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2-29 09:12 浏览量 557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1994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国内唯一的中国当代史专业学术期刊,旨在为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学者提供发表文章、交流观点的园地,为构建中国当代史学科体系做出了贡献,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好评。本刊由中国当代史知名专家担任编委,实行三审制与专家匿名审稿制相结合的编审制度,专业特色突出。2012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刊物。
官方投稿网址:ddzgs.ajcass.org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目录
摘要
再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杨胜群
[摘要]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将社会革命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纲领,并开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突破几千年来形成的农本思想的藩篱,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使中国现代化有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既划清与国民党蒋介石“半法西斯半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界线和与欧美资本主义的界线, 又不仿效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做出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设计;清除民粹主义思想障碍,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出和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工业化为主导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社会转型创造经济基础,并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现代化
《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 30 周年
[编者按]
今年是《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 30 周年。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史研究专业学术期刊,自 1994 年 1 月创刊以来,本刊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刊载了大量高质量的国史研究成果,为推动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对外学术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赢得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在创刊 30 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贺信精神,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推动刊物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曾担任主编的张星星和刘国新两位研究员畅谈刊物发展历程和办刊经验,以飨读者。今后,本刊将继续团结广大学界同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牢记国史研究“国家队”的责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刊发更多有分量、高水平且具备思想穿透力、堪称“信史”“良史”的优秀学术成果,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筑牢研究和宣传国史的坚强阵地,不断推动和完善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努力开辟国史研究新境界。
提升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国际传播力
张星星
忆初创时期的《当代中国史研究》
刘国新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
[编者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 3000 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三篇学术史文章分别涉及历史政治学、概念史、学科发展等领域,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特点及不足,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历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史研究:以“第二个结合”为例
杨光斌
中国政治概念史研究的新探索
李里峰
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发展概述
张金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安全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基本经验
郎慧慧
[摘要]
科技及科技安全是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打压遏制以及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威胁,党和政府对科技安全的认识经历了从服务经济安全到保障其他领域安全,再到支撑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转变。纵观这一历史演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科技发展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工作的改革创新,是中国塑造和维护科技安全的重要经验,为新时代科技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的塑造和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
科技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自主创新 党的领导
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推进与成就
杜博士 吴宗法
[摘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科技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变为以自立自强为中心。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发展教育和聚集人才、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 自立自强 科技强国 科技攻关 科技合作
新中国铁路管理制度建构述论
田永秀
[摘要]
铁路管理是现代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明确铁路基本定位的基础上,成功建构了一套高效的铁路管理制度:在中央设置铁道部作为管理全国铁路的中枢机构,其下按业务设置了层级分明、各司其职的主辅管理系统;由铁道部对全国铁路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确保铁路各系统配合协同工作,实现了铁路系统的高效运转。铁路管理制度的建构,实现了新中国铁路发展的良好开局,为新生人民政权巩固及铁路事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
新中国 铁路 管理制度 交通运输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源流与继承创新
聂文婷
[摘要]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国防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改革开放后,国家安全工作强调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注重解决国家发展中的诸多安全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问题认识、实践的继承与创新,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从观照要素到总体统筹,从提出因应之策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从保障人民利益到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的国家安全工作,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 社会稳定 继承与创新
新中国城市管理机构变迁的历史考察
——以北京市为例
唐杰 马国栋
[摘要]
城市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的变迁,反映了城市运行发展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现实问题的变化,构成剖析和总结中国城镇化历程与经验的重要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管理机构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起步建设时期(1949—1960 年)、曲折发展时期(1961—1977 年)、整合重塑时期(1978—1999 年)、横纵拓展时期(2000—2015 年)、统筹管理时期(2016 年至今)。总体上看,北京城市管理机构调整动力从问题导向转为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由需求牵动转向制度自觉;职能重心从物质空间建设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不断强化;运作方式从集中式动员到专业化分工再到综合管理,统筹协调作用以及首都功能持续加强。
[关键词]
城市管理 机构变迁 政府职能 北京
海外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评述
张镭宝
[摘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经提出便引发海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因此成为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新热点。2019 年以来,海外研究者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耕,详细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内涵释义和价值意蕴,梳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脉络,勾勒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谱系,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虽然海外学者的研究客观上仍然存在许多“空缺”亟待填补,但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民主的了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立足更广阔的视域,努力探索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民主实践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话语体系 实践转化 海外
1950—1953 年北京实施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的历史考察
王倩
[摘要]
北平解放后,中共北平市委就对如何调节劳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为调节劳资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为此,北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在全市私营企业中建立起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五反”运动前,已普遍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缓和了紧张的劳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五反”运动期间,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短暂中断;“五反”运动后,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重建,缓解了“五反”运动中再度紧张的劳资关系,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而终结,其对新型劳资关系的构建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劳资协商会议制度 劳资关系 北京 新中国成立初期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