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冯书生: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04 14:52   浏览量 37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哲学动态》编辑部冯书生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冯书生


副编审,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为《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编辑。



冯书生

《哲学动态》编辑部


以编辑为业:成文、成事与成人


入职时,《“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已近成书,唯叹没赶上!不曾想还会有“续集”出版。获悉征文,诸事历历,心潮澎湃,提笔急就!拙思一二,求教方家!

以编辑为业

2021年7月23日,恰好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之际,我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报到,正式入职《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彼时我已年届40岁,属于同期新进人员中的最高龄。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感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在此之前的近一年五个月,我先后担任天津市南开区体育中心街道和兴南街道的办事处主任。再往前的近十三年六个月,我在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工作,在奉调街道办事处主任时,已任主编两年三个月。在离开编辑岗位的一年多时间,虽然在基层工作很忙碌,但是肉体的奔波难以换得精神的片刻宁静和灵魂的稍息安顿。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经历,我深感自己并不适合从政,坚持下去既有可能辜负组织培养,也对不起自己的下半生。于是在征得组织同意后自由求职,最终得以重返老本行。很多人疑惑我的人生选择,常不知如何作答,也许可以回应:以编辑为业。从根本上说,以编辑为业是以学术为业的一种,在从政与为学之间,我选择了为学。离别街道时正赶上组织部门考察副区长人选,同事说:“你是唯一符合条件的,可惜选择了辞职,看来终究是没有做官的命。”我回应说:“各安其命!”众多好友感叹我过于潇洒,其实是自知无能,不想浪费组织资源,尽己之业而已。屈指算来,我已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十五年,参与编辑过三本风格不同的学术刊物,也调研过全国多家学术期刊。关于编辑工作,可算熟悉,之前听过很多人谈论编辑,自己也写过不少文章讨论编辑。不管是为他人作嫁衣,还是甘为人梯,我认为都不能恰当地反映编辑工作本身。当然,这两种说法本身没有错。相对于作者,编辑确实在作嫁衣,在为人梯。但是如果仅仅把编辑定位为服务作者的角色,格局似乎小了一些。有很多年轻人,干了一段时间编辑之后选择转岗到科研岗位,就是因为只看到自己在作嫁衣,无法像作者一样通过论文的发表或著作的出版实现自身价值。在我看来,这里有一种求名的虚荣心和发财的功利心在作怪。如果怀有成名成家的心态,不管对于编辑,还是科研,都是具有消极意义的。我倒愿意把编辑定位为三成:成文、成事与成人。从编辑主体的角度来看待著述与发表,也许是另一番风景。

成 文

初看起来,将编辑和作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作者的文章,具体到学术期刊编辑,就是作者的论文。但是,这只是初看起来。细品起来,真正连接编辑和作者的是作为产品的期刊或者图书。原料和产品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不可混为一谈。产品是要进入公共领域的,原料再好,仍然是属私人的。在文章正式发表之前,只能称之为“成稿”,不能称之为“成文”。由成稿到成文的跨越,编辑的角色必不可少。在帮助作者跨越的同时,编辑自身实际上也在跨越。人们常说教学相长,相应地,我们也可以说编研相成。深度进入一个学科,认真做编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以我本人为例,我在初入《道德与文明》编辑部时,只是一个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硕士,对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只知皮毛,相当肤浅。干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哲学基础太过薄弱,于是在职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因为有做编辑的经历,经过老师的略加点拨,很快就把握了学科发展脉络以及重点难点。老师和同学们惊讶于我的快速变化,认为我有哲学天赋,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在于长时间编辑工作的加持。在调入《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之后,领导安排我负责马克思主义哲学栏目。之前的同事好奇我如何能如此快地变换角色,跨入新的学科。这自然离不开我在本硕读书期间的些许积累、担任主编时的知识拓展以及在基层实践工作的经验支撑,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契机还在于编研相长。在帮助作者成文的过程中,遇到不太懂或者有共鸣的地方及时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进行学习,潜移默化中就在和作者共同进步。如此来看,很难说谁是谁的人梯。也许应该把作者看作帮助我们编辑自身进步的老师,互为师友。不仅如此,我们在帮助作者成文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我有一个同事,在做编辑之前为出版社做外文翻译,成稿后经常需要出版社的润色加工。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编辑之后再做翻译,出版社反馈同事的文字功底进步好大。不仅翻译做得更好了,同事自己的学术写作水平也上了一个层次,可以在高级别刊物独立发表论文了。这就是编研相长,渡人实际上就是在渡己。

