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李细珠: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13 09:08   浏览量 18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台湾历史研究》编辑部李细珠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李细珠


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199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台湾历史研究》主编。



李细珠

《台湾历史研究》编辑部


自讨苦吃 初心无悔

——创办和主编《台湾历史研究》感言


说来也奇怪,我在2012年完成《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一书,似乎对近20年来的晚清史研究做了一个小结,就在这时非常意外地被调到毫不相干的台湾史研究室。作为“救火队员”,本来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抽身而退,却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以至于搭进去自己学术人生的“黄金十年”(从45岁到55岁),而再也没有退路了。人生没有如果,好像只有必然。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但我知道事实上没有回头路,走过的路都是不可逃避的,无论风光无限还是荆棘丛生。
台湾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本来,作为中国历史学一个分支学科,与其他省区的区域史研究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地方史而已。但是,因为敏感的“台湾问题”,而使台湾史显得非常特殊和重要。近代史所设立台湾史学科,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说来话长,此处不赘。从时段上说,台湾史不完全属于近代史范畴,而是从古迄今有一个广阔的历史纵深,又因其与众不同而可大有作为。我阴差阳错地接手台湾史研究室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考虑,原先有很多想法与计划,但除了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外,有计划地顺利办成的事其实并不多。有的甚至已经提上了日程而终归无法落实,比如计划与华艺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专刊》,曾经愉快地签署了合作协议,却因出版遥遥无期而不了了之。稍感差强人意的,还是几经蹉跎办起了这个《台湾历史研究》期刊。办刊是个苦差事,但还能做什么呢,想来也就勉力而为了。
近代史研究所的台湾史研究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刘大年先生,而在所里把台湾史研究作为中国历史学一个特殊分支学科建设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则是张海鹏先生。2002年,时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张海鹏先生创建台湾史研究室,并依托该研究室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从此开始台湾史学科建设。起初,海鹏先生便有创办一份台湾历史研究刊物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人手而作罢。我到台湾史研究室之后,很快便提出创办《台湾历史研究》集刊,得到海鹏先生的鼎力支持。2013年,我们与反水投注网站 合作,正式创办以书代刊的《台湾历史研究》集刊,计划每年一辑,当年出版了第1辑,到2016年共出版4辑。随后又编辑了第5、6辑,但因故未能如期出版。2018年,我们开始申请创办《台湾历史研究》学术期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台办及本所与反水投注网站 等各方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2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刊号,同年10月《台湾历史研究》正式创刊。
如何办好一个新刊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里决定把编辑部设在台湾史研究室,但研究室人员虽然编过集刊,却没有一个做过期刊编辑。期刊与集刊对编辑的要求有天壤之别。我们只能在工作中摸索,在学习中成长。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巨大的人文社科期刊阵营,近代史研究所也有《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两个蜚声学界的名刊。我们邀请资深编辑来传经送宝,并积极主动向所内两个名刊请教学习。在吸收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基本条件与特点,努力形塑自己刊物的独特风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刊物。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刊物有其基本的办刊规则,并呈现基本的刊物样貌。这是时代的要求。任何刊物都不能自外于这个时代。在新时代刊物的基础建设方面,老刊要与时俱进,新刊可以弯道超车,一开始便立于时代潮头。我们订立编辑部工作条例,并参照《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的技术规范要求,制定《台湾历史研究》技术处理规范,建立三审三校制度与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同时,通过反水投注网站 期刊分社搭建网上采编系统和网站,并在近代史所网站开辟网页,还建立了“台湾历史研究”微信公众号。从来稿、审稿、编校到出刊、传播,这一套完整的基础建设,使《台湾历史研究》一创刊便以非常现代而具新时代特色的形象在学界亮相。
