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创刊号 | 《关键词(第1辑):要籍叙录与成果总目》导读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4-03-05 09:06   浏览量 134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速递




关键词(第1辑)

要籍叙录与成果总目


李建中 主编

2024年1月出版/128.00元

978-7-5228-2813-8

反水投注网站


内容简介


《关键词》关注海内外关键词研究的最新动向,刊发关键词研究(尤其是中国文化及文论关键词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学者及广大读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学术统其关键,管其枢机,吐纳珠玉,卷舒风云。本辑为第一辑,分为“主编寄语”“方法论”“学者论”“要籍叙录”“成果总目”“学术动态”等六个部分。


主编简介


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及文论的研究与教学。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主编寄语·关键词:授渔·启钥·寻根


方法论: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五人谈

建构概念的意义世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概念史研究的思考 余来明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当代文明互鉴 袁济喜

“范畴”内涵的旧解与新诠 陈玉强

作为关键词的命题 张晶

关键词建构三大体系 李建中


学者论

为中国文论研究铺垫厚厚的基石

——评汪涌豪先生的范畴研究 吴中胜

推动中国文论充满活力地面向未来

——评古风先生的关键词研究 孙盼盼


要籍叙录

对象与方法:从《文心雕龙札记》与《文学研究法》看中国文论关键词现代研究的发端 吴煌琨

朱光潜《诗论》论“诗”之体、境、声 李培蓓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的纵祧、横推与比较 李猛

钱锺书《谈艺录》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学、悟、通 戴雨江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关键词研究的立场、视域和方法 雷娇娃

游艺体道:宗白华的“散步式”文论关键词研究 李美如

词以通道:《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词研究 刘文翰

周振甫文论关键词研究的“例话”范式 朱钇淼


成果总目

《文学评论》相关论文(1957—2022) 刘纯友 戴雨江 彭博 整理

《文艺研究》相关论文(1979—2022) 吴煌琨 刘文翰 雷娇娃 整理

《文学遗产》相关论文(1954—2022) 李猛 黄秀慧 尚晓 整理


学术动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开题 吴煌琨


中华字文化大系(第二辑)出版预告

“韵”的概念史与研究史 黄金灿


稿约



摘要导读



主编寄语·:关键词:授渔·启钥·寻根


李建中


【摘要】文献学意义上的“关键词”,是现代学术书写的必备元素,其功能有三:一是为作者示其纲目,二是助读者察其要义,三是供检索者寻其线索。学术研究意义上的“关键词”,则是一种比喻或象征的说法,喻指重要的、核心的词语,亦即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所说的“重要且相关的词”,“意味深长且具指示性”。


笔者所领衔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及文论关键词研究,总结归纳出“关键词”的两大要点:一是对“概念”“术语”“范畴”“命题”的统称,二是兼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双重属性。就称名而言,“关键词”这个“名”是舶来的(译自keywords),但“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研究”的“实”却是古已有之,故无须拘泥于雷蒙·威廉斯的界定或《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的译介,此前与此后的中国文论概念、术语、范畴、命题研究皆可纳入关键词研究的视野。就属性而论,汉语内含一套有关语言(言)、文字(书)、指称(名)如何呈现本体(道)、观念(意)以及现象世界(物)的阐释学方法。


关键词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方法论意义,对于诸多学科或领域的学术研究而言,关键词“何为”和“为何”?也就是说,关键词的功能和价值何在?借用《周易》的话语方式,或可曰“关键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关键词是一种“象”(象征性言说),而所谓象征性言说也就是通过取像、摹像或拟像来言说。本文尝试用“网罟”“府库”“根株”三种“像”,来喻示关键词的三种“象”(三大功能及价值):授渔、启钥和寻根。


(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法论: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五人谈



【编者按】为集中探讨“关键词”的名与实、古与今、通与变等论题,《关键词》创刊号推出特稿“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五人谈”,邀请著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武汉大学余来明教授、河北大学陈玉强教授和本刊主编李建中教授,围绕中国文论概念、术语、范畴、命题研究的分型与统合,回顾历史,解析现状,展望未来。


