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回顾丨《哲学研究》2023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2-28 09:39   浏览量 31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图片  订购本刊

投稿网址:http://zxyj.cbpt.cnki.net


1955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2023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

新时代新哲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哲学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臧峰宇(1·5)

以唯物史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刘同舫(3·5)

人的现代化的跃迁: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之维

刘兴盛(4·14)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篇大文章

王伟光(9·5)

论“两个行”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大历史观诠释

梁燕晓(10·5)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

戴木才(1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哲学释义

邱耕田(4·5)

深刻把握和更好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张东刚(5·5)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哲学阐释

李海青(6·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贡献

汪信砚(9·2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

新的文化生命体: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考察

张梧(11·5)

论“两个结合”及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意义

乔清举(12·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阐释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的灵魂”——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使命和担当

孙正聿(7·5)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

张志强(8·5)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

何中华(9·15)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视野中的“世界主义”

丰子义(1·13)

空间拜物教的概念证成及其意义研判

吴红涛(1·2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刘日明(2·5)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董键铭(2·16)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澄明及时代定向

吴宏政(2·28)

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变革及其理论效应

王代月(2·38)

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观问题的颠倒和转换

吕世荣(3·15)

资本技术的统治及其规制

严静峰(3·26)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思想

庞元正(4·23)

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当代辨析

李厚羿(4·34)

论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纠缠”——从斯密、蒲鲁东到马克思

王时中(5·16)

金融资本主义批判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康翟(5·25)

唯物史观中的目的论问题:基于问题史的考察

任劭婷(5·34)

黑格尔现象学视域中的《资本论》辩证法

冯波(6·14)

走向唯物史观的两条路径及其内在统一

周嘉昕(6·24)

《资本论》当代价值的再阐释——以马克思晚年两封书信为中心

丁堡骏(6·34)

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本质和现实力量

朱雪微(7·13)

资本否定性的辩证法——基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考察

闫培宇(7·23)

辩证法的逻辑哲学研究——基于广义现象学运动的视角

曹瑜(7·33)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兼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成功创造和建构起来的

韩庆祥(8·15)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百年历程的哲学审视

陈凡(8·27)

马克思哲学革命历程中的“施蒂纳冲击”说考辩

李彬彬(8·34)

《资本论》的“幻相逻辑”探究

邓雄雁(8·42)

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青年马克思对“物”的双重透视

孔伟宇(9·38)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

杨耕(10·14)

工人活劳动与“《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

欧阳英(10·30)

布鲁诺·鲍威尔“人的解放”思想的探析

王晨(10·38)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法(Recht)与法律(Gesetz)

文兵(11·13)

基于《资本论》的权力形态分析:马克思与福柯

林青(11·24)

“自动的物神”主体性增殖对资本家的支配——基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分析

于天宇(11·33)

经济社会的价值重塑:马克思和韦伯认识资本主义的路径

王晓旭(12·27)

“马中西”哲学交融视域中的“规范性”研究

徐梦秋(12·36)

新科技的哲学思考

论弱人工智能体的道德性考察

龚群(3·37)

价值哲学视域中的算法歧视与社会公正

孙伟平(3·46)

代理、模拟与技艺:人工智能文艺生产的哲学阐释

陶锋(3·56)

国外马克思主义

赫勒以feelings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建构

孙建茵(1·32)

中国哲学

熊十力的见体论

陈来(1·41)

中国古代推类思维的基础、限度与严格性

田丰(1·54)

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与明清之际的“朱、王之争”

李敬峰(1·65)

天道与人事:王肃禘郊祖宗说复原

赵永磊(1·74)

合乎人的秩序与合秩序的人

王博(2·49)

刘师培的平等观:以《中国民约精义》为中心

范广欣(2·63)

“生生”与“无生”——以熊十力对章太炎的批评为线索

周展安(2·74)

论一种涉佛的儒学——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中心

邝其立(2·87)

先德后刑与先刑后赏:两种早期刑德学说的比较

徐莹(3·68)

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概览

杨泽波(4·44)

《孟子》《庄子》中智故、心气关系比较——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

谭明冉(4·52)

“兼”与“交”:墨家“兼爱”思想新探——兼与儒家“仁爱”思想比较

张曼迪(4·62)

基于新见文献的明清因三相诠释考察——兼论明清因明的学术价值

陈帅(4·71)

两种“陌生人”:儒家人际伦理面对的现代性错置

程乐松(5·44)

章太炎“原儒”及其儒学与经学之辨

黄燕强(5·54)

仁爱观念的兴起与“人”的互助

向世陵(5·66)

朱子论“命”:形态、结构与性质

冯兵(5·75)

论孔孟的“本体诠释”

成中英(6·44)

从《老子》用兵之言看孙老关系

李秀男(6·56)

朱熹“如在”诠释的哲学维度及其精神蕲向

张清江(6·67)

论“名”的感觉基础——重思“德里达问题”

苟东锋(6·76)

略论“羞恶之心”

伍晓明(7·43)

胡五峰的双重“察识”说

张洪义(7·56)

道兼理气:朱子学理气论的经典诠释背景及其影响

刘昊(7·67)

章太炎与现代中国哲学的“本体”问题

费轩(7·77)

走向人性化的存在

杨国荣(8·52)

老子哲学中行动问题的思想脉络

叶树勋(8·63)

“所以然”与“所当然”中的五运六气——方以智基于“圆∴为一”与图书象数的医学思考及其意义

焦健洋(8·73)

