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3-04 14:52 浏览量 227
点击封面 订购本刊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平台:www.mkszyyj.net
本期目录
内容提要
本刊特稿
论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任务
刘建军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庄严的称呼,有其特有的使命任务。这些使命任务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10个方面: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和衔接过渡,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过程。要想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成为一名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很不容易的,应该从多方面努力履行自己的使命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 使命 职责 任务
作者简介:刘建军(1963-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 100872)。
名家访谈
西部地区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探索与思考——访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学俭教授
本刊记者
王学俭,男,1955年生,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甘肃省形势与政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西部地区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战略研究”等9项,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连续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名录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指数排名前十学者,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甘肃省教学和社会科学特等奖、一等奖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甘肃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学生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对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切实回应思政课建设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率先聚焦内涵化建设、区域化发展和特色化运行。为此,我们专访了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学俭教授。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钟 君
【内容提要】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概念的简单延展,而是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守正又创新的历史运动的理论呈现。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守正创新逻辑红线。在思想体系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原理性继承与本土化发展辩证统一,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新飞跃;在人民立场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理论立场与政治立场高度契合,不断开辟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在实践答卷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互构互为,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的新辉煌;在胸怀天下的守正创新方面,坚持价值观念与价值事实有机结合,不断谱写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新篇章。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钟君(1979- ),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湖南长沙 410003)。
毛泽东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系
蔡礼强
【内容提要】毛泽东把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都看成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强调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和坚决走群众路线。毛泽东依靠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群众路线则是毛泽东运用调查研究克服党内主观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的伟大理论创造。毛泽东倡导的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与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两者实施过程形成一种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但这种高度交融的相互关系并不意味着两者的核心功能可以相互替代。系统梳理和准确辨析毛泽东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对于深入学习和坚持毛泽东思想都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调查研究 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
作者简介:蔡礼强(1973-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2488)。
毛泽东关于“结合”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推进“两个结合”的启示
束 锦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新的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制胜法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中,“结合”是一个根本性议题,“结合”的成色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中的成效。毛泽东通过在哲学高度上把握“基本原理”和“民族形式”的辩证关系,创造性探索和系统性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结合”问题,即:是什么“结合”、为什么“结合”、怎么样“结合”。毛泽东的相关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束锦(1980-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04)。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关系论析
张 波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在悠久历史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精神特质是区别于他者的特殊属性和内容,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华文明质的规定性;发展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其他要素相结合,顺应中华文明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所呈现的具体样态,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创造。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从大历史观视角把握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全部过程可知,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呈现内在统一性、逻辑互构性、实践同向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晰二者关系有助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中华文明 精神特质 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简介:张波(1978-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1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构层级、内在特性及文明境界
陈付龙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层面的集中呈现,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从结构层级上看,实体架构、精神标识、象征符号,呈现文明的组织构成及其展开。从内在特性上看,历史承继和创新发展的统一、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统一、文明共性与文明特性的统一,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呈现接续性跃升、多元性合集、辩证性超越的价值特质。从文明境界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主体性捍卫、创新性开启、结构性重建的三重维度上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展现出超越性深蕴和世界性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结构层级 内在特性 文明境界
作者简介:陈付龙(1976- ),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西服装学院党委书记(江西南昌 33009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及其近代历史根源
王 广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后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内生逻辑。这一内生逻辑不仅体现于现当代,而且深深地扎根于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国近代史。基于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内在历史规律,在没有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中国会以自己的方式和道路实现现代化。而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道路,使后者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对象、道路和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但胜利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而且经过长期奋斗,找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近代以来中国所走过的历史道路的伟大接续,也是对长期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划定现代化标准和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道路 近代中国