作为主编,其办刊理念可能决定一个刊物的发展方向。我谨在此把自己一年多来的办刊做法和想法略述其要,以供学界同人批评指教。
一是要先“立其大者”,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台湾史是兼具政治敏感性和学术性双重特性的新兴学科。台湾史研究有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是是否坚持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的中国史观、反对割裂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有机联系的“台独”史观。这是台湾史研究最根本的问题。坚持中国史观,反对“台独”史观,是台湾史研究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线。作为大陆学界第一份台湾史专业学术期刊,《台湾历史研究》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刊载台湾历史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为办刊宗旨。我们从创刊号开始便设有“唯物史观与台湾史研究”专栏。我自己撰写了《台湾史“三大体系”建设论略》(创刊号,2021年第1期)和《“台独”史观平议》(2023年第1期)两篇理论文章,系统阐述了台湾史“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内部结构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对台湾史研究的指导意义,并剖析了“台独”史观政治化、学术化、社会化三个发展路向及其危害。该栏目还发表了刘相平教授的《以“中华民族史观”为主轴构建台湾史“三大体系”》(2022年第2期)和陈支平教授及其博士生刘慧钦的《本末倒置的台湾“南岛语族”问题研究——驳“台湾南岛语族原乡论”》(创刊号,2021年第1期)等文章,不仅正面阐释了台湾史研究的正确历史观,而且严肃批驳了“台独”史观的学理谬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台湾历史研究,批驳“台独”史观谬论,牢牢掌握台湾历史研究的学术话语权,是我们办刊坚守的根本宗旨。
二是要发挥编辑人员积极性,主动出击,加强与学界联系。编辑部是一个整体,主编的职责在于把握办刊的大方向,并调动编辑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新刊最紧迫的问题是缺乏稿源。在现行评价体系内,对于尚未进入各种核心期刊系列的新刊,稿源将非常困难。好在我们此前所办《台湾历史研究》集刊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岗位准入考核期刊名录”,我们的同名学术期刊便自然享有这个优待。院内尤其是所内同人的稿件有了一定的保障,但院外学者的稿件就只能靠友情赞助了。我鼓励编辑部同人主动出击,向学界同人约稿、组稿,主要有五种方式。第一,近水楼台先得月,约请编委赐稿。我们不仅特约学部委员张海鹏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陶文钊研究员及著名台湾史研究专家杨彦杰研究员、邓孔昭教授等赐稿多篇,还约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林孝庭研究员撰写《〈蒋经国日记〉与近代史研究》(创刊号,2021年第1期)和《蒋经国与宋美龄关系再探究——以〈蒋经国日记〉为中心》(2022年第4期)两篇论文。林文利用新近开放的新史料《蒋经国日记》,引起学界高度关注。第二,策划重要选题,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撰稿。我们在2022年第2期设立“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研究”专栏,约请朱汉国教授撰写《简析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编写》和陈忠纯教授撰写《台湾地区教科书的两岸关系论述探析——以高一台湾史教科书为例》两篇文章,深入剖析了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去中国化”问题及其危害。第3期设立“台湾史‘三大体系’建设笔谈”专栏,刊发陈孔立教授的《关于台湾史学术体系的三点思考》、赵立彬教授的《从中国史的视野理解台湾光复初期的意识形态建构与民众心态变迁》、冯琳研究员的《关于构建战后台湾史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吴巍巍研究员的《构建闽台族谱与两岸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学术体系》四篇文章,是老中青三代学者对台湾史“三大体系”建设与创新的多方位思考。第4期设立“纪念‘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专栏,发表丁艳灵、孙亚夫撰写的《“九二共识”30年回望》、张文生教授撰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理性选择》和郝幸艳助理研究员撰写的《〈海峡评论〉论“九二共识”》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深化论述了“九二共识”达成的历史经纬与现实意义。第三,举办台湾史研究学术研讨会,通过会议约稿。