成 事

我想谈的第二个方面是成事。初看起来,学术小编与成事之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在很多人看来,编辑整天面对的不过是各种稿件,没有什么大事要做,谈何成事呢?记得硕士刚毕业时,同学们得知我去编辑部,纷纷表示我适合。大家普遍认为编辑不需要和人打交道,我这耿直的性格躲在编辑部可以少得罪人。其实不然,编辑表面看起来是在雕琢文字,实际上需要的工作能力是全方位的。行业内有一个共识,做编辑要求的素质要比做科研更全面。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编辑的各个工序熟悉起来,至少要有三年的实践经验。悟性差一些或者不肯下功夫,甚至需要五年,才能真正弄明白。更有一些人,实际上根本不能入门,只能转岗。如果不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如何能够做好选题策划呢?如果不能有很好的学术鉴别力,如何能够从大量来稿中慧眼识珠呢?而没有学术功底,何来学术鉴别力?在新媒体时代,如果不了解传播规律,如何能够做好出版发行呢?如果不了解作者,又怎么能够做好约稿呢?作者可以任性,编辑不能任性,而是要能屈能伸,严防意气用事。作者只对自己负责,而编辑则需要对作者、读者以及本学科的学术生产负责。编辑成事很难,但要坏事则很容易,但凡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错误。选题策划不当、安排栏目不佳会影响期刊声誉,把关不严会导致滥竽充数,甚至引发不当舆情以及涉外风波。如果做主编,还要考虑人员安排、经费花销、编辑团队的管理和提升、作者队伍的凝聚以及上下左右各种领导与合作关系的处理。总之,如何写好编辑部的故事,不仅仅是文稿的处理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协调。尤其是在发表需求和发表空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的当下,各种人情世故的妥善处理,也是对编辑的一个考验。我在两个基层街道办事处合计任职一年五个月,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甚至还有不少小的失误,自我评价并不是太满意,但也算是守住了底线,没有出现较大的工作失误,各项工作能够平稳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做编辑所形成的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虽然之前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倒也能够坚持一年五个月而没有被基层的复杂情况所击垮。我的体会是,编辑工作处于科研与行政之间,但更偏向科研。编辑角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貌似平平淡淡,其实内涵很丰富。纯粹科研,也许过于轻飘;纯粹行政,也许过于干瘪;恰在二者之间,编辑得以成事谋篇。

成 人

成文与成事之后,就是成人。学者们常常自我标榜学以成人,但如果仅仅限于学术之学,还真的难以成人。从职业工种来看,编辑相比科研人员更加接近学以成人之学,一种做人做事的综合之学。有些学科,尤其人文学科,做科研做到一定境界,往往就是“孤独之学”,个人创造大于团队协作。有一种说法,科研院所很多“学术个体户”,就比较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是做编辑就不能如此孤勇,必须团队协作。这大概是做编辑和做科研的一个重大区别。编辑部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各种信息汇集到编辑部,经过审核、把关、编校等处理后,以一本刊物或图书的形态传播出去。读者看到的期刊和图书,是作者群体和编辑团队集体合作的产物。所以,做编辑的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一个视野开阔的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一个有情怀和担当的人。精致利己主义者不适合做编辑。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可以带坏一个编辑部的风气,影响团队的协作和期刊的健康发展。学以成人具体到编辑人员,也许可以说是“编以成人”。成就他人就是在成就自己,成就作者就是在成就编辑。编辑处在学术生产的关键环节,参与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编辑一定要跳出个体小圈子,多从大处着眼。不固守编研相对,也许就不再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感叹!如果没有价值认同的支撑,单靠为人作嫁衣和甘为人梯的精神倡导,是很难支撑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做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最核心的人才支撑就是高品质的编辑团队。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编辑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生产过程中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编辑部在某种程度上沦为安排教师家属的部门。这一状况随着我国学术发展向高质量阶段迈进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术编辑的重要性,意识到学术编辑是学术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一句流行套语就是:编辑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编辑要有大国工匠精神,仔细把关和雕琢经手的每一篇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真功夫。“编以成人”,成人即成己,成己亦成人。

从脱离学界到重回学界,尤其是重回自己熟悉的学术编辑职业,我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二次机缘。只有在与学术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才能感到心灵的平静。重新做回学术小编,少了很多应酬,多了几分自由。兢兢业业编刊,常常吹牛聊天,偶尔写作论道,闲事付诸笑谈,就是目前我这位“千年老编”的美好生活。惬意不失追求,忙碌而不庸碌,愿所有编辑小酌醉人!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