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窦兆锐: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06 09:08   浏览量 43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历史研究杂志社窦兆锐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窦兆锐


副编审,博士,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2015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2019年调入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现为历史研究杂志社副社长。



窦兆锐

历史研究杂志社


做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我对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


2015 年4 月,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成为一名历史学期刊的专职编辑。成为学术期刊编辑之前,我对于这一职业的认知仅止于“读遍天下好文章”。入职当年的杂志社暑期工作会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同志做工作报告,鼓励大家要立志做“编辑家”而不是“编辑匠”,并对“编辑家”提出了三个标准: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三个“家”的要求正如一个三维立体坐标,为我指明了路径和方向。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我随《历史研究》编辑部调入历史研究院,参与组建新的历史研究杂志社以及改版升级《历史研究》,并参与创办《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等。在守业中创业的难得经历,加深了我对三个“家”的理解。
一是立场要坚定彻底。哲学社会科学是围绕人类社会而展开的学术研究,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所以立场问题便是从事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之前必须明确的基础性问题。正如朱熹所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凡观书史,只有个是与不是。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后便见得义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立场游移不决,研究结论定然飘忽不定;立场暧昧不明,研究结论自然似是而非。所谓站稳立场,并不是随意的、武断的主观选择,而是立足所处社会的时代方位,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为人民群众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历史,是当代中国史学的根本立场。立场彻底的关键是理论彻底。要站稳人民立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开历史研究。这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是经过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性认识。当然,我们既要站稳立场,又不能在立场问题与具体的学术问题之间画等号。如何在编辑实践中做出明确的区分,掌握好“度”的问题,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深化理论学习。
二是要有贯通性视野,这种视野应该包含时间、空间、学科三个维度。贯通性是历史学的典型特征。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著述和史学研究传统,无论是纪传体史书,还是典志体史书,都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贯通性特征。时间上,《史记》从“五帝本纪”写到“孝武本纪”,《通典》上溯“五帝”下迄隋唐;空间上,《三国志》的《乌丸鲜卑东夷传》收录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倭人传》关于“邪马台国”的记载,可视为“历史日本”的“起点”,《明史》的《外国列传》更是蔚为壮观,不仅有“朝鲜”“安南”“日本”,还有“意大里亚”等;学科上,《史记》已有“八书”,《汉书》扩展到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共“十志”,《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更如古代的“百科全书”。当然,古代史著呈现的贯通性,与现代史学主张的贯通性研究尚有很大距离,在史观、视角等方面也有历史局限。今天的历史学研究,学科越来越细,分野越来越小,壁垒越来越高。学科分化和专业细化原本是人类社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术发展规律和学术进步的表现。但是在后现代思潮特别是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当今历史学的学科分化,却出现只分不合、为分而分的倾向,甚至解构贯通性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学主张。我们不禁要问,失去了贯通性的“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吗?宏观与微观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强调贯通性,并不是否定微观、局部、短时段的研究,更不是跳过必要的论证环节、仅仅依靠“想象”来串联“故事”。恰恰相反,好的贯通性研究与好的微观研究一定是相得益彰、相互成就的。所以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专业细化,而是贯通性视野和思维在专业细化中被放逐、被否定、被遗忘。从编辑工作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历史学期刊编辑部能够配置齐备所有研究领域的编辑,也没有哪一个编辑能够兼通全部哪怕是大部分研究领域。因此,对于编辑而言,做一个具有贯通性视野的学问家既是历史学专业的要求,也是编辑业务的要求。
三是有方法论的自觉。对于学者而言,研究方法是展开学术研究的手段;对于编辑而言,研究方法则是检验稿件质量的手段,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统一的。但就实践而言,编辑的方法论意识应该更加系统、全面和自觉。如果把编辑与作者比喻为磨刀石与刀子的关系,那么一块磨刀石要能够适应不同的刀子,其对材质成分和硬度的要求,就要比刀子更复杂。比如,一般作者对研究方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选题是否新颖、材料是否扎实、论证是否严密。但对编辑而言,选题不仅要新颖,更要有时代关怀,提出问题的过程要符合学术规范;材料不仅要扎实,更要丰富并且经得起检验;论证不仅要严密,更要看全文逻辑是否自洽。就我个人经验来说,编辑在方法论上要时刻保持批判的自觉,即从编辑的视角出发,没有不证自明的选题,也没有绝对可信的史料,更没有完美无缺的论证和百分之百的结论。多从反方向乃至对立的视角发问,更有助于提升稿件质量。也正因如此,关于编辑的职业特点,一直有一种半开玩笑的说法——“眼高手低”。其实,眼界高是编辑工作的内在要求,就像古玩鉴定专家并不一定是神乎其技的能工巧匠,美食品鉴家也不一定是精通烹饪的大厨。
