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集刊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5辑)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4-03-04 14:53 浏览量 194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5辑)
杨宜音 主编
张瑞平 张春妹 特约主编
2023年12月
ISBN:978-7-5228-3011-7
内容简介
在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多元的态势。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困境儿童的相关研究、政策和实践进程。本辑以“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为焦点,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回流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及其成长思维、道德品格、亲社会行为、文化适应等领域的心理发展,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情境下困境儿童积极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预测结果及干预实践,展示了我国学者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对此议题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本书迄今已出版25辑,括号内为特约主编。
主编简介
杨宜音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特约主编简介
张瑞平 博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第八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优秀青年心理学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美国富勒心理研究院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尤其是社会变迁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回流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品格、家庭养育、幸福感、网络/传统欺凌行为及其发展转变等。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Child Abuse & Neglect、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及心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近五年,主持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
张春妹 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建设项目“当代文化心理学研究”负责人,主编“文化心理学精品译丛”;个人专著入选武汉大学社会人文学术丛书,译著《文化心理学》入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0年30本好书、《牛津中国心理学手册》入选人民出版社2019年度十大优秀著作;MOOC《发展心理学》获批2020年度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线上课程,专业课《发展心理学》2021年获批湖北省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项目等10余项。
目录
内容摘要
社会变迁视角下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
(代卷首语)
张瑞平 张春妹
摘要:以往关于困境儿童的研究更多是采用问题/缺陷视角,关注的重心是在这些儿童学业不良和心理行为问题等消极方面。随着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使处于不利情境,个体仍具有积极发展的潜力。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困境儿童的相关研究、政策和实践进程。本文分别从困境儿童相关研究、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及困境儿童的积极发展三个方面勾勒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本辑收录的13篇论文涉及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回流儿童等困境儿童积极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预测结果及干预实践等多方面内容。这些研究聚焦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背景,注重探究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状态及其形成过程或作用机制。这为建立困境儿童积极发展的干预机制、促进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困境儿童 积极发展 社会变迁
儿童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与社会发展进步息息相关。近年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的提法越来越频繁地以政府公文、互联网媒体等各类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儿童因处境不利可被归为困境儿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堪忧。对困境儿童健康发展的关注愈加凸显当下社会现实的诸多问题,受到当前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群体。困境儿童这一议题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当前儿童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在困境儿童的议题上,以往研究更多是采用问题/缺陷视角,因此关注的重心始终是这些儿童在认知、情绪、品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儿童发展问题的缺陷观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儿童、贴负面标签等。近年来,随着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即使处于不利情境,个体自身仍具有某些积极因素,因此不应该只针对问题去管理,而是要注重对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及其形成过程或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激发个体的积极发展潜力。
一 困境儿童相关研究
1.困境儿童的概念
困境儿童一词源于英语翻译的术语(disadvantaged children),是指由于各种情况,需要获得特殊帮助的儿童。以往对于困境儿童的具体定义有很多种。例如,高丽茹和彭华民(2015)以需要理论为基础,将困境儿童定义为因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受到严重伤害的儿童。尚晓援和虞婕(2014)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对应的儿童权利理论,认为任何由于外在原因不能享受到公约所赋予权利的儿童都是困境儿童。可见,困境儿童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定论,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由于各种因素无法完全依靠家庭帮助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险,而需要外在力量提供支援的未成年人。
尽管困境儿童的内涵尚无定论,但其外延却在许多研究中具有一致性。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困境儿童包括了孤儿(含弃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儿童、受暴力侵害儿童、残疾儿童、艾滋病感染儿童、患重病或者罕见病儿童等(吴曼等,2022;熊韦锐、王彬,2020)。与困境儿童类似的概念是处境不利儿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在中国,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包括以家庭贫困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农村地区的儿童等(张现翠等,2019)。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定义,处境不利儿童所指向的群体和困境儿童都有重合。一些研究认为,困境儿童和在不利社会处境中的儿童(children living in disadvantaged social situations)是同一个概念(高丽茹、彭华民,2015)。
2.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多元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部分主要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相对贫困儿童及孤儿四类困境儿童探讨其心理健康发展特点。
(1)留守儿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乡,便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元分析研究指出,父母外出打工将给留守儿童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胡义秋、朱翠英,2015;刘昱君等,2021;Fellmeth et al.,2018;Wang & Mesman,2015)。具体来说,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有更高的抑郁得分,在临床抑郁、焦虑、自杀意念及行为问题上的风险增加。尽管父母都不在家的儿童会更努力学习,但他们的学业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仍处于劣势(张瑶、陈伟,2018)。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任玉嘉等,2020),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是非留守儿童的1.105倍(郝文等,2020)。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水平虽然低于非留守初中生,但仍处于中等水平(何桂华,2022)。尽管不少研究从问题角度揭示了留守这一不利处境的影响,但也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问题行为、学校满意度、幸福感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Chen et al.,2009;Wen & Lin,2012)。
(2)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指6~14岁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住半年以上的儿童(方晓义等,2008)。已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常常处于社会经济地位偏低、流动性较大等不利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心理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内化问题较多(申继亮等,2015)。例如,因流动儿童生活背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处于变化之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和低自尊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出现攻击、违纪等问题行为(刘青云等,2020;马玲玲等,2021)。在学业成绩上,与城市学生相比,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更低、辍学率较高,情绪和行为问题也更多(Fang,2020)。
(3)相对贫困儿童
对于相对贫困儿童的概念,现有研究分别基于货币和权力剥夺角度对其进行衡量(朱海燕等,2021)。相对贫困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经历或境遇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发现,相对贫困儿童有更高的精神病理水平、更多的内化情感问题(如焦虑、退缩、抑郁情绪)、更多的外化行为问题(如攻击、打架)、更低的认知能力、更差的社会适应(如社会排斥)以及更差的教育状况(Peverill et al.,2021)。儿童期贫困经历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持续到成年期。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家庭贫困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忽略了家庭贫困对个体心理健康可能存在的积极意义。一项以湖南省某贫困地区的初一、初二年级的806名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进行间隔一个学期的调查发现,相对贫困儿童亲社会行为和自尊水平呈上升趋势,希望呈下降趋势,但总体趋于稳定(彭泽,2020)。
(4)孤儿
孤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如他们的抑郁水平较高、生活满意度较低、幸福感较低(马振华,2021;宋爽等,2022)。孤儿还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70%以上的孤儿基本不会主动去认识新朋友;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67.5%的孤儿很少会主动和解,57.5%的孤儿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古文丽,2022)。张乐天(2021)发现儿童福利院孤儿的抗逆力水平明显较低,且女性孤儿的抗逆力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孤儿;年龄越大,孤儿抗逆力水平越低。一项在埃塞俄比亚开展的研究发现,与普通家庭抚养的孩子相比,孤儿不仅言语发展受限,也会经历更多的社会情感问题,并存在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等问题(Worku et al.,2018)。
在困境儿童心理发展议题上,林丹华教授及其团队(见本辑)探讨了四类青少年群体(留守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农村普通青少年和城市普通青少年)在积极青少年发展与健康相关行为上的差异,并且测查积极青少年发展对一年后多种健康相关行为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四类青少年群体在积极发展以及各个健康相关行为上均有显著差异,留守青少年在积极发展、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上的得分最低,在睡眠障碍上的得分最高,吸烟和饮酒的比例最高。积极发展对健康相关行为的预测作用在四类青少年群体中既存在相似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节选自本书章节,节选时有删减)
拓展阅读
集刊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4辑)
集刊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3辑)
集刊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2辑)
集刊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0辑)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wjy
编辑:wjy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