王船山对理学“气质之性”说的检讨与重释

陈明(8·83)

论庄子对《齐谐》寓言的解构与重构

陈小文(9·48)

礼义教化:荀子伦理-政治共同体文化理想的精神

王楷(9·57)

周程授受说的回顾与再探——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为中心的考察

汤元宋(9·67)

融摄与会通——与佛教交涉中生成的阳明心学

何静(9·77)

“体用”“体相用”概念起源再考

张文良(10·48)

经史之间的冢宰形象

宫志翀(10·56)

王阳明的合一性思维及其旨趣

朱承(10·65)

“条理”与“旁通”:从戴震到焦循的自然主义哲学转向

姚彬彬(10·75)

程若庸“心学”思想及其意义——以人心道心之辨为中心

许家星(11·44)

明代甘泉后学的主要类型与多元流变的特点

姚才刚(11·55)

从“阶段”到“分系”:早期易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刘光胜(11·65)

“道不可传”论的展开及其对儒学现代转型的启示

王宇(11·77)

《周易》中的性命哲学发微——以会通《大学》《中庸》《周易》为视角

张文智(12·46)

礼乐文明的根基重建:《中庸》主旨新探

孟琢(12·58)

术有善恶吗?——儒学视域中的术业倾向性问题

吕明烜(12·68)

时空分布:普遍性的中国论证

李巍(12·80)

中西哲学会通

时间和历史的概念:一个实验性的跨文化对话

赵汀阳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文

王惠民 贾祯祯/译(1·84)

哲学经典命题探讨

人工智能必须考虑风土性因素——以“电车难题”为母题

徐英瑾(2·96)

“电车难题”新探——基于一种理由面向的实验法

吴童立(2·108)

外国哲学

芝诺悖论,海德格尔与西方形而上学中“存在与时间”问题的开端

王庆节(1·96)

何为使真者?

李主斌(1·105)

世界的现象学悖谬与还原的彻底性问题——兼论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于胡塞尔的质疑

张宇杰(1·115)

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伦理旨归

罗晓颖(3·98)

阿维森纳《论灵魂》核心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刘一虹(3·109)

斯宾诺莎的实体:寂静的深渊抑或永恒的生产?——从谢林与黑格尔的批评出发

吴功青(3·117)

主体与存有的拓扑学:拉康论海德格尔

马迎辉(4·81)

梅洛-庞蒂与拓扑学

李钰辉(4·91)

胡塞尔与概念论

郑辟瑞(5·96)

原因与动机——胡塞尔对解释多元论的论证

刘畅(5·106)

先验自我的二重化:莱茵霍尔德哲学视域下的早期谢林表象能力学说研究(1794)

倪逸偲(5·117)

卡西尔与康德——卡西尔《康德的生平与学说》刍议

李秋零(6·86)

论康德对洛克经验主义的批判

宋博(6·93)

道说现象和赢得胜利——福柯与海德格尔论“话题性的言说”

姚云帆(6·103)

反思: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概念

张汝伦(7·85)

从所予的神话到心灵的神话——德雷福斯与麦克道尔之争

李珮(7·98)

类比概念还是类比判断?——论阿奎那的超越性类比

尹智鹤(8·93)

康德的空间概念——基本意蕴及对解读《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袁建新(8·106)

范型物理对象、因果封闭原则与物理主义

王晓阳(8·118)

论语言哲学再定向的综合路径

李红(9·85)

时空重导与西方现代性的历史限度

张曦(9·98)

普鲁塔克论柏拉图的“真实学说”——以关于《蒂迈欧》的解释为中心

罗勇(9·108)

康德论恶的起源

刘凤娟(9·118)

时间性与触发现象学——关于厚重自我概念的发生现象学刻画

赵猛(10·85)

被给予性与空间性——一个关于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新争论

尹兆坤(10·96)

“实用人类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康德式道德学说?——“施莱尔马赫两难”的新解决方案

王咏诗(10·106)

“希望”何以被视为最重要“学说”甚或唯一论题——伽达默尔哲学中的“希望”之思探论

张能为(11·86)

弗朗西斯·培根与第一哲学的重构

吴树博(11·97)

给予越多,解释越多——马里翁对解释学的现象学定位

魏琴(11·108)

思之受动性及其局限——从笛卡尔的“Videre Videor”谈起

黄作(12·91)

论情感在笛卡尔式身心关系图景中的位置

佘瑞丹(12·102)

普罗提诺论努斯的生成与转向

徐逸飞(12·114)

逻辑学

《墨经》消解的五个悖论的起源及性质考论

杨武金(3·79)

《指物论》“指非指”的推证及其理论旨趣

孙功进(3·87)

括号表示法:一种中国式表示法

杜国平(4·103)

论金岳霖《逻辑》中的“弗雷格-罗素论题”

杨红玉(4·116)

逻辑常项问题——从金岳霖的观点看

刘新文(5·86)

伦理学、政治哲学

论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

姚大志(2·119)

基于GIS的中国乡村伦理研究何以可能

王露璐(6·112)

实践视角下的行动理由:建构主义的元伦理学立场

钟世文(6·118)

诺奇克的非自由至上主义的正义思想

贺然(7·108)

政治建构主义何以提供客观性?

张途(10·118)

什么是公平——演化博弈论的视角

朱万润(11·118)

美学

感性学的历史、危机与新生——当代德国美学的重构路径

杨震(7·118)


微信编辑:朱昱翯


来源:微信公众号“哲学研究”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