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丨李先军:职业、事业和人生——一个小编的工作心得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27 10:13   浏览量 23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经济管理》编辑部李先军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李先军


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云南大学。201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现为《经济管理》编辑。



李先军

《经济管理》编辑部


职业、事业和人生:

一个小编的工作心得


进入《经济管理》编辑部已五年有余,从初进时无所适从的迷茫,到熟悉流程后面对编辑压力时的自我否定与反思,再到现在试图实现的编辑、学习和科研的“三位一体”融合,我对编辑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编辑不仅是一份专业的职业,还是一份有丰富内驱力的事业,更是有助于良好职业习惯养成和个人素养提升的机会。

一 编辑需要专业也是一份职业

在进入编辑部之前,从未想象过自己会进入编辑这个领域,根源在于自己之前对编辑工作的不了解。“无知者无畏,知而深深畏”,从对编辑工作的“无知”到“有知”,使我对编辑工作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感,尤其是在选稿和编稿过程中“拿不准”时尤为明显。进入编辑部之后,在向前辈学习和自己编稿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学术编辑不是简单的文字修改工作,它不仅需要准确的学术判断能力,更需要具备与作者对话的专业能力。前者要求编辑能够对期刊所涉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并能迅速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找准论文的定位,以便发现研究的价值性和创新点;后者要求编辑在多个领域有相对全面的认识,能够发现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
学术判断力和专业能力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先天禀赋,同时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学习是每一个编辑成长的必要条件。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便是,在每一篇稿子编辑过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对自己知识面拓展和知识点深化十分有效。我一般会根据论文题目和核心内容(往往是后者)来简要地梳理学术史,基于此,明确文章在学科“知识树”中的可能位置,再与作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核心观点等进行比对,以确定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和增量贡献。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作者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理论脉络,也能够帮助自己不断丰富工商管理这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以编促学、以编促研、以研促编的良性循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面临一些困惑,例如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梳理学术史乃至重新定位论文的研究视角,是否会背离作者研究的初衷?在论文已有比较规范的实证研究内容之后,是否还有必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关注前期的基础工作?我有幸在与一些作者的沟通中得到对这些困惑的解答,他们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理论体系的认知,一些作者也在这个“逆向思考”过程中进一步找准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目标。

二 编辑是一份有内驱力的事业

编辑工作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除了在周期性的工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之外,还要有源自内心、发自肺腑的热爱,以驱动每期的按时出稿、高质量编稿。作为编者,收获知识的喜悦、编辑与研究工作的融合互促、对编辑工作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让我在工作中不断满足和激励自己,形成持久的激励动能和力量源泉。
收获知识的喜悦是编辑工作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编辑知识的学习、学术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的组织氛围,这些内在因素成为激励我热爱编辑工作的内在动力。一是通过逐步掌握编辑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职业成长的成就感。《经济管理》编辑部是一个学习型编辑部,入职伊始编辑部领导和前辈就引导我学习《编辑理论与实务》,在编辑工作过程中为我提供全流程、无时滞的指导和帮助,在高度包容的环境中鼓励我学中干、干中学,帮助我逐步了解和掌握编辑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我也实现了从一名“实习生”向“正式工”的转变。二是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反哺学术研究,我能在此过程中收获专业提升的成就感。在周期性的选稿和编稿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学界最新的研究,甚至也会遇到一些“误投”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能极大地丰富自身贫乏的知识量,有利于自我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三是编辑部团结向上、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融入组织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
编研工作的良性互动激励个人不断提升编辑技能和提高编审质量。选—审—编—校环节蕴含了丰富的隐性知识,只有身临其境地去从事编辑工作,才能形成对这些隐性知识的感知、整理、解码和应用,真正实现编研互促的目标。选稿中的比较和讨论,结合编辑部举办的学术会议、内部稿件讨论会、集体学习、专业培训等,能够帮助编辑相对较早地把握学术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有利于更准确地抓住好选题;在与同行的审稿交流中也发现,尽管不同的期刊在学科定位、选题方向、研究范式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在选题价值、逻辑结构、方法数据、排版规范、语言表达等方面表现出高度一致的要求;在编辑过程中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也会映射到自己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有助于成果质量的提升;在校稿中尤其关注政治敏感性、细节表述错误等,这类细节同样也会在自己的日常研究中被关注,这就极大地降低了自己的论文因为细节问题而被拒稿的风险。正是得益于选—审—编—校全流程的“浸润”,帮助我能够立足相对专业的编辑视角和相对中立的学者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成果。与此同时,在成果发表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期刊同行在选题策划、编辑流程、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更有利于自己在编辑工作过程中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方法、更有效的方式来改进编辑工作。
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是编辑工作的最根本动力。《经济管理》是一本极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期刊,自创刊以来,一大批学者围绕现实议题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文章,成为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编辑工作的不断深入,对期刊建设学术共同体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不断深化,也切实感受到作为期刊编辑肩上的沉重责任和崇高使命。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用复杂的理论和模型来阐释简单的事实”“说正确的废话”“高度模仿的精致之作”之类的文章,尽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发表规范,但却丧失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价值。自进入编辑部以来,编辑部主任时刻强调问题导向、理论创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强化期刊在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引导功能。在选稿中我们优先关注那些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重点关注那些在思想、方法、数据等方面大胆创新和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鼓励作者通过加大政策建议的篇幅来贡献学者智慧。期刊积极围绕国家的现实需要,设置年度主题征文和专题征文活动,引导和激励学者围绕重大现实议题开展具有理论深度的系统性研究。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期刊编辑可以与学术共同体内的作者一道,以学术期刊为平台,以学术研究为工具,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源自其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是激励我努力做好编辑工作的最根本动力。