四是要追求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历史研究。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思想是学术的灵魂,历史学尤其如此。没有思想的历史研究,只是一堆毫无生机的史料碎片,只有思想的火花才能点燃智慧的火焰,照亮人类的过去与未来。还原历史场景、复原历史细节,只是历史研究的手段。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当代实践贡献经验、智慧和启迪。
当然,我们所说的思想不是纯粹的主观臆想,它至少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回应时代主题。时代是思想的母体,思想是时代的回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社会现实的内在结构更加复杂、致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界限和内部结构关系被打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挑战着既有的认知框架和实践逻辑;经济全球化纷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蔓延,导致国家间关系更加扑朔迷离;新型经济体的强劲发展态势,西方国家发展的困境,加速了国际力量分化组合,推动了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的历史研究要立足于这样的时代条件,才能找到真正具有思想价值的选题。
其二,科学的理论指导。经过近二百年的实践检验,唯物史观仍然展示着坚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然是我们研究历史、探索真理的根本武器。当然,随着时代演进,我们也要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丰富、完善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理论范式,更加有效地思考和应对当今的现实问题。如此,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才能从纷繁复杂的变革过程中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我们的史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为汲取真正的思想养分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
其三,扎实的史学论证。思想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凭空产生,更不能不证自明,必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与“论”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在思想史领域较为常见。比如就某种思想观念的历史研究,如果只考察其内涵流变过程,或者仅把其流变过程与历史背景进行简单的对应,都是不够的。思想史研究,应该将思想置于社会流变中加以考察,研究对象既不是社会也不是思想,而是社会与思想的互动。
五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编辑不是孤独的看门人,而是时代的弄潮儿,要从幕后走向前台,去中流击水,引领潮流。
其一,培育出回应时代需求的历史学成果是编辑的根本任务,所以编辑必须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基层,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历史和时代。在入职当年,我就被组织派往甘肃酒泉的一个乡镇,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当我亲眼看到全村近三分之一村民的生活用水从混浊的窖水变成清澈的自来水的时候,我对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世界减贫史上的重要意义的认知,才真正与时代需要产生同频共振。当我在村支部党员大会上发现全村最年轻的党员居然是年逾五旬的支部书记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应对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迫在眉睫。当我亲身参与乡镇选举换届、项目招标、司法综治尤其是化解形形色色基层矛盾的工作以后,我才真正找到从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探寻鲜活的历史“细部”的“法门”和路径。我们常说不了解历史就不了解现在,这句话反过来说同样成立,不了解今天的人也未必看得懂过去。
其二,推动和活跃学术界和编辑界的内外交往。在学科分化日益细密的今天,打破学术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是实现学术进步的重要条件。学科与学科的交流互动,首先要推动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推动不同领域编辑与学者的交流,推动不同领域期刊之间的交流。实现这一点,不仅要有卓越的议题设置能力,准确把握学科总体发展趋势,切中各领域的内在联系,还要具备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学术会议的水平,往往体现着编辑部的整体水平,所以举办学术会议也是检验和提升编辑综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编辑一方面要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引介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实际,推动国内学界客观分析国际学术成果的利弊优劣,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在当今中国,刊物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不仅是衡量办刊质量的硬指标,更是推动中国学术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学术强音的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为人梯者”是本书编者对编辑这份职业的褒奖和赞美,我个人实在是惶恐而忐忑的。因为作为编辑,我们可以做到以学问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为目标,搭建坚固的三角形“人字梯”,至于是否真正做到“为人梯者”,恐怕登梯之人才最有评判的权利。“甘为人梯”意味着无私奉献,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我觉得编辑工作更像是在奉献别人中成就自己。编辑可以把“自留地”作为“试验田”,把在编辑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和启迪在“自留地”上试验一番,如若开花结果,便是编研相长,何其美哉。正如《诗经》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