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期刊目录丨《历史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11 16:56   浏览量 54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 订购本刊
投稿网址:lsyj.ajcass.org


《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70年来,《历史研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目    录



·笔     谈·

回顾创刊七十年 奋进史学新征程


谈谈问题意识

金冲及(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新时代历史研究新思路刍议——《历史研究》创刊70周年有感

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大历史观与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创新发展

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


从跨学科视野展望先秦史研究

朱凤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历史研究》和中国世界史“三大体系”建构

  沛(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县制起源新论
孙闻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教授)

从开国功臣群体看耶律阿保机建国策略
王善军(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暨历史学院教授)   源(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何国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韩昭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财经政策转型
黄正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6世纪法国的地方记忆与王国认同——以安娜王后为中心

熊芳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读史札记·


许宗彦与18世纪末欧洲科学新知的传入

  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教授)


内容摘要



·笔     谈·


编者按:2024年,《历史研究》迎来了创刊70周年。70年来,《历史研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百家争鸣”办刊方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聚焦重大理论和历史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繁荣发展,始终引领当代中国史学前进方向。值此创刊70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约请专家学者,回顾《历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展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史学创新之路。《历史研究》将传承优良办刊传统,以再出发的精神状态,与全国广大史学工作者一道,努力开辟中国史学新天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县制起源新论

孙闻博


 要:县制起源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研究的核心问题。西周王畿“千里”,始封诸侯“方百里”,形成周室对诸侯的优势力量对比。周虽普行分封,但不排斥君主对公邑的直辖管理,实际呈现为王权主导下“公邑—私邑”复合制。东周以降,诸侯县制形成不同系统。楚县多属灭国的直接转化,内部变动较小,可称“国”、“都”。晋县不是卿大夫采邑,也不兼具公邑、封邑二重性质,实际是君主直辖公邑,晚期任官、司法与秦汉接近。秦商鞅变法全面推行县制,彻底实行公邑化,统一置令、丞、有秩吏,县制最终确立。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不宜截然两分。县制形成与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变动有关,核心是官僚组织的建立及运行。

从开国功臣群体看耶律阿保机建国策略

王善军    


摘  要:开国功臣群体是协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国家和巩固政权的重要力量。依靠不断强化、扩张心腹团体,阿保机成功平定由部落显贵联合发动的诸弟之乱,进而成为集权君主。此后,他又通过外派心腹团体成员及强化与心腹团体成员间君臣关系的方式,进一步完成契丹社会由前国家形态向君主集权国家的转变。开国功臣群体的形成、特征与身分转变,反映出阿保机通过心腹团体建立国家的重要策略。开国功臣中的21名代表人物,在辽太宗天显年间获得“辽太祖佐命功臣”称号。

明清时期中国海图方位的演变

何国璠   韩昭庆


 要:现存明代沿海全图几乎均为“海上陆下”式,体现了明人“内夏外夷”的制图观。清初海图延续了明代的样式;清中期开始出现较多“海下陆上”式沿海全图,长卷式沿海全图的阅读顺序为“自盛京至广东”,符合清朝统治者尊奉盛京的典制,与明人万里海疆“自粤抵辽”的观念截然不同。清后期,由于无法精确表示“方位道里”,难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海防形势,因此,由区域图组成的图集取代长卷,海图方位多呈现为“上北下南”,并随着近代海图绘制的标准化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财经政策转型

黄正林


摘  要: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应对财政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边区主要领导人中引发争论:一方主张紧缩发行边币、在财政上“量入为出”、取消运盐“弊政”,被称为“偏于保守的方针”;另一方主张大量发行边币、继续实行“官督民运”运盐政策,被称为“主张发展的方针”。毛泽东从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大局出发,对“偏于保守的方针”提出批评,指出发展经济是解决财政问题的出路。西北局高干会配合整风运动,统一了边区财经建设思想。自此,“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成为抗日根据地财经建设的总方针,边区成功实现由外援依赖型财政向独立自主型财政的转型。

16世纪法国的地方记忆与王国认同——以安娜王后为中心

熊芳芳


摘  要:法国布列塔尼以悠久的地方主义传统而闻名。该地区强烈的地方认同可视为布法合并时期政治文化博弈的直接遗产,安娜王后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作为布列塔尼公爵,她通过支持历史书写、朝圣巡游等方式宣扬公爵领及其世系的独特性,成为地方记忆的重要表征;身为法兰西王后,她在王室仪式中呈现的形象为王国以统一为指向的宣传服务。安娜去世后,重写布列塔尼史及对其形象的再塑造,成为布列塔尼三级会议维护地方“特权和自由”的重要表达,同时此类表达日益受到王室限制。双方的交互和博弈,体现了法国地方主义与国族认同的共生关系及其张力的早期形态。

《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org/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来源:微信公众号“历史研究”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