三 编辑是可以改变一生的人生经历

编辑不仅是一份职业和一份事业,更是一次改变个人工作习惯、促进良好职业素养形成的机会。编辑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可以运用到科研工作中,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指引个人的成长、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提升。
编辑工作需要兼具大师视野和工匠精神,人生道路也须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相结合。编辑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在大量的稿件中找到与本刊定位一致和水平相当的目标,这就要求编辑能够着眼大局来选题,以大师的视野来甄选论文。在论文修改过程中,编辑部尤其是责任编辑需要出具专业的审稿意见,从粗到细、由面到点,兼顾论文的思想性和规范性,平衡论文的学术性和可读性,不厌其烦地来帮助作者提高论文质量,并可能直接“操刀”结构上的调整、内容上的优化、文字上的打磨等,以“钉钉子”的工匠精神与作者一道打造学术精品。编辑工作的这些要求,尤其是在编辑工作中养成的这些习惯,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极具启发价值的,在研究方向选择中需要着眼大局谋全局,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着手细节勤动手。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否则就是空谈理想或无的放矢。
编辑工作需要有问题意识和理论敏感性,个人知识的丰富和积累也需要现实洞察力和理论思考力的结合。编辑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找到论文存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作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乃至重构理论,即编辑工作的知行合一。人生有涯学无涯,要积累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样需要具备强大的现实洞察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建构理论,并形成可解释现实和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论。问题导向和理论归纳从来不是孤立的,否则就成为只见问题的“悲观主义者”或者只懂理论的“纸上谈兵者”。
编辑工作需要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这也是个人良好品德和优良素质的重要构成。编辑被视为“作嫁衣者”“为人梯者”,这是期刊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平台属性所决定的。编辑既要在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帮助作者打磨、提升和优化论文;也要在工作中讲求无私奉献,在诱惑面前保持定力,做到洁身自好,真正服务于作者、读者和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更要保持平和心态,始终以中立、专业的态度和视角来审视作品,不盲从、不急躁、不气馁。“为人梯者”的编辑,不仅要为作者搭建了通往理论体系的“云梯”,更要在这个过程中搭建可通往编者人生目标的“天梯”,敢担当、讲奉献的编辑工作自然就成为一项成就他人、满足自己的崇高职业。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购买方法 ·

反水投注网站

天猫或者京东旗舰店

七折订购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李细珠: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刘清涛:不忘初心,服务边疆研究

徐志民:燃起“甘作嫁衣”的一束光

覃毅:志为科研铺基石 乐为学术作嫁衣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