建构概念的意义世界: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余来明


概念史研究以关键概念为中心,通过考察概念生成、演变过程中语义的变迁,揭示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概念关注的不仅是语词层面含义的历史变化,更重要的是由此观照与之连接的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与发展。


(余来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当代文明互鉴

袁济喜


中华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与互鉴时,面临着译介与传播上的诸多障碍,除了文化因素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在彼此的对接与译介上,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将古老的中华思想文化内容从术语、范畴、关键词方面加以整理与研究,转化成现代形态;其二是将其术语化,以利于与各国文明与文化上的互鉴。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范畴”内涵的旧解与新诠

陈玉强


当下的中国文论范畴研究存在范畴甄别的困境,又面临术语研究、命题研究、关键词研究的挑战。梳理“范畴”的旧有内涵,对之进行符合学理的重新诠释,并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相近的学术话语为镜,自照罅隙,方能走出日渐僵化的研究范式,重新唤醒范畴研究的活力,在学术话语的竞争中开拓范畴研究的新格局。


(陈玉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关键词的命题

张晶


命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判断形式,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只要有判断,就有命题的存在。比如说:“当他想某个东西时,他就是想一个存在的东西。”(柏拉图《泰阿泰德篇》)这就是一个命题。在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中,都有许多命题构成学科的体系。我们这里所谈论的则是作为关键词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是所有命题都可以进入关键词序列,甚至大多数命题都不能进入关键词序列。而在关键词的意义上,命题的功能或重要性,就是特别值得我们探究的。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建构三大体系

李建中


关键词,已然由文献检索的元素衍生为学术研究的枢机:既可分为概念、术语、范畴、命题四种形态,又可整合为“对象”与“方法”两种属性。随着关键词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所探讨的问题越来越深入,所具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故而“关键词”与“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关系也开始受到学界关注。


“学科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学科,既有自己专用的一套概念和术语,也有与其他学科(或曰“跨学科”)共用的范畴和命题;“学术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学术研究,离开了概念、术语、范畴、命题,既无法讨论任何问题,更无法划定任何领域;“话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话语行为,诸如话语言说、话语叙述和话语阐释等,说到底是一种关键词行为。一言以蔽之:没有关键词,便无从谈三大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关键词建构起三大体系。


(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论



为中国文论研究铺垫厚厚的基石

——评汪涌豪先生的范畴研究

吴中胜


【摘要】在近三十年的中国文论范畴研究专家当中,汪涌豪先生毫无疑问是取得独特成就的一位。他提出的《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是一个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问题。学界尽管绞尽脑汁,至今也百思不得其解,其中的二十四个关键词是否在唐代出现也成了学界悬案。汪先生对关键词的理论和个案都有深入研究,理论上,对古代文论范畴的统合、联通、集束、序列诸关系作了明晰论断。个案上,对“圆”“涩”“老”“嫩”“才”“闲”“躁”“法”“声色”“局段”等此前学界关注较少的范畴进行了深入梳理。从《范畴论》到《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汪先生的范畴研究一步步地走来,目标高远而又脚踏实地。


【关键词】中国文论 汪涌豪 范畴研究


(吴中胜,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动中国文论充满活力地面向未来

——评古风先生的关键词研究

孙盼盼


【摘要】纵观古风先生的研究经历,可以发现他走的是一条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学术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开始,古风先生便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术研究之中,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探寻中国传统文论及古典美学的“本”“根”“源”,既涉及“美学”“文学”“意境”“诗言志”“锦绣”等关键词的微观研究,又聚焦于传统文论话语“存活”问题的宏观研究,对中国文论的理论遗产、思想资源,以及现代性诉求作出积极而理性的回应。


【关键词】古风 美学 意境 话语 存活论


(孙盼盼,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要籍叙录



对象与方法:

