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为人梯者』说丨李薇: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2-28 09:39   浏览量 20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为人梯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

编辑心声之二






2023年12月,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策划编写的《“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一书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该书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由52位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主编或编辑共同撰写,分享了他们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以来台前幕后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群体的心声。“社科期刊网”拟将本书文章陆续分享给各位读者,本期推出《哲学研究》编辑部李薇老师的文章。



作者介绍.

李薇


副编审,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0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工作,现为《哲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李 薇

《哲学研究》编辑部


在平凡的感动中坚守初心和使命


一 “传帮带”


2009 年7 月,我有幸进入《哲学研究》编辑部工作,在这里结识了不少给予我帮助的前辈。当时,由于工作岗位的缘故,我与苏晓离老师和孙建老师接触最多,他们对我的编辑生涯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而言,他们不仅是教导有方的良师,更是对晚辈关爱有加的长者。
起初,我主要跟随孙老师学习编务。但凡了解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编务的整体特点就是量大事杂、头绪繁多,稍有疏漏就会影响整个出刊的进度,非常考验一个人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孙老师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分门别类地教授我,帮我在诸多头绪中整理出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由于经验不足,我难免出现各种疏漏,她不但没有任何指责,反而耐心地帮我分析原因并助我成长。孙老师还会经常带一些自己亲手做的小食品,让我拿回宿舍和小伙伴分享,这让身为北漂的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逢年过节,孙老师也总是主动承担起值班的责任,让我踏踏实实回家和亲人团聚。
为了让我更顺利地接手编务工作,孙老师在退休之前留下了一份文字版的工作指南,十分详尽而条分缕析地介绍了所有与编务相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份指南是她在临近退休的半年前开始准备的,她说这是领导交给她的最后一项任务,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几乎在每个工作日下午的某个固定时间,我都会看见这位头发花白的慈祥长者,安静地坐在电脑前,用她并不娴熟的录入方式将自己的经验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我经常看见孙老师边写边小声地默读,逐字逐句反复推敲和琢磨其中的每一句表述,力争使文字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孙老师说,她会尽可能将自己的所知所想都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如果以后工作内容有了新变化,就让我继续更新和完善。依此行事,无论谁从事这份工作都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尽快熟悉和掌握要领。孙老师于2009年12月底正式退休,在她刚刚退休的一段时间中,每当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和困惑时,我还是会第一时间向她咨询和请教,她依旧像在岗时那样耐心地教我如何化解问题。
苏老师的工作非常单纯,他负责每期稿件的全文通读,并在核红当天解答我和孙老师在排版厂发现的一切疑难问题。苏老师是一个极其守时、自律和严谨的人,他总能在每周返所日的上午9点之前,准时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苏老师会仔细和每位编辑商榷文中的改动,遇到自己领域外的专业问题就会立刻去其他研究室向相关领域的老师请教。当我接过苏老师手中的清样时,上面总是密密麻麻布满了校对符号,像极了物理学中的串联和并联混合的电路图。苏老师还为编辑部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他在参考了大量中外编校规范体例之后,制定了《哲学研究》的“内容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体例说明”。这种文内夹注与文后著者-出版年制相结合的注释体例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正文内容,节省版面,我们直到现在还在沿用这份规范。
自从孙老师退休后,苏老师便主动请缨和我一起去核红。或许是出于对晚辈的照顾,也或许感觉到资历尚浅的我在独立承担这份工作时表现出了惴惴不安,在一起核红的整整4年中,苏老师没有请过一次假。即便他得了重感冒,依然会带病和我一起去排版厂完成最后的校对。苏老师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他直到完成最后一期稿件的编校才卸下了这份重任。在退休之前,苏老师也留下了一份关于统编工作的文字版指南,并向编辑部推荐了适合这一岗位的人,圆满地完成了他的编辑生涯。
尽管两位老师已经退休10余年,但是他们对我的谆谆教导至今记忆犹新,他们与我共事的那些点滴回忆也历历在目。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以贯之地做好一件事。我在两位前辈的身上见证了他们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和圆满的坚持,这是需要多大的坚韧和毅力才能完成啊。在我的眼中,他们的工作是平凡的,精神却是伟大的。他们不仅发挥了《哲学研究》“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还身体力行地弘扬老一辈办刊人对工作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匠人精神,这种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着我,并持续激发我将他们的期望、嘱托自觉地传承下去。

