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诗经》之镜:孙璋《诗经》拉丁文译本研究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3-26 09:46 浏览量 147
《诗经》之镜:
孙璋《诗经》拉丁文译本研究
雷鸣 著
2024年1月
ISBN:978-7-5228-1711-8
内容简介
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孙璋于18世纪30年代用拉丁文翻译和阐释了《诗经》,题为《孔夫子的诗经》,这是西方出现的首个《诗经》全译本。本书在《诗经》西传史、中国诗经学史和礼仪之争三大脉络中,对这一鲜有研究者关注的《诗经》译本做出了全面考察。《孔夫子的诗经》不仅是一本译诗集,而且是一部西方诗经学转型期的标志性著作。从《孔夫子的诗经》开始,《诗经》便有了一面异域之镜,它使《诗经》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看与被看、思与反思成为可能。《诗经》借助自《孔夫子的诗经》开始的语际翻译,与世界诗学对话,对世界范围内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产生影响,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雷鸣,1989年生,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海外汉学。曾赴香港浸会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交流访学。
目录
内容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思路
《诗经》西传历史悠长,其西传史的梳理对海外汉学、中外文学关系、中西文化交流等研究领域都十分重要。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孙璋(Alexandre de La Charme)于18世纪30年代用拉丁文翻译、阐释了《诗经》全书,题为《孔夫子的诗经》(Confucii Chi-King sive Liber Carminum),这部拉丁文《诗经》译本是西方汉学史中第一个《诗经》全译本,是《诗经》在跨文化语境中观照自身的第一面镜子。但孙璋的《孔夫子的诗经》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是海外汉学领域、《诗经》研究领域,还是传教士研究领域,海内外目前都还没有以孙璋的《孔夫子的诗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甚至对这个译本的简单评论都难得一见。很多研究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孔夫子的诗经》1830年在德国出版,很快被译为德文,从这以后,欧洲才有了用民族语言翻译的《诗经》全译本。也就是说,《孔夫子的诗经》一书是《诗经》西传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对这个译本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对《诗经》西传史开端的研究。
本书在详细梳理西方诗经学史的基础上,将《孔夫子的诗经》一书放在《诗经》西传史的脉络当中,以理雅各(James Legge)的英译本、晁德莅(Angelo Zottoli)的拉丁文译本、顾赛芬(Séraphin Couvreur)的法译本等多种《诗经》译本为参照,力求完整展现《孔夫子的诗经》一书的翻译、阐释特点。本书虽然以个案研究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此。《孔夫子的诗经》是《诗经》的一面镜子,《诗经》和诗经学从这第一个译本开始,获得了反观自身的可能性。而笔者也希望以对《孔夫子的诗经》一书的研究为镜,来观照整个《诗经》西传史和《诗经》阐释史。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诗经》拉丁文全译本共有三种:孙璋的《孔夫子的诗经》,晁德莅的中文、拉丁文对照译本和顾赛芬的中文、法文、拉丁文对照译本。国内外对《诗经》西译本的研究,多围绕英文、法文、德文等译本展开,而《诗经》的拉丁文译本则备受冷落,无人问津。开展对《孔夫子的诗经》的研究,可以将拉丁文《诗经》译本纳入当前《诗经》西传史的研究范畴中,一览西方古典语境下的《诗经》魅力。本书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笔者在写作之前逐篇阅读了孙璋的译文和注释,并且用汉语和英语将《孔夫子的诗经》一书全部译出,在翻译过程中对此书有了更详尽细致的了解。在行文过程中,注重展现《孔夫子的诗经》的拉丁文译文,并将另外两种拉丁文译本纳入参照系,从而深入分析孙璋译本词句的选择、阐释的倾向等特点,展现拉丁文《诗经》译本的语言之美。以本书为基础,研究者今后能够展开以拉丁文译本为中心的《诗经》西传研究,描绘《诗经》拉丁文阐释的图谱,勾画更清晰的《诗经》西译路径,使拉丁文译本和其他语言译本互为对话,弥补《诗经》西传研究中拉丁文译本不受重视的不足。
爱德华·毕欧(Édouard Biot)、费赖之(Louis Pfister)等人对孙璋的译本多加赞许,认为其翻译忠实、注释详尽;而加略利(Joseph Marie Callery)、理雅各等汉学家却认为孙璋译本枯燥难读;国内的《诗经》研究者大多肯定孙璋的开创之功,但基本未做出对译本和译者的具体评价。衡量《孔夫子的诗经》一书,不能仅从是否有“诗味”的角度评判。对于早期汉学家来说,《诗经》不仅是一部诗集,还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习俗的载体。对《诗经》译本做诗学考察的同时,也要对其做出文化的考察,这样才能丰富我们认识西译本的角度。本书在分析《孔夫子的诗经》译诗特色的基础上,还叙述了孙璋对中国名物和文化习俗的兴趣,分析他产生这样兴趣的原因,以及他的译本对后来《诗经》民俗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诗经》既是“诗”,也是“经”,在中国诗经学传统中,《诗经》的经学属性远远大过其文学属性。在现阶段对《诗经》西传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只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译本,常常忽略汉学家在翻译、阐释《诗经》时所借鉴和依据的大多数是中国经学的研究成果,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阐释《诗经》的方式。可以说,这些汉学家翻译与阐释《诗经》也运用了经学的研究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经学的角度对《孔夫子的诗经》展开研究,使我们能以这部著作为例,将《诗经》的西译、西传纳入诗经学史的整体中,丰富、扩大诗经学的范畴。本书不仅将《孔夫子的诗经》置于西方诗经学史当中,还将其置于中国诗经学的发展脉络当中,将这部译作作为诗经学的成果来看待。通过孙璋翻译、阐释的实例,分析其究竟受到中国经学阐释哪些具体成果的影响,在诗经学史中偏向汉学与宋学的哪一方,借鉴运用了何种经学阐释方式,并且指出孙璋的《诗经》阐释在诗经学研究中的创新和价值。《孔夫子的诗经》有极强的经学特质,以小见大,通过对此译本的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明末清初传教士、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译介和研究也可以纳入经学史研究当中,他们对经学的理解和实践也是我们反观经学本身的重要视角之一。
拓展阅读
新书 | 《社会保护的理论分野与整合:“再商品化”互构论与“去商品化”权利论》
集刊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5辑)
新书 | 《幻想的终结:晚现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Edouard TAMBA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