从《文心雕龙札记》与《文学研究法》看中国文论关键词现代研究的发端

吴煌琨


【摘要】中国文论关键词的现代研究,分别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和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为“对象”与“方法”两种研究取径之发端。两书著成于民国初年北大国文门内的桐城、《文选》派之争,观点虽有歧异,却共同体现出对《文心雕龙》等文论关键词古典资源的再利用。作为“以关键词为对象”取径的早期代表,《文心雕龙札记》从文论义理的阐释、语言学方法的运用和关键词问题的衍生三方面,为中国文论关键词现代研究塑造了典范。作为“以关键词为方法”取径的先驱之一,《文学研究法》则以古典文论关键词(尤其是桐城文论关键词)为划定文学学科、整理文论资料、激活文论传统的方法,参与了人文学术的现代转型。回望这两种研究路径,有助于以关键词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文学学科体系。


【关键词】《文心雕龙札记》 《文学研究法》 文论关键词 现代发端


(吴煌琨,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光潜《诗论》论“诗”之体、境、声

李培蓓


【摘要】《诗论》所讲即关于“诗”的理论。为系统地说明“诗”,朱光潜分别从诗歌的外部和内部构建了体、境、声三个关键词群。朱光潜认为诗不是孤立的艺术,应该重视诗与相关艺术的关系,遂提出诗、乐、舞同源论,又通过诗与文、乐、画等艺术门类的比较,分析诗作为一种“体”如何发生、诗歌规范何以生成,并试图给出诗的准确定义。随后他又从“谐”与“隐”、“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个方面讨论诗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对诗这一文体作总体的文学分析,进一步阐释汉语语境中的“诗境”。根据诗、乐、舞同源的说法,声、顿、韵是乐与舞留存在诗体中的痕迹,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也就成为诗歌的本质特征。朱光潜分别从赋体带来的文学性影响和音韵带来的音乐性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在中国诗的发展历程中,声音和形式的创作规范何以形成,古诗又如何走上律诗的道路,以及中国的白话新诗应如何批判地继承律诗的创作规范。


【关键词】《诗论》 朱光潜 诗体 诗境 声律


(李培蓓,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关键词研究的纵祧、横推与比较

李猛


【摘要】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是一部不以“史”为目标,而“以见解胜”“以内行胜”的著作。其书选择历代最有影响、最有特色的批评家,既以中国文论关键词为对象,同时以关键词为方法,“立片言以居要”,以史的线索为经,以横推各家义蕴为纬,又融合比较视野,形成纵横交贯的批评路径。方孝岳圆融通达的批评眼光和批评标准,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建构中,可谓自成一家。


【关键词】方孝岳 《中国文学批评》 义法 横推义蕴 比较研究


(李猛,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



钱锺书《谈艺录》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学、悟、通

戴雨江


【摘要】钱锺书的《谈艺录》是重要的文论关键词研究著作。不同于首尾一贯、框架分明的体系建构,此书以诗话札记的形式不断积累、修订而成,并于理论主张和批评实践方面体现了从“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研究关键词的旨趣,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文学与文论的鸿沟。面对丰富的古典关键词资源,钱锺书通过聚散为整、化虚为实、转识成知等方式由“学”入“悟”,抉发出古典关键词中的现代意蕴与普遍价值。“悟入”后的钱锺书既看到了文论关键词之间的“貌异心同”,又清楚地观照到“貌同心异”的现象,于“打通”之余尚能“知止”,穿梭往返于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使得《谈艺录》成为关键词研究的典范。


【关键词】《谈艺录》 关键词研究 具体批评 自觉意识 异同比较


(戴雨江,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关键词研究的立场、视域和方法

雷娇娃


【摘要】《论雅俗共赏》呈现朱自清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关键词研究的立场、视域和方法。朱自清自觉以民主尺度评判古代,形成“为人民而学术”的批评立场。他以学术工作直面现实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关键词,拓展了关键词研究的整体视域。为使学术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朱自清探索了解释与批评关键词的多元方法,将文字考据与文体史、文艺心理学、艺论、文化研究相结合,清晰、明确、易懂地建立以人民为主的批评标准。


【关键词】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 中国文论关键词


(雷娇娃,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游艺体道:

