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联合书单丨37本译著好书推荐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4-02-26 14:48 浏览量 331
“译著联合书单”的前身为“我是编辑我推荐”,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介国内的优秀译著类新书。书单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索•恩”发起,力邀国内众多知名出版机构和品牌参与,定期整理发布,向读者推荐有料、有趣、有颜值的翻译作品。此外,我们也欢迎更多阅读类自媒体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译著联合书单建设成为一个连接译者、编辑、媒体和读者的知识共享平台,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讨论了西方社会当前自由主义
与民粹主义针锋相对而产生的政治危机∣

幻想的终结:晚现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 ∣著 巩婕 ∣译
索•恩丨反水投注网站
2024年1月
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想。
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工业化的现代”已被一种“晚现代”所取代,此中充斥着新的力量极化和新的矛盾——进步和困窘相伴相随。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直切当前社会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后工业时代经济的特点,文化和身份的冲突,由自我实现之责任带来的疲惫,以及自由主义的危机。
索·恩编辑燕羽推荐
公号ID:thornbird2018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
[英] 阿利斯戴尔•希勒 ∣著 罗金 潘丽妃 ∣译
方寸丨反水投注网站
2024年1月
一门古老的印度宗教是如何变成一个全球健康支柱产业的?从圣人的洞穴和森林到现代西方的健身房、医院和乡村礼堂,在瑜伽发展的曲折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它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转折?在外传的过程中,瑜伽宗师们的教义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为什么瑜伽有那么多不同的形式,似乎囊括了从肌群练习到正念体验,从压力缓解到精神解放的方方面面……
这部全面讲述瑜伽历史的著作首次将瑜伽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中,带领我们从神秘的宗教仪式和中世纪的身体魔法,到基督教和大英帝国,再到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和二十世纪的西方,发现鲜为人知的瑜伽故事。如今,瑜伽已融入女权主义、数字媒体、名人文化、压力流行病和对真实自我的追求等各种社会议题之中。希勒描绘了过去和现在各色与瑜伽有关的人物,讲述了一段关于学者与丑闻、科学与精神、智慧与无常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对真实性的本质进行了广泛而令人警醒的讨论。

莎士比亚漫画版:套装5册
[英]威廉·莎士比亚 ∣著
[英]史蒂夫·巴洛 [英]史蒂夫·斯基德莫尔 | 改编 罗益民 ∣译
请欣赏莎士比亚漫画版《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麦克白》《仲夏夜之梦》!
全书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形式,呈现莎士比亚经典的5部戏剧。故事处理天衣无缝,漫画改编相当传神,丝毫未见篡改莎士比亚本意和画蛇添足之处。除了漫画正文,还包括12种莎士比亚相关衍生知识:莎士比亚生平介绍、名言精粹、人物列表、戏剧故事点评、故事探源、衍生趣闻等,巧妙地为孩子进入莎士比亚世界搭建一座桥梁,是一套优秀的漫画丛书。

联合读创营销编辑推荐
公号ID:creadion
传播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的符号到社交媒体(第七版)
[加]保罗·海尔 彼得·厄克特 ∣ 编
董璐 何道宽 陈继静 王树国 ∣译
本书以传播媒介的形态为线索,梳理了大众媒介形成的历史和传播学科的发展状况,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读物,旨在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人类历史背景下,思考传播媒介的使用及其后果对人类行为发展与社会经验积累的影响。本书分为八个部分,从史前时代开始,到当今数字时代结束,增加了关于互联网、新媒体等的内容,收录了一些近期的优秀学术成果,从历史角度对新媒体形式进行了梳理,还增加了关于媒介史的新章节,探索了早期媒体与当代传播之间的联系,集结了各领域公认的杰出专家的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媒体运营包丽娟推荐
公号ID:pku-press
六角恐龙的微笑
[美]艾梅·内茨库玛塔尔 ∣著 王巧俐∣译
艾梅跟随父母辗转多地,印度喀拉拉邦、堪萨斯州、密西西比州、艾奥瓦州、亚利桑那州......在成长的旅途中收获着美好,也常常陷入糟糕的境遇。但每一次,当她将目光投向大自然,万物生灵总能给她力量。时刻保持微笑的六角恐龙、敏感却果断的含羞草、柔弱而睿智的章鱼、在人群中怡然自得的软帽猕猴......用心看,仔细听,它们便成为她的伙伴、朋友,甚至老师。印度季风里的潮湿、佛罗里达州橙子园的芬芳,则诉说着她成长的回忆。
贝页图书编辑推荐
公号ID:beiye-book
无地可依: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与阶级
[美] 克里斯蒂娜·J. 沃利 ∣著 张伊铭 ∣译
