防海防图》再释
——兼论中国传统舆图所承载地理信息的复杂性 孙靖国
海峡两岸古建装饰艺术中的“海丝”图像文化初探 吴巍巍
清代前中期域外游记述论(1669~1821) 叶舒
双屿港16世纪遗存考古调查报告 贝武权
从封禁之岛到设官设汛:雍正年间政府对浙江玉环岛的管理 王潞
近代上海与旧金山崛起之比较研究 薛理禹
轮船招商局国有问题 黎志刚
山、河、海:从历史角度看广州与连阳贸易系统 安乐博(Robert J.Antony)著,何爱民译
明代海洋社会中的“报水”研究 刘璐璐
疍民与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 胡波
民间文献所见清初珠江口地方社会
——“桂洲事件”的再讨论 张启龙
明清时期广东大亚湾区盐业社会
——基于文献与田野调查的研究 段雪玉 汪洁
明清珠江口水埠管理制度的演变
——以禾虫埠为中心 杨培娜 罗天奕
清前中期粤海关对珠江口湾区贸易的监管
——以首航中国的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为线索的考察 阮锋
再造灶户
——19世纪香山县近海人群的沙田开发与秩序构建 李晓龙
晚清珠江口濒海地带的基层治理
——以南海县为中心 王一娜
袁永纶《靖海氛记》对嘉庆粤洋海盗的历史书写 彭崇超
戏金、罟帆船与港口
——广州湾时期碑铭所见的硇洲海岛社会 吴子祺
上川岛海洋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肖达顺
2018年中国海洋史研究综述 杨芹
“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综述 周鑫 申斌
后记
广东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郭跃文 王廷惠 主编
向晓梅 副主编
反水投注网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撰写的《广东蓝皮书》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紧扣广东省的中心工作,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和预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和专题篇等。本皮书研究成果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智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
郭跃文 王廷惠 李宜航 主编
任志宏 符永寿 执行主编
反水投注网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撰写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举措、成效,解读研判相关政策、形势、热点问题,分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广东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郭跃文 李宜航 主编
刘伟 游霭琼 执行主编
反水投注网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撰写的《乡村振兴蓝皮书》是跟踪研究广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生动实践的蓝皮书。从学术视野全面、系统呈现广东乡村振兴新成效、新特点、新做法,深入分析问题、展望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海洋史研究》系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办、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的海洋史专业学术集刊。自2010年创刊以来,始终秉持专业本位、区域特色与国际视野,重视学术创新与理论探索,紧扣国际前沿动态和学术趋向,致力于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海洋史研究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海洋史学研究与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