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社会心理学机制》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3-21 10:50 浏览量 206
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社会心理学机制
梁媛 著
2024年2月
ISBN:978-7-5228-2456-7
内容简介
人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实现价值。有些人会选择采用非常规手段,快速实现目标。当通过不道德行为获得理想的成果、地位、名利后,真的会获得原以为的快乐吗?不择手段“证明”了自己后,真的能获得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吗?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建构了不道德行为通过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两条路径影响自尊的双路径权变模型,路径的权衡与选择取决于个体的系统合理化动机。本书提出的双路径权变模型,可以为引导人们注重道德选择、提升“不想腐”的自觉性提供突破口。
作者简介
梁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主要从事不道德行为、自尊等社会心理学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等高水平 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合作发表SSCI期刊论文11篇,在CS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主持、参与多项重点课题。
目录
内容摘要
序言
梁媛同志于2008~2012年及2014~2021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关注不道德行为的心理后果,围绕不道德行为与自尊的关系展开,揭示了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心理路径,回答了为什么有些人做出不道德行为后自尊水平降低,而另外一些人做出不道德行为后自尊水平反而升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推进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不道德行为不时在社会中出现,它们不仅损害公众利益,还极大地危害社会的整体运行。就做出不道德行为的个体而言,为什么有的人做一次之后就不敢再做了,而有的人却成为“惯犯”?这就与做出不道德行为后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有关。有的人做出不道德行为后背负很大的罪疚感,良心受到谴责,对自己的评价严重降低,不愿意再继续做出不道德行为;有些人做出不道德行为后却自我感觉很好,对自己的评价更加积极,从而不道德行为就会越做越多。心理学中用自尊衡量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评价,因此,本书重点关注了不道德行为对自尊的影响。研究不道德行为如何影响个体自我评价,对分析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收益与代价以及控制不道德行为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们也一直试图厘清不道德行为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关于自尊如何影响不道德行为,前人已得出了较为清晰的结论:个体自尊的缺乏,会导致个体做出更多的不道德行为。然而,关于不道德行为如何影响自尊,已有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引发了研究者更为广泛的关注。那么,为什么不同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后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自尊水平?这些不同影响背后的核心心理机制分别是什么?本书通过3个研究11个子研究,深入回答了这些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书基于一个理论切入点及两条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就理论切入点而言,本书通过个体与社会互动视角,引入系统合理化动机以厘清不道德行为对自尊的不同作用。由于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矛盾结果主要源于个体或社会的不同分析视角,而系统合理化动机恰好关注个体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即反映了个体对自身的需求、处境、观点或行为进行合理化时所使用的个体或社会视角的权衡,因此本书提出,系统合理化动机影响不道德行为与自尊的关系。基于此,本书引入道德知觉、能力知觉两条路径,探讨不道德行为对自尊的影响机制。由于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既是自尊的主要知觉来源,又是基于行为进行自我知觉的脚本,因此本书认为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是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两条主要路径。
首先,本书发现,系统合理化动机在不道德行为提升或降低自尊水平的过程中发挥边界作用。系统合理化动机反映了个体维护现存社会系统中规则、制度的动机水平的高低,影响个体基于不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的视角与方式。当个体认为系统很合理、维护整体社会运行规则及社会现状的合理性动机水平高时,其做出不道德行为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动机相冲突,威胁个体心理同一性和完整性,因此做出不道德行为对自尊有很大的冲击;相反,当个体认为系统不合理、维护整体社会运行规则及社会现状的动机水平低时,则会无视现存社会系统中的规范、制度,忽视其不道德行为对整体社会运行的损害,此时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心理代价降低,反而会基于不道德行为获得的利益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快速获得了资源、实现了目标,进而提升了自尊水平。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期刊Self and Identity(2020年第19卷第2期)上。
其次,为了明确上述边界效应的核心机制,本书从自尊核心知觉基础的角度,发现系统合理化动机调节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影响自尊的相对强度。具体而言,当个体的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高时,道德作为一种抑制个体冲动以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机制,被内化和维护,此时个体倾向于以道德水平来衡量自尊;相反,当个体的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低时,维护社会系统稳定的动机减弱,以自利方式为个体利益辩护的动机增强,由于能力反映的是实现个体目标的实力,相比道德,此时个体更倾向于以能力衡量自尊。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21年第97卷)上。
另外,为了厘清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完整心理路径,本书从解读不道德行为知觉框架的角度,发现系统合理化动机不仅决定了不道德行为影响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的相对强度,还决定了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在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中发挥中介作用的相对凸显性。当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高时,个体更倾向于以是否符合社会运行秩序为依据解读行为,进而依据行为道德方面的信息进行自我评价;相反,当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低时,个体会忽略当前社会系统的制度和规则,凸显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作用。此时个体会自动忽略行为的道德相关信息,而依据目标实现的相关信息进行自我评价。综合以上发现,本书提出并验证了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双路径权变模型,即通过同时考察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的中介作用,阐述了在不同的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下,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当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高时,道德知觉路径得以凸显,不道德行为通过降低个体道德知觉水平进而降低自尊水平;相反,当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低时,能力知觉路径得以凸显,不道德行为通过提升个体能力知觉水平进而提升自尊水平。基于该部分研究的文章,已被国际社会心理学领域权威期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接受录用。
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第一,通过引入系统合理化动机,探讨了不道德行为对自尊的动态影响,回答了“何时影响”的问题;通过引入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探索双路径权变机制,回答了“如何影响”的问题。第二,从个体与社会互动视角,整合了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不一致结果,拓展了行为与自尊形成的相关理论。第三,引入系统合理化动机,回答了自尊的知觉基础问题,从动态视角回应了关于自尊功能的理论争议,深化了对自尊双重动机性作用的理解。第四,建立了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的双路径权变模型,将不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实现和行为伦理框架进行动态整合,系统揭示了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收益与代价的动态权衡过程,更体现了个体超越他人和与他人和睦共生两种基本需求的博弈。
在现实层面,本书揭示了不道德行为影响自尊过程中心理收益与代价的权衡机制,对防止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及推进公民道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为落实关于“不想腐”机制建设的要求,减少腐败等不道德行为,可从强化公民系统合理化动机入手,增加不道德行为带来的心理成本,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自我监督、自我惩罚机制,进而使个体从心理层面自觉减少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维护国家和社会系统稳定的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个体形成并坚守以道德为主的自我评价机制,培育积极社会心态,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上述发现为不道德行为和自尊的关系以及系统合理化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能的方向。例如,个体在做出不道德行为之后,何时抑制或是增加后续的不道德行为?个体在做出不道德行为后,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其道德知觉和能力知觉的重要性是否会相互转化?系统合理化动机对自尊核心知觉基础的影响是否存在文化差异?不同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的个体,其各自眼中的世界或者规则、秩序的内容是怎样的?换言之,他们分别是如何建构世界的?他们心中所维护的规则和秩序到底有多稳定?系统合理化动机水平较高或较低的个体,其自尊的核心知觉基础又是如何获得的?相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索和思考将会加深对不道德行为和自尊关系的认识,并对道德和能力的权衡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刘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亚洲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主席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
拓展阅读
新书 | 《社会保护的理论分野与整合:“再商品化”互构论与“去商品化”权利论》
集刊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5辑)
新书 | 《幻想的终结:晚现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Ye Jinghan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