我们依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有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台湾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传统,这是约稿的一个重要渠道。《台湾历史研究》创刊以后,还从2022年开始以编辑部名义与相关高校合作每年举办一次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又开辟了一个约稿的新渠道。第四,参加涉台学术研讨会,通过会议组稿。这是我们“走出去”联系学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此前在疫情期间并不顺利,今后当勉力而为。第五,鼓励编辑直接向有学术交往的专家学者约稿。这方面事先约定,所约稿件只是意向稿,最终采用与否得由编辑部通过既定审稿流程决定取舍。一年多来如此孜孜以求,总算使各期如期出刊。可喜的是,《台湾历史研究》有幸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核心期刊。这对本刊稿源的拓展想必有所助益。
三是要着眼未来,培养青年作者队伍。台湾史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学科,尽管涉及台湾史研究的学者不少,但真正专门研究台湾史的学者并不多。关注和培养青年作者,既是拓展刊物稿源的需要,也是台湾史研究学术传承的需要。《台湾历史研究》在这方面的举措有三。第一,开设“青年论坛”专栏,给青年学者提供专门的发表园地。2022年第1期“青年论坛”发表三篇论文:苏颂的《台糖外销与近代台湾银行向上海的金融扩张》、许浩的《无果而终:台湾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与翟金懿的《“转型失范”:台湾地区第七次“修宪”研究(2004—2005)》,其中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这是对青年学者的激励,也是对我们办刊的鼓励。“青年论坛”将是本刊常设的重要栏目。第二,举办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为青年学者搭建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这是向本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学习的重要举措。我们先通过网络发布征文启事,然后经过专家委员会评选20余篇论文参会讨论。会议时间两天,不分组,每场讨论精心安排一位资深学者主持,一位指导专家、两位评议人,还在青年学者报告论文之后设立他们之间的互评环节,并留出30—4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希望每篇论文都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讨论。会议的宗旨就是帮助青年学者修改论文,同时选择合适的稿件在本刊发表。2022年7月、2023年4月,编辑部分别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在广州、平潭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台湾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受到与会青年学者的广泛好评。青年学者研讨会得到孙中山基金会的资助,以后每年举办一届,将成为台湾史研究青年学者的学术盛会,也是本刊重要的稿源之一。第三,破除陋习,不拘年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刊发青年学人独自署名的论文。因为评价指标的缘故,不少期刊追求名人稿件,据说是名人稿件容易被转载、引用。多刊载名人稿件,便于提高期刊评价需要的转载率、引用率指标。因此,有的刊物发表年轻学生的论文,便要求导师署名在前。对此,我表示理解但并不认同。我多次表示,我们刊物发表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论文,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对给予指导的老师表示感谢,但不要导师署名,除非是师生真正合作的作品,单纯挂名的不要。我觉得,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导师负责。我们刊物已经发表了几篇博士生、博士后的论文,因为他们的论文符合刊物的要求,这就够了,实在没有必要再挂上他们导师的尊姓大名。我们在2023年第2期甚至还发表了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本科生的论文,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这篇论文达到了在我们刊物发表的水平。如果这位同学将来走上学术研究道路,我们相信,这将是其学术生涯一个永远值得回味的起点。作为新刊,我们可以不拘俗套,希望这将成为本刊的一个优良传统。
学术乃天下公器。我一再强调,《台湾历史研究》虽然由台湾史研究室编辑,但绝不是编辑部几个人的刊物,也不是研究室的刊物,而是近代史研究所的刊物,更是整个学术界的刊物。一个刊物就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我们期望《台湾历史研究》可以成为凝聚台湾史研究学术共同体的纽带,并成为台湾史学科建设的基础,可以为中国历史学乃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有人说学者办刊就是给自己套上一副枷锁。是耶?非耶?任凭后人去说吧。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台湾历史研究》这个营盘来说,我们都是流水的兵。如果每个在此工作过的人都能尽一份心力,这个营盘一定会被打造成铜墙铁壁,成为坚守台湾史研究学术旨趣的坚强阵地。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