二 和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认为,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成就、相互合作的关系,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更好地为学术服务,我始终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期刊出版的每个环节。在此,我想重点谈谈如何在编校中来践行这一理念。2012年,我正式参与编校工作。起初由编辑部自己逐条完成文中参考文献的信息版权记录、引文以及页码等内容的核对,除非有检索不到的信息才让作者自己提供,这样的模式大约持续了5年。但是,专业学科的日益细化和文献版本的多样化,逐渐增加了编辑核对的难度。于是,我转换思路,充分调动作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拍照整理后反馈给我。
起初,一些作者不太理解我的行为,认为自己在写作中已经完成了校对,为何还需要重复提供这些材料。但是,当我指出他们稿件中存在的明显问题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仍有疏漏。随着编校经验的日益丰富,我逐渐意识到,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编辑出版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些基本的编校知识对于作者而言很可能是一个全新领域。作者将主要的精力都用于专业内容的写作,对非专业的编校方面自然不甚了解。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和编辑的通力合作才能圆满完成。
随着编校流程的进一步细化,我逐渐从作者反馈的材料中发现,他们越来越用心地对待这项工作。有的作者甚至还用带颜色的笔记将我们需要核实的内容做出高亮标识,方便我们尽快锁定目标。我通常会将这类材料作为模板,提供给下一期的作者,让他们参照制作。如此一来,不仅增强了作者的参与感,还让他们进一步熟悉了编校的基本规范和流程,也让编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和提升稿件的质量上。此外,我会让所有作者参与每个校次的清样审读和确认,和他们反复沟通其中出现的所有疑问,在我和作者的共同协商中顺利完成稿件的编校工作,尽可能让稿件以最好的面貌呈现于学界。
不少作者在与我们的配合中反复表达了真诚的谢意,感谢让他们了解不少编辑和出版的知识与规范。一些作者后来成了其他刊物的兼职编辑,在空余时间与我分享一些编校经验,还有一些作者在平时也会向我咨询一些文字和词语的表达规范,甚至希望我从编辑的视角给他们的其他作品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正是在这些日常的交流和探讨中,我和一些作者成了朋友。

三 为过期刊物寻找好的归宿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不断拓宽,纸版刊物的销售量逐年有所下降。但是,编辑部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群策群力,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因为,我们都真诚地希望每一份刊物都能发挥应有的价值,而不是安静地沉睡在仓库的隔板上。从2011年起,我们采用非常传统的方式,在刊物封底定期刊登关于过期刊物的征订启事,希望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竟陆续接到不少咨询过刊的来电。其中不乏一些亲自来编辑部购买刊物的人。在一个雨天的上午,我突然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说中午要自己来取刊物。我了解这位读者的购买记录,数量不少,而且都是合订本。我告诉他,雨天不便,我们可以提供邮寄服务。但这位读者十分坚持,他非常担心因最近家中地址变动收不到刊物,所以想趁在附近开会的间隙把刊物领走。还有一位高校老师,因申报材料急需刊物原件,但数量不够,而我们刊登的征订启事正好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她来编辑部领走刊物时再三向我们表达了谢意。从当年的销售情况来看,还有许多购买者通过征订信息各取所需。
2013 年之后,编辑部积极响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五统一”的政策,将发行工作全部交由反水投注网站 期刊分社统一负责,我们与购买者的接触逐渐减少。但是,我们还是会温馨提醒每位作者多储备一些刊物,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过刊的征订业务也在继续开展,就是希望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便利。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推广,我们实现了征订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开始借助微信公众号有计划地推送过刊征订启事,特别是在每年的开学季重点推送。此时,反水投注网站 期刊分社成了我们有力的合作伙伴,他们的微信团队总能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推送内容,活泼而有趣的风格让《哲学研究》这本严肃的刊物持续焕发青春活力。
在每一期的征订结束后,我们都例行和期刊分社做好对接工作,及时了解和汇总过刊发行的相关信息以及更新库存数据,在储备足够用于存档的期刊后,我们尽量把其余的过刊都用于发行。看见仓库中逐年减少的过刊,我们甚感欣慰,因为它们正以不同方式在其他地方发挥着作用。许多年轻编辑也积极参与到过刊的整理中,我相信见证了自己倾注心血和汗水的成果有了归宿,他们一定是充满喜悦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在我们的眼中,这些刊物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实现了我们的价值,更是传递着购买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在我近14年的编辑生涯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是在平凡中度过。然而,正是在平凡中汇聚起来的这些点滴感动伴随我一路走来,让我始终怀抱感恩之心,坚守着作为一位编辑的初心和使命,努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本书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

ISBN:978-7-5228-2889-3

出版日期:2023-12-22

定价:98元

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是《“作嫁衣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的姊妹篇,该书的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的又一批编辑人员,这里面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资深编辑,也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青年编辑,力图更真实、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群体多彩的工作实践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本书中,期刊编辑们分享了各自好的经验和心得,畅谈了学术编辑的理想和情怀,也诉说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表达了对今后当好期刊编辑的愿景和期待。



《“为人梯者”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编辑心声之二》


Enjoy

the Melodies

of Life

本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关内容回顾

『为人梯者』说丨前言

张晓敏:纸边墨余的一点感想

单超:有幸拥入怀中的伟大事业

易海涛:苦乐行思——我的编辑工作点滴体会

张静:我与学术期刊的美好“纠缠”

罗雅琳:编辑工作的“无私”与“有情”

孙少华:砥砺潜行编 研路,钝石 终成巧手针——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刘大先:“渡人”与“自渡”

叶丽贤:译心所向,俯首为梯

魏然:怎样做“连字符”编辑

苏玲:一本刊物也是一项事业———我做编辑二十年

陈丽:《中国语文》编辑部的故事

王伟:素心事业守夜人——境界和底线

彭馨葭:当第一次责编遇上新冠疫情



编辑 | 乐乐

审核 | 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