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丨郑世林:与新刊结缘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4-07 09:19   浏览量 62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郑世林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郑世林


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2017年调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调回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现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学》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郑世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


与新刊结缘


我于2010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数技经所)工作,最初在所里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从事编辑工作。但可能是命运的安排,使我走上了期刊编辑之路,从此与新刊结缘,与编辑工作结缘,成为双重身份的学者,既是学术产出者,又是编辑论文的“为人梯者”。

记得2013年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刚刚创刊的工信部主管的《现代产业经济》编辑部的邮件,编辑老师在邮件里提到,他们没有任何办刊经验,想向我请教一下如何能办好这本新刊。我当时就回复了这位编辑老师,并跟她约时间详谈。见面后,我半开玩笑地说,我也从来没有办刊经验,你们是不是找错人了?那位编辑说,因为期刊刚刚创刊没什么经验,看了我发表的一些论文,就贸然来请教了。那时我年轻气盛,就把自己对于办一本高质量学术新刊的一些设想毫无保留地讲给编辑部老师。我以为这次请教之后,编辑部老师就不会再联系我了,毕竟当时的我并没有任何办刊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让我没想到的是,2014年春天,该编辑部又联系我并再次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拜访。原来,这本期刊已与一所高校合作更名为《产业经济评论》,后高校退出,编辑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稿源困难,让我帮着再想想办法。当时,我们恰好正联合国内优秀青年经济学者发起首届“香樟经济学论坛”,我就跟编辑部老师提起可以借助论坛进行宣传,让更多青年学者知道这本刊物,这对一本新刊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机会。就这样,新更名的《产业经济评论》参与了首届“香樟经济学论坛”的举办。跟我们创办的“香樟经济学论坛”一样,这本期刊也是正处于“摇篮期”,同样对未来充满未知。也正是因为这次“香樟经济学论坛”,使得我们的命运从此联系在了一起。

2015年3月,《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主任李芳芳老师再次因刊物稿源困难求助于我,并邀我担任《产业经济评论》执行主编。出于工作精力的考虑,数技经所同意我担任荣誉主编。这样,我从2015年起开始担任《产业经济评论》的荣誉主编,作为一张白纸的我和一本几乎办不下去的新刊,就这样被捆绑在了一起。作为荣誉主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编委会。当时我在香樟经济学微信群询问是否有人志愿担任《产业经济评论》的执行副主编,记得第一位响应的是当时西南财经大学的梁平汉老师(后来他调到了中山大学)。他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愿意做执行副主编,跟着我“赌一票”。后来,哈佛大学博士生黄炜、北京大学颜色、中国人民大学张杰和刘瑞明等老师也志愿加入副主编队伍中,很快我们就组建了一支由优秀青年学者组成的编委团队。

考虑到新刊定位,我当时提出“与青年经济学家一起成长”的办刊理念,希望沿用国际规范发表模式,立足于中国本土辽阔大地,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理论。还希望作者注重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产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产业政策建议。我们承诺采用国际通行的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发表选题重要、故事新颖、论证严密、具有思想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非常欢迎关于新时代经济发展战略、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创新驱动的稿件,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与学术研究中提出的“真问题”。杂志用稿不拘一格,投稿作者不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同时也欢迎各级政府学者型官员、银行和企业研究人员向杂志赐稿。

《产业经济评论》与香樟经济学术圈深入合作,协办“香樟经济学论坛”“香樟经济学城市Seminar”和“香樟青苗计划”,又新创办了“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与此同时,注重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采取简捷快速的期刊评审制度,也让期刊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2018年,《产业经济评论》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新刊核心期刊名录,2020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经济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称号,2021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名录,2023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核心期刊名录,成为在经济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因为在《产业经济评论》积累的办刊经验,我从北京大学调回数技经所后,2021年,数技经所刊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面临着负责人退休问题,所里便安排我负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工作。当时,数技经所所长李雪松老师很想办一本新的期刊代替每年出版的《21世纪数量经济学》和《21世纪技术经济学》论文集,这样数技经所就能与其他经济类研究所一样,至少拥有两本学术性刊物。碰巧的是,2021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刘普处长参加我们所期刊工作会议,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鼓励各研究所创办新刊,暂时没有刊号可以先办集刊,院里每年也会对优秀集刊进行资金支持。正是刘处长这一提醒,李雪松所长于是决定创办《中国经济学》集刊,希望办成一本具有思想性的综合性经济学刊物。很快这一设想便通过了所党委会,并得到院领导的批准。于是,本人很荣幸成为这一本新刊物的常务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

