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黄益飞: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11 16:51   浏览量 11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考古学报》编辑部黄益飞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黄益飞


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考古编辑室副主任、《考古学报》编辑部主任。



黄益飞

《考古学报》编辑部


愿以萤火光,璀璨万星辉

——《考古学报》编辑工作的思考


我2014年底从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调到考古编辑室(对外称考古杂志社), 从事《考古学报》的编辑工作。细细算来,做《考古学报》的责任编辑也八年多了。八年多走过来,所领导、考古编辑室的前辈、同事们一直提携、关照、支持我,让我从一个对编辑工作一无所知的编辑小白,逐渐成长为一个能胜任相应的编辑工作、在完成编辑工作之余还能做一点个人研究的小编。
我在《考古学报》编辑部工作的这些年,心中一直满怀感恩,感恩之余也更热爱这份工作,同时对目前的工作状态有了一些思考。今蒙院科研局看重,嘱我为本书略尽绵薄之力,遂将经年所思所虑诉诸纸上,这既是对我八年编辑工作的回望,也是对刊物发展的一点思考,希望对刊物和同人们略有裨益和启发。

一 探索编研相长的可行途径

2016 年3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就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做了重要的论述,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亲”“清”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商关系“亲”“清”的重要论述,在很大程度上也适合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关系。
就《考古学报》的实际工作情况而言,“ 亲” 包括但不限于“ 亲学术”“亲学者”“亲田野”“亲科技”和“亲新秀”几个方面。
其一,“亲学术”。要办好刊物,一定要关注学术前沿。例如,养成阅读最近出版的史学类及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最新文章的习惯,了解新的资料、观点和学术动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听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讲座,努力让自己不落伍、不掉队。这样不仅有利于办刊,也可以拓展学术视野、熟悉学术动态,并通过阅读最新学术成果、参加学术讲座认真发掘一些高品质的稿件和高水平的审稿专家。
其二,“亲学者”。跟学术亲近了,自然就会跟相关的学者亲近。在实际的办刊工作中,可以以国家重大课题、依托重大课题的学术讲座和重要学术成果为契机,了解、跟进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重要稿件的组稿和约稿工作。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
其三,“亲田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仰赖新的重要考古发现的推动。作为期刊责任编辑,还是要经常到考古工地去调研和学习,向主持发掘的考古学者请益。经常跑工地,一方面可以稍稍弥补田野工作不足的缺憾,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各地最新的重要考古发现、当前的发掘技术、重要发掘项目的进展等,这无论对于刊物的约稿,还是对于稿件的编校以及个人的学术研究都益处多多。
其四,“亲科技”。科技考古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5·27”重要讲话中即指出:“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因此,主动学习新的科技考古方法和手段,努力推动把科技考古的重要成果纳入考古发掘报告,使其成为考古发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编辑新型考古发掘报告的必然要求。
其五,“亲新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就高屋建瓴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作为考古学界的老牌学术期刊,更应该把支持优秀年轻学者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我们在实际的办刊工作中也坚持不唯作者的职称、学历、工作单位、是否正式在编、是否有国家重大课题资助等,坚持以稿件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为评价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年轻学子有公平的发稿机会。
编研关系既要“亲”,也要“清”。按照我的理解,“清”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清清白白做学术研究。《考古学报》一直秉持学者办刊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好这一优良传统,期刊负责人和责任编辑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努力撰写相应的研究成果,保持自身的学术热度。值得注意的是,编辑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更加注重优良学风和学术规范,避免做与待审、待刊稿件学术观点关联度高的研究;必须要引用本刊待刊发的重要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也必须等该成果正式发表之后方可引用;与其他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不在自己所在的刊物上发表。
其二,清清白白做学术交流。期刊编辑与学术界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应以纯学术为目的,切磋学术,交流学问,相互提高。不做与刊物待审稿件作者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交流,不做与刊物审稿相关的学术交流,不做任何可能影响稿件公正评审的学术交流和讲座。
其三,清清白白做学术考察。在学习考察的过程中,除了虚心向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学习、请教,做好重大考古发现的约稿及后期发掘报告编校的相关工作之外,要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职业操守,不擅自公布重要考古发现,不使用未经正式报道的新资料发表学术文章。
其四,清清白白做编校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严守工作纪律,稿件排期尽量兼顾学术公平和学者合情合理的个人诉求。在考古报告的编辑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尊重发掘者的意见,不把审读专家、编辑部及编辑个人的观点强加于作者。学术论文的编校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真诚、耐心、细心地和作者交流沟通,为提高稿件的学术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清”的核心是严格按照编辑出版的相关规定,对包括约稿在内的所有稿件严格把关,无论多么重要的考古发现只有达到刊发的要求才能发表,同时要严格遵守职业操守,杜绝任何形式的违规操作。只有与业内的专家学者、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和各兄弟单位保持“亲”“清”统一的编研关系和学术联系,才能促进编研关系的良性发展。
这是我对编研关系的浅显认识,也是我给自己的编辑工作立的规矩。