宗白华的“散步式”文论关键词研究

李美如


【摘要】宗白华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宗白华的文论关键词研究贯通了多种艺术门类和审美实践,呈现为独具一格的“散步式”风格。其“散步”特质主要体现在艺、美、道三个层面:在“艺”的层面,宗白华的关键词研究,发源于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借鉴了西方美学的思想资源,又回归中国独有的艺术精神,从而能出入中西古今之间;在“美”的层面,宗白华对美的思考始终围绕着“意境”这个核心关键词,并运用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在“道”的层面,宗白华以生命体验为入道契机,以宇宙意识为终极追寻,以诗性精神为阐释实践,从而构建起散步式的学术人格和思想境界。宗白华的“散步式”研究出入中西,兼具感性与逻辑、自由与秩序,足可为今日学林之镜鉴。


【关键词】宗白华 文论关键词 《美学散步》


(李美如,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词以通道:

《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词研究

刘文翰


【摘要】《文心雕龙创作论》以关键词释义来揭示文学普遍规律,可用戴震的“词以通道”概括。王元化将《文心雕龙》中“最普遍最根本”的文论术语遴选为关键词,遴选标准兼综文学的反映属性与艺术特性,并以关键词建立体系、结构问题。阐释方法上,王元化视中国文论关键词为萌芽状态,先从哲学观念溯源词的根柢意蕴出发,再发掘“唯务折衷”的兼性智慧中辩证统一的文艺思想,最后进行古今中外关键词的比较,会通文学规律的普遍历史。此后,王元化反思规律观念的逻辑先行,如“拟容取心”说就灌注了被普遍化的机械论,他删刈旧说,尊重词的历史语义,提出新说,从词义的民族特色上升到文化多元共存的“新普遍性”理想。《文心雕龙创作论》实践了“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为文论关键词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


【关键词】词以通道 《文心雕龙创作论》 王元化


(刘文翰,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振甫文论关键词研究的“例话”范式

朱钇淼


【摘要】厚重的文史功底和车载斗量的编辑工作,为“学者型编辑”周振甫从事文史、文选、文论的深入考究奠定了基础,并促使其创生出一套结合文学实例展开文论关键词阐释的“例话”范式——“例”由文论关键词及具体案例构成,“话”则以通俗化、比较辨析、对话互文的形式展开。在以《诗词例话》为代表的“例话”系列中,周振甫通过对“例”的遴选和“话”体阐释两条路径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诗文评”,以重塑中国文学批评体系,实现会通古今、中西合璧的创造性转化,探索出中国文论关键词走向现代读者的普及之路。


【关键词】周振甫 《诗词例话》 例话 范式


(朱钇淼,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成果总目



【整理说明】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学术史研究的基础。20世纪以来,分为概念、术语、范畴、命题等路径的中国文论关键词个案研究,与借鉴经典阐释学、历史语义学、思想史、观念史、概念史的中国文论关键词方法论研究,积累下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亟须对此做适时且全面的总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内外对哪些中国文论关键词进行了怎样的研究,其中的利弊得失如何,这个基础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回答。目前,研究者只能从体量庞大的综合索引或其他相关索引中择取所需信息,费时耗力还易遗漏。尽管数据库不断更新,信息检索日益便捷,但整合各类成果,求全求新,编著内含关键词遴选、类分(子目)、附录(著者与出处索引)的成果总目依然有必要,并且无可替代。有鉴于此,课题组从清点既有成果、编制文献索引入手,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逐年顺查、倒查,辅以追溯法、复合交替法、间隔交替法、抽查法,参照GB3793—83《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并结合学科特点,以发表年月为序,著录相关文献的题名、责任者、出版项、载体形态项、附注项等信息。本辑发布《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刊载的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成果目录(从创刊至2022年),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助益。各本刊物的相关信息经署名整理者录入与互校,刘纯友和吴煌琨复核,袁劲终审。如发现疏漏之处,恳请致信指正。





策划:佟   譞

编辑:商露元

审校:杜文婕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