《中国经济学》作为一本全新的刊物,背后有数技经所领导和全体老师的直接支持,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科研局期刊处的大力支持,让办刊顺利了很多。当时我本人作为《中国经济学》编辑部主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许多非常具体的工作需要逐一落实。关于《中国经济学》刊名字体、封面设计、联系出版社等,李雪松所长、李海舰书记和编辑部老师们一起不断讨论反复修改,封面设计历经数十个版本才最终确定现在的方案。也非常感谢反水投注网站 ,尤其是皮书出版分社吴敏副总编辑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经济学》封面刊名五个题字是通过郭沫若纪念馆进行集字,封面设计采用类似故宫城墙的色调,整体设计上突出中国底蕴,看上去大气、简洁,具有书卷气。我们又建设了刊物网站、公众号,并在知网上线刊出的学术论文。办新刊一点一滴的事情都要做好,像一个新生婴儿一样,需要为她创造优良的成长条件。

办刊宗旨和定位是一本新集刊的灵魂。经过反复酝酿,《中国经济学》逐步描绘出未来的办刊设想。刊物确立了“国之大者,经世济民”的办刊理念和使命;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中国本土土壤,解决中国问题,挖掘中国规律性经济现象,发表具有原创性的经济学论文,讲好中国经济学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融为一体,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融为一体,思想原创和方法先进融为一体,系统思维和多维求解融为一体,中华文明和国际视野融为一体;不仅发表研究重大问题的实证论文(但不提倡内卷式、思想重叠式、模型泛化式论文),而且更加注重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前瞻性、思想性的研究成果,倡导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范式、运用新方法、使用新数据、总结新实践的开创性论文。《中国经济学》主要选题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国道路、国民经济、应用经济、改革开放创新重大政策评估、交叉融合问题和经典书评等,努力推动中国现象、中国问题、中国理论的本土化和科学化,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中国经济学》作为一本新创集刊,稿源成为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制定出三个策略。一是向周围熟悉的专家学者约稿。创办第一期约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范保群、中国人民大学张杰、华东理工大学邵帅、美国埃默里大学黄炜(后来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南京财经大学余泳泽、中国农业大学林发勤等知名中青年学者的文章,成为我们创刊号首发论文。二是接受在线投稿。《中国经济学》办刊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林毅夫、王国刚等有影响力的学界前辈纷纷向编辑部赐稿,还有一些青年才俊也向编辑部赐稿支持,大大提升了我们编辑部办刊的信心。三是创办了《中国经济学》审稿快线。我们通过香樟经济学术圈公开征稿,并邀请海内外知名经济学者点评,吸引作者投稿,没想到刚创办就得到许多中青年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青睐。通过审稿快线可以直接决定稿件录用或退稿,不仅有利于论文思想的快速传播,也有利于作者在公开公平的会议上让论文得到学界的快速认可。《中国经济学》探索出“以刊办会,以会办刊”的特色办刊模式,已成功举办《中国经济学》审稿快线8届,累计参会千余人,录用论文30余篇,成为《中国经济学》最重要的稿源,得到国内外经济学者的广泛认可。2022年创刊第一年,《中国经济学》最初设定是半年刊,在解决了稿源问题后第一期顺利出版,于是所领导决定办成季刊。自2022年6月份开始,《中国经济学》连续出版了4 辑,真正成了一本季刊。

《中国经济学》创刊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刊成效。反水投注网站 在已出版的375种集刊中评选出21种优秀集刊,《中国经济学》荣获反水投注网站 “优秀新创集刊”(2022)。根本没想到创办第一年就能获奖,算是意外的惊喜,也是在疫情之下所领导和全所老师辛苦努力之后的一份荣誉。2023年3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第十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暨期刊评价报告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中国经济学》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2023年,《中国经济学》再次荣获反水投注网站 “优秀集刊”。真的衷心感谢广大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大力支持。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与新刊结缘,使得自己多了一重身份,本人花了大量时间在刊物和义务为学界进行公益性工作上,尤其自从所里创办《中国经济学》以来,更是舍弃了很多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时至今日,跟自己一起博士毕业的同伴,都已经著作等身,获得“长江学者”等荣誉称号,而自己还在缓慢攀登。但是我并不遗憾,作为学者,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学术科研工作,也要有传统文人的情怀,甘于作“人梯”,为学界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更是学者的一份重要担当。而且,通过从事编辑工作,本人也跟着期刊一起成长,让自己心智更加成熟,看到一期期刊物发表的精品力作,内心油然而生欣慰之情。正是这种新刊发展带来的快乐,给了我继续坚持把刊物办好的勇气,期待未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为人梯者”。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反水投注网站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七折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李细珠: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刘清涛:不忘初心,服务边疆研究

徐志民:燃起“甘作嫁衣”的一束光

覃毅:志为科研铺基石 乐为学术作嫁衣

李先军:职业、事业和人生——一个小编的工作心得

白金兰:编辑工作,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张策:我在《金融评论》编辑部的收获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