1980年,14岁的克里斯蒂娜·J. 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年后,沃利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去工业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在其精辟的分析中,每个读者都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向上流动从集体性转向个人化,以及哪些政策错误导致了这种困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学术分社推荐
公号ID:sdx_xueshu

欧洲史:从古希腊到冷战后
[英]J.M. 罗伯茨 ∣著 李腾 史悦 等 ∣译
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为整个欧洲从冰川期开始到21世纪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轮廓,详细介绍了欧洲形成的地理特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欧洲历史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影响。本书特别重视欧洲历史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历史的互动联系,作为一部在学术界深受好评的欧洲通史杰作,本书以非专业读者为主要目标群体。全书有近200幅地图和图表,对于读者理解各个阶段区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战争的进程、文化的交流和重大事件的影响等会有不少助益。
本书作者J.M.罗伯茨,英国著名公众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数十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学作品,并曾为BBC《西方的胜利》《人民的世纪》等多个深受欢迎的历史节目系列担任主创、解说或历史顾问。
拉铁摩尔中国史
[美]欧文·拉铁摩尔 [美]埃莉诺·拉铁摩尔∣著 李稳稳 ∣译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夫妇基于多年在中国的生活以及学术研究经历写出的作品,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简明中国历史著作。本书通过“国土与人民”、“现存最古老的文明”、“近代中国”、“近代世界中的中国”四编十二章,详今略古地叙述了自夏商周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历史,尤其破除古代史学中“华夷”之分的陈见,站在“长城内外皆故乡”的角度,重新诠释中国历朝兴衰的规律,并且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新变化、新气象,揭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国家对日本侵略的纵容,展望了中国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并就如何在世界背景下思考中国问题、思考美国的对华政策等发表了见解。光启书局编辑推荐
公号ID:luminairebooks
时空文化:1880—1918
[美] 斯蒂芬·科恩 ∣著 易灵运 ∣译
本书描写了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科技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理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得以产生。书中论及普鲁斯特、乔伊斯、H.G.威尔斯、弗洛伊德、康拉德、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等人物,并阐述了流行文化的各种来源和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在了解“女性主义”之前,或许我们该先了解女性大脑∣
女性大脑
[美]卢安·布里曾丹∣著 尹健 ∣译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爱说话?为什么女人会记住男人根本记不住的吵架细节?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注重于建立紧密的关系?这些和其他问题一直困扰着两性。
神经精神病学家、医学博士卢安•布里曾丹汇集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并且通过多名患者的亲身经历,展示女性大脑的独特结构是如何决定女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沟通方式的。女性大脑的特点让女性在工作与生活中变得灵活、感性,也更加长寿;但同时也让女性的身心健康面临更大的挑战——她们有时过分依赖别人,也更容易产生焦虑与担忧。这是一本让女性认识自我的书,畅谈女性身心需求、爱与性、两性关系、母女关系、更年期生理变化等热门话题。无论你是想探究亲密关系,还是想更了解自己,了解如何爱护和利用好自己的大脑、怎样发挥这些独有的“女性”优势,《女性大脑》都能告诉你。

本草概说
[日]冈西为人 ∣著 [日]久保辉幸 万禾∣译
冈西为人博士为中国医书和本草研究投入了毕生精力,《本草概说》是博士的遗著,更是其50年研究集大成之作。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历代本草概览、主流本草、本草旁支、本草内容及其变迁四个方面对中国先秦直到明清各朝代的药学历史文献及中国本草学的发展史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考证书籍的流传路径与版本鉴别;介绍各个时代本草书的作者及成书背景,评价书籍内容及特点;配备珍贵版本书影以及冈西博士考证整理的“主要本草系统图”“证类本草版本系统图”等各类精细图表;内容远超本草,广泛涉及医药制度、书籍物产、人文交流等,可谓是一部对本草溯源寻流、描绘传承脉络、概述本草学发展历史的杰作。
我的邻居宫崎骏
美国Spoke画廊 ∣主编 何彤珊∣译
