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14 09:14 浏览量 464
点击封面 订购本刊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平台:www.mkszyyj.net
本刊特稿
毛泽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及其时代启示
汤建军
【内容提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两个阶段”论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铺垫。二是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对新时代强国复兴伟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集中表现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关键词】毛泽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阶段”论 社会基本矛盾
作者简介:汤建军(1970-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南长沙 410003)。
名家访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访意大利《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编安德烈·卡托内
本刊记者
安德烈·卡托内(Andrea Catone),1950年生,哲学博士,意大利《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经济社会史、意大利工人运动史、冷战后美国政治等,近10年来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代表作有《摩登时代:葛兰西及其对美国主义的批判》(1990年)、《民族问题与苏联的民族主义》(1994年)、《从中东到巴尔干:美国世纪的血色黎明》(1999年)、《帝国主义与21世纪的战争》(2016年)、《西风:从美国到欧洲的右翼民粹主义》(2019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贡献》(2022年)等,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辑》(2012年)、《马克思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启示》(2015年)。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汤志华
【内容提要】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经济发展质量、科学技术水平、人民生活保障等方面显著提升,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破解人类现代化难题、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困境,为民族复兴开创了现代化新道路;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科学指导思想的确立、伟大精神谱系的构筑和坚定历史自信的生成,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伟大变革 中华民族发展史 民族复兴
作者简介:汤志华(1975-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桂林 541004)。
新时代青年道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分析
王建敏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青年是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流砥柱,青年道德建设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抓手。当代青年道德建设的整体趋势是向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部分青年社会主义道德理性认识不深、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升华不够、社会主义道德意志动摇不坚、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践行不力等。加强青年道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以家庭教育为支撑、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以良好社会环境为土壤、以完善的道德建设机制为保障、以青年自身道德涵养为根本。
【关键词】新时代 公民道德建设 青年道德建设 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王建敏(1964- ),中央团校中国青少年信息资料中心主任、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教授(北京 10008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视角
唐爱军
【内容提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四对重要关系,这四对关系是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内涵的四重有效理论视角。一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遵循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着重揭示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生产力”“政治合法性”和“精神动力”等功能,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传统-现代”的二元论,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揭示出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与相互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与相互成就。三是主体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超越了抽象的“东西之争”,既坚守文化主体性,摆脱对西方理论的“学徒状态”,不断构建中国理论原创性、话语主体性,又坚持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世界立场,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提倡文化多元主义。四是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体现了体与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主体性 文明交流互鉴 明体达用
作者简介:唐爱军(1984-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 100091)。
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逻辑意蕴
张国献
【内容提要】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是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的科学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的思想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超越,分别构成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比较逻辑。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观涵盖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力量、基础保障、道路基石、精神伟力和价值旨归,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应自觉遵循科学理论,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践行理念规约,不断创新方法路径,真正秉持历史视野,积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文明底色,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简介:张国献(1966- ),上海外国语大学志远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上海 201620)。
纪念列宁同志逝世100周年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苑秀丽
【内容提要】列宁以其理论发展、组织活动及实践创造开创了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新时期。列宁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提出组建社会主义工人政党时期,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时期,推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后确立和巩固党的领导时期,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制度建设时期。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内容丰富、科学系统,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创建、发展和完善党的领导。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国共产党更加团结统一。
【关键词】列宁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苑秀丽(197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32)。
列宁对俄国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贾淑品
【内容提要】列宁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评了俄国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如孟什维主义、经济主义、民粹主义、马赫主义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及其修正,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及其指导地位。列宁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有三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思想保障体系,坚持党对思想文化战线的领导,批判和辨明错误思潮;二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旗帜鲜明地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三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加强理论武装。
【关键词】列宁 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意识形态领导权
作者简介:贾淑品(1975-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上海 20023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商品与资本
——基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辨析
王峰明
【内容提要】《数字资本主义》一书全景式呈现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理论挑战。由于它把数据或信息本身看作商品,把通过信息产生的价格差异看作数字商品所具有的价值;所以不仅混淆了商品和产品,而且混淆了商品价值和价格。它认为只要存在稀缺性和差异,就会有商品生产和交换,这是对商品生产的历史条件的误解。由于它把数字平台用户购物甚至是游戏娱乐活动,把平台向平台客户提供的数字服务,都看作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的数字劳动,所以不仅混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混淆了劳动和非劳动。它认为数字技术会替代还是拓展人的劳动取决于技术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这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颠倒。它把资本等同于货币,认为通过大规模私人定制服务,提高消费者支付意愿,不仅可以为平台资本或数字资本创造生产者剩余即利润,而且可以使数字资本主义得以延存,这既是对资本本质的误解,也是对资本利润源泉的误解,更是对资本主义暂时性、历史性的无知。
【关键词】数字劳动 数字商品 数字资本主义 《资本论》 马克思
作者简介:王峰明(1966-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大模型生产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阐释
黄再胜
【内容提要】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加速迭代和日常化应用,数字资本主义进入大模型时代。大模型生产下数字机器能动性日益增强,直观上消解人的不可替代性,推动数字资本主义人机关系发生复杂变化。表面上看,数字机器“主体化”和人类劳动“离场化”,日益制造“全自动”“零劳动”“后工作”的数字生产景象。自然地,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或失效的论调又沉渣泛起。鉴于此,推动大模型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守正创新,迫切需要正本清源,科学认识数字机器的本质,敏锐把握数字劳动的形变,深入剖析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的内在张力和未来境遇,努力将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时代化阐释走深做实。
【关键词】大模型 通用智能体 数字机器 数字劳动 劳动价值论
作者简介:黄再胜(1975-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上海 200433)。
法的本质:从法与国家及社会关系层面进行的审视
——再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熊光清
【内容提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早期思想领域发生重大转变过程中所写的一部著作,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对于法的本质的错误认识,揭示了国家并非观念性的存在,而是依赖于阶级与市民社会,是阶级与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实体化,并更进一步揭示了法是阶级与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作为“绝对观念”的国家的产物。这是马克思对法的本质进行的首次探索,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法的客观性、阶级性和物质制约性等特征,标志着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其之后对法的本质进行更为深刻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关键词】法的本质 法哲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法哲学原理》
作者简介:熊光清(196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29)。
青年马克思法学观的建构逻辑
杜启顺
【内容提要】青年马克思法学观的建构同其哲学观的变革内在同构。大学时期,马克思在进行法哲学研究过程中遭遇“世界观危机”,由此触及传统法学理论及其法学观的固有症结。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将“世界的哲学化”同“哲学的世界化”相统一,初步克服了世界观危机并为其法学研究奠定了世界观前提;《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关于法律本质的唯物主义解释范式;从克罗茨纳赫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法学观基本实现了唯物主义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法学观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化,并呈现出“历史科学”特质。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 法学观 唯物主义 共产主义
作者简介:杜启顺(1977- ),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河南法治政府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开封 475001)。
动态与信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第十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综述
吕星卓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十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于2023年11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国际合作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承办。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第十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综述
梁红秀
2023年11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老挝社会与经济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十届社会主义国际论坛”在广西桂林召开。论坛主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会议设置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中国、越南、老挝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3年年会暨第八届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赵华飞
2023年11月26日,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协办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3 年年会暨第八届天津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磅礴伟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性价值与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刘有升
为加强中国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促进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政党及学者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了解和认识,2023年12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福州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理论思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研究基地和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等协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性价值与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会议”在福州召开。
来源: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研究”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