作者简介:王广(1979-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编审(北京 100732)。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基本路径和实现机制
杨礼银
【内容提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将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发扬光大,让人们从思想上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行动上自觉追求这些价值,让社会制度主动保障这些价值的实现,从而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与发展,更加公平与正义,更加民主与自由。从路径上看,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应以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基本框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道路,以抵制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论和“文明冲突”论为着力点。从实现机制上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创建有效的主体责任机制、价值传播机制、话语沟通机制和价值认同机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处在十字路口的世界人民紧迫的时代责任,也是人类文明漫长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因此,虽任重道远,但势在必行。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普世价值”论
作者简介:杨礼银(1977-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北武汉 43007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论纲
柳宝军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宏阔深邃的时空背景、艰巨繁重的政党使命、严峻复杂的党建形势中深入思考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迎来新的历史方位、承担新的使命任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生成和创立的时代背景。这一重要思想是由党的全面领导论、自我革命论、人民中心论、总体布局论、监督体系论、法规制度论、政治责任论等核心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地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地位、主题主线、科学体系、使命任务、基本规律以及科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展现出了重大的政治意义、鲜活的时代意义、丰富的理论意义、深远的现实意义、深邃的历史意义、宏阔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党的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大党独有难题 自我革命 政党治理
作者简介:柳宝军(1993-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运用的辩证法
丁堡骏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为《资本论》及其手稿所撰写的序言和跋中,凡是马克思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地方,马克思同时就阐述了如何认识和反映这个研究对象,也就是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反过来,凡是马克思阐述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地方,马克思也一定是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结合进来,就特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和反映来谈政治经济学方法。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实实在在地运用于《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中的科学方法。它有黑格尔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一般形式,更有唯物主义以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形式。不过,马克思并不追求在《资本论》之外建立自己的辩证法体系,因为马克思坚持认为在《资本论》这样的实证科学面前作为哲学的哲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环境,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唯物辩证法的一般方法和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都必须在生产方式建设中探索辩证法新的社会实现形式。任何简单化或神秘化辩证法的说法,都不利于理解《资本论》的思想理论内容和方法,都会误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 唯物辩证法
作者简介:丁堡骏(1961-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杭州 310058)。
工业发展阶段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刘 刚
【内容提要】新质生产力可以结合生产力性质的变化来理解。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演化理论研究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生产力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引发的生产变革,为理解生产力性质的变化提供了基础。以马克思的“发动机—传动机构—工作机”原理为基础,构建“能源—交通通信—材料”三位一体的生产范式作为生产力的“中间层次”范畴,可以运用“中间层次”分析论证生产力各发展阶段依次更替的必然性,将生产力在特定发展阶段必然具备的具体性质与偶然出现的临时性状态相区别,准确把握生产力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发生的“质变”。将这一过程置于劳动方式变革之中,可以形成一个嵌入特定国情背景、接纳社会其他子系统影响的“开放的”分析框架,以劳动者生产能力提升的积累过程刻画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概括具体生产范式的国别特征,推进生产力理论中国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中间层次 劳动方式 生产范式
作者简介:刘刚(1979-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山东日照 276826)。
当代中国关于资本本性的争论剖析——基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
刘召峰
【内容提要】我们有必要从物质要素与社会形式区分的视角,来观察、剖析当代中国学者关于“资本是否具有二重性”的争论。马克思明晰地区分了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批判了混淆物质要素与资本的“拜物教观念”。马克思“资本不是物”的论断,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是:资本不是“物作为物就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物”在资本关系中获得的“社会形式”。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资本是不是生产要素”“资本是不是具有二重属性”,而在于“生产要素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生产关系中才能成为资本”“究竟是什么属性才使资本成为可能”。资本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等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只有产业资本才转化成了“生产要素”。
【关键词】资本本性 物质要素 社会形式 资本二重性 生产要素
作者简介:刘召峰(1980-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 310058)。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阐述——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的考察
张 端
【内容提要】《共产党宣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等。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阐述。《共产党宣言》还阐明了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方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要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提供思想引领。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作者简介:张端(1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主任(北京 100732)。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数字帝国主义视阈下美国的数字霸权批判
胡 莹
【内容提要】数字资本趋于集中和向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美国数字寡头的形成。美国通过不平等交换的数字化、控制通往数字空间的通道、以“数字技术援助”的方式实行数字技术殖民等方法对其他国家的数据和数字空间进行了控制。美国还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巩固其在全球的文化霸权和政治霸权。美国的数字霸权是帝国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以大型跨国数字技术公司为代表的数字寡头成为数字帝国主义的中心,不断扩张其对全球数字空间的剥夺性占有,通过数据榨取、数字圈地、资本融合和数字输出试图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新形态,造成了全球发展不平等的加剧。数字帝国主义不过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其基本矛盾的“新方案”,终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构建数字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坚决抵制和反对任何国家对数据的剥夺性占有,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关键词】数字帝国主义 数字霸权 数字垄断资本 数字寡头 数字圈地
作者简介:胡莹(1980-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广州 510275)。
来源: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研究”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