《我的邻居宫崎骏》是一本充满魔幻和创意的珍贵之作,致敬了宫崎骏的杰出电影艺术。本书收录了来自全球140位艺术家以宫崎骏动漫电影为主题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原创插画、海报、刺绣、雕塑、手办和限量版版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宫崎骏经典动漫电影的视觉盛宴。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表现形式大胆新颖,通过不同的创作媒介再现了《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千与千寻》和《幽灵公主》等宫崎骏标志性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和角色,并对这些电影元素进行重构和解读,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和欣赏宫崎骏的经典动漫电影,以全新的视角来探索宫崎骏的精神世界。
天地不仁:中国古典哲学中恶的问题
[美]方岚生 ∣著 林捷 汪日宣∣译
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这个问题在早期中国与在今天一样真实。方岚生以恶的问题为线索,追踪了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在那个充满冲突和分裂的时代,为寻求人类与世界的和解所做的努力。方岚生对《墨子》《道德经》《孟子》《庄子》《荀子》等战国时期主要哲学著作进行了丰富而独具匠心的解读,揭示了复杂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并展开了颇具启示性的比较分析,有力促进了早期中国思想家与西方学者之间的跨文化对话。
歌德印象:对话与会面
[德] 艾克曼 等∣著 李文怡∣译
本书包含了歌德的同时代人对与歌德交往的回忆,及歌德与同时代学者的谈话。凡330条,而涉猎极广,举凡历史、文学、德国文化、时事、德国的命运,无不纳入歌德及其同代人的视野。艾克曼、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卢登、施莱格尔、荷尔德林、席勒、赫尔德、卡莱尔、康德等人与歌德的交往无不包含在书中。内容极丰富,既可窥见歌德对诸领域的看法,又可一瞥歌德的生平,极有价值。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凸显了生活中的歌德及他对自己作品和其他事务的态度,展现了他整体的文学艺术观。
隐秘的终点
[美]娜塔莎·特雷休伊∣著 黄茜∣译
十九岁时,娜塔莎·特雷休伊的母亲死于继父的枪口,她的世界从此被彻底颠覆。面对生与死的重负,她选择回避这段经历,掩埋悲伤。时隔三十年,她终于重返案发现场,翻阅信件、日记和警局档案。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她试图重现家族昔日的南方生活、母亲作为黑人女性的人生经历,以及后来不幸遭遇家暴的悲惨历程。本书是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娜塔莎·特雷休伊首次完整公开这段经历,讲述家庭暴力和种族主义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创伤和持续影响,探索这段记忆如何重塑自己的生命,使她成为一名诗人和作家。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
[意]托马斯·阿奎那∣著 黄瑞成∣译
阿奎那注疏的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典学领域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作品,呈现出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传承,体现了经院哲学对其的吸收。本书由重庆大学古典学黄瑞成教授倾情移译,是中文世界首个译本。
作为亚里士多德注疏传统中最为完整和翔实的一部,《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向来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之必备,也是托马斯·阿奎那道德哲学、神学伦理学及其政治神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托马斯·阿奎那对整部《尼各马可伦理学》有通盘把握;其评注严格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行文次第条分缕析,忠实阐发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其注疏将《尼各马可伦理学》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之整体中来考察,并阐发了其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表明《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的具体运用,也是过渡到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要津。因此,本书是研究《尼各马可伦理学》乃至全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要门径。
快乐:一部关于情绪的文化史
[美]蒂莫西·汉普顿∣著 乔晓燕∣ 译
本书研究了在西方文化语境下,“快乐”含义的演变,以及“快乐”这一情绪概念在文学、哲学创作中的运用。本书的研究时段为中世纪末至21世纪。作者蒂莫西·汉普顿(Timothy Hampton),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琳·汤森人文研究中心(Doreen B.Townsend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主任,著有《鲍勃·迪伦:歌曲如何起作用》《大使馆小说:近代早期欧洲的文学与外交》。