二 不断加强编辑部自身能力建设

要做好编辑工作、办好刊物,仅仅做到“亲”“清”是不够的。学术期刊的立身之本还是学术和编校,二者不可偏废,尤以学术为重。学术期刊可以借助学术界之力为稿件进行学术把关,但审稿专家把握的是大的学术方向,最终的学术把关还要依靠编辑部自身的力量。编辑部要把好最后的关,就要不断提高编辑部成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学术涵养。《考古学报》刊发的都是两三万字的大文章,责任编辑只有努力让自己具备写大文章的能力,才能驾驭好、编辑好大文章。大文章既重架构,也重细节。很多政治问题和学术硬伤往往出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上,需要用心、用力认真品读、琢磨,才能把好政治关和学术关。这个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儿,校样每看一遍总能多多少少发现一些问题,很多细节问题和行文逻辑问题也只有在不断校读中才能发现、改进。
在编校过程中,和作者在学术、学理层面的深度交流是编辑工作中最能赢得作者尊重、最能提高刊物学术品质、最能提高编辑学术品鉴力的部分。在和作者的往复讨论中,带着放大镜找出资料的不足、文献的误用、逻辑的缺环和学术的盲点,从而补苴罅隙、堵塞漏洞,使文章以更为扎实的资料、更为准确的文献、更为严谨的逻辑和更为融通的识见面世,唯如此大约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编研相长。如果编辑工作不能做到这一步,而只是日复一日重复着排版作图、修改病句别字、规范注释格式、按刊物的体例包装稿件等简单琐碎的机械劳动,在作者眼里顶多是一名编辑匠,既难赢得尊重,于己也很难有所进益。如果止步于此,那恐怕真的是单纯地为人作嫁衣、为人作阶梯了。
长远来看,能否打造一支学术素养过硬、能打学术硬仗的学术编辑队伍,直接决定了期刊能否把好终极的学术关。没有扎实学术把关的学术刊物,终究是免不了要出这样那样的硬伤。学术期刊离开了学术是很难长久保持较高水准的。做好编辑队伍的学术梯队建设,特别是青年编辑学术能力的培育,关系到学者办刊的优良传统的传承,关系到刊物的未来和根本,是一个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一个人的时候,时常会在夏鼐先生的铜像前驻足,仰望夏先生。《考古学报》的学术地位是由夏先生这一辈学者奠定、经几代学者尽心办刊营造的,前人基业后人守。每每读到杨泓先生的回忆编辑部的文字,都会感慨当年《考古学报》的编辑力量多么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更深知开拓固难,守成亦是不易。努力保持《考古学报》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地位,是吾侪的职责和使命。每每想起这些,总觉得肩上的担子分外的沉重。
回首望去,我几乎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考古学报》,也把我大部分的心力和精力都花在了办好《考古学报》上。《考古学报》带给了我超越自身学术、资历和职务所能承载的荣誉,也带给了我困惑和毁谤。常年艰辛的编校工作带给了我不少病痛折磨;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未能按照原计划推进;也因为个别稿件未能采用以及刊期的问题,让我遭受了很多毁谤和无中生有的中伤。我为此困惑过,也彷徨过,但我从未后悔过。人生如下棋,落子便无悔。到《考古学报》编辑部来过,为刊物的发展筹划过、付出过,这便是我与她的福缘。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考古学报》,回首我们相伴的岁月,希望《考古学报》还是《考古学报》,我也还是我,她未曾负我,我也未曾负她。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