作者认为,从现代早期至当代,“快乐”是西方文学、哲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但因其具有的温和属性,一直以来都被文学和哲学研究者所忽略。这也构成了作者写作的动机。作者在书中追溯了“快乐”的情感源流,追踪了其在不同文体中的含义的变化——从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神学评论,到现代美学,不一而足。作者以美国新冠疫情大流行时期作为全书的结束,再次强调了“快乐”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力量,它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在危机时刻得以显现。在灾难的压力下,“快乐”能让人保持轻松的心态。 作者捕捉到了“快乐”这一转瞬即逝的、强有力的、变革性的情感的众多表象,系统地追溯了“快乐”的历史和文学轨迹。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著 陈早 | 译
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随即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
马克斯·路德维希·莫尔 等∣著 綦甲福 等 | 译
“二战”前夕,在德奥犹太难民无处避难的情况下,中国伸出援手,接收了大量犹太难民。在流亡中国期间,犹太流亡者真正接触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打破了对中国原有的刻板印象,并对其产生了新的更真切的认识。他们在上海及中国其他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进行文学创作、创办刊物、演出戏剧等,不仅团结了在华犹太流亡者,帮助其融人中国社会,而且也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本书收集并翻译了犹太流亡报刊(如《上海犹太纪事报》《八点钟晚报》《犹太信息报》等)中的杂文、小说、诗歌等,文本虽短小精悍,但视角丰富,塑造了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此外,本书也收录了犹太裔德国作家、戏剧学家马克斯·路德维希·莫尔赴华途中和在华期间写给妻子的信件。这些作品由身处中国的犹太流亡者所作,在呈现其生活和心理诸多面向的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德语犹太流亡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为国内的犹太流亡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
童话、博物学与维多利亚文化
[法]劳伦斯·塔拉拉赫-维尔马斯∣著 祝锦杰 | 译
《童话、博物学与维多利亚文化》是一部讨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自然文学与科学写作的著作,讨论主题围绕该时期的自然文学、经典童话与博物学运动而展开,作者为法国图卢兹大学英语系教授劳伦斯·塔拉拉赫-维尔马斯。
妖精如缩小版的人类,它们的无力蕴含着维多利亚人对自身的怜悯。而自怜是认清事实后的情绪释放,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接受环境在不断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维多利亚时代的妖精褪下了浪漫主义的浮华外衣,给“自然”的新内涵当起了代言人,借此摆脱了原本日渐式微的境地,重新焕发出生机。它们帮助科学家拓展现实的极限,打破了可能与不可能的绝对界限,让不同领域的讨论相互交融,描绘出科学中那些仅仅靠理性思维无法感知和体验的内容。它们还帮助科普作家应对水火不容的宗教和科学,实验室和大学校园里渐渐没有了灵性现象和基督教信仰的栖身之所,而科普作品也成了它们最后的避风港。欧洲早期的妖精大多出现在推崇自然神学的故事里,它们没有固定的形象和套路,可以代表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科学家需要剥掉它们的表象才能发现背后的本质;到了后来,妖精变成了预言者,警告人们城市人口过剩可能导致人类灭亡的后果,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拷问自己的良知。
埃及7000年:人类漫长而灿烂的文明
[埃及]杰森·汤普森 ∣著 刘梦迪 | 译
纵览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历史能与埃及历史的古老、丰富与多样性相媲美。然而,由于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埃及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代——史前时代、法老时代、希腊-罗马时代、科普特时代、中世纪伊斯兰时代、奥斯曼帝国时代和现代,所以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幅全景图来研究。
本书文笔行云流水、内容严谨可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生动地讲述了关于埃及上下数千年的广博历史,带领读者穿越埃及历史的长廊,从神秘的古埃及前王朝来到 21 世纪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作者将目光投向一些核心问题,例如怎样用整体视角来看待埃及历史,西方又是如何通过直接接触和学术视角来塑造埃及之主流形象的。杰森·汤普森将当前的历史学术研究和自己的研究相结合,撰写了一部综合而简明的杰出作品,为学生、旅行者和大众读者提供了一部引人入胜的、讲述尼罗河流域人类漫长历史进程的首部单卷记叙巨作,更是凸显了法老的古老土地与现代阿拉伯国家之间惊人的紧密联系。
白晋暹罗游记
[法]白晋∣著 [法]J.C.盖蒂∣整理 祝华 | 译
白晋(1656—1730),中法文化交流的奠基人。1685年,白晋作为“国王的数学家”被法国国王派到中国,他不仅促成了“太阳王”路易十四和康熙大帝之间的沟通,更是开创了中法两国交往的先河。《白晋暹罗游记》是白晋第一部东方学著作,记录了他随法国赴暹罗使团前往中国传教途中在海上航行和暹罗逗留期间的所见所闻,书中还介绍了白晋的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经历。此书是了解白晋及早期中法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日本的新下层是指日本长久以来难以脱离贫困状态的阶级∣
新下层:日本的社会阶层与贫困遗传
[日] 桥本健二∣著 毕梦静 | 译
日本的新下层是指日本长久以来难以脱离贫困状态的阶级。当贫富阶层就“贫困阶层是否值得救济”这一议题站在对立面时,日本社会非正式员工的增加形成了庞大的贫困层,导致贫困率上升。桥本健二在本书中将这些人分成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描述新下层的诞生、发展和影响,以及日本社会格差扩大、阶层滑落的现实;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日本社会阶层的流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乌古斯
陈浩 | 译注
乌古斯可汗的英勇事迹,广泛流传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在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等突厥语国家中,乌古斯可汗被视为民族的“祖先”。不过,历史上从未存在过一位所谓的“乌古斯可汗”,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对这样一位被建构出来的“祖先”进行聚焦,是推进丝绸之路沿线突厥语人群的身份认同、伊斯兰化进程和族群记忆等方面深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存在回鹘文、波斯语、奥斯曼土耳其语、察合台语等多种版本,彼此之间的差异或大或小。对不同版本乌古斯可汗传说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乌古斯可汗的形象在不同语境中是如何建构的,以及乌古斯可汗的传说作为一种“历史书写”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不同突厥语族群的凝聚和认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拿破仑传
[英] 约翰·霍兰罗斯 ∣著 姚军 | 译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界研究拿破仑的一本名著,初版之后多次修订再版,可以说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究其原因,可能就像作者所说的“我已尽一切努力撰写真实的历史”。
作者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查阅了各国作者的著作,包括学术专著、文集和回忆录、信件,同时引用了大量英国海军部、陆军部和外交部的档案,以及法国、普鲁士和俄罗斯的相关文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拿破仑人生中的每一件大事、每一场战役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猛兽稀少:一个生态学家的观点
[英]保罗·科林沃∣著 赖博 | 译
本书是生态学的开创性著述,书中关于生态系统和动物种群的透彻研究比以往更具启发意义。本书以生态学家克里斯蒂娜·艾森伯格的新前言开篇。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不同种类的昆虫?为什么知更鸟在巢中同时只有几只雏鸟的情况下,数量年复一年地保持相对稳定?保罗·科林沃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追溯了生态学家对这些以及更多其他问题的探索,鼓励人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并主动保护环境。
“逛吃逛吃” : 铁路美食的黄金时代
[美] 耶丽·昆齐奥∣著 陶小路 | 译
在西方铁路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铁路餐饮堪称惊艳——毫不夸张地说,假若没有铁路餐饮,19世纪以来欧美的铁路旅行史至少逊色一半。美食从车站候车厅起步,在火车行进过程间传递温暖、幸福,带给旅客别致的唇舌体验:前餐车时代,旅客要如何才能在漫长的旅途中吃饱肚子?餐车出道后,不同铁路公司的菜单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引人垂涎的美食?本书作者带领读者们探寻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欧美餐车上的诸种美味,继而又见证了工业化铁路“配餐”的崛起与之影响,完整且生动地演绎了她眼中那个“黄金,但也不那么黄金”的铁路餐饮年代。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
[美] 帕梅拉·麦考黛克∣著 虞晶怡 杨丽凤 | 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使用符号的生物。现在,计算机越来越智能,人类有了使用符号的伙伴。而要了解人工智能,就必须了解人工智能奠基人和科学家。本书作者帕梅拉·麦考黛克回忆了自己从20世纪60年代初识人工智能到21世纪深切体验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记述了这一过程中对人工智能形成和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的人物,探讨了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结合。
施暴者心理
[以] 亚尔·阿普特∣著 余莉 | 译
为什么有些男性在和伴侣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会用暴力解决?亲密关系中暴力受害者如何防止暴力循环、消除痛苦……性别研究教授、资深家庭暴力治疗师阿普特根据近30年为上千名施暴者治疗的经验,结合40余则案例和治疗过程,对亲密关系中的施暴者和暴力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溯源施暴者为何会使用暴力,揭示了他们暴力行为的原因、特征和后果。作者重点探索男性施暴者鲜为人知的一面——施暴者的心理,展示了男性施暴者背后的复杂原因和社会影响。书中穿插治疗对象的案例分析,概述了为什么男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变得暴力,以及如何预防暴力和让施暴者改过自新。
《利维坦》的修辞
[加]戴维·约翰斯顿∣著 李钊 | 译
《利维坦》的修辞问题,由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在其著作《<利维坦>的修辞》中首次提出。昆廷·斯金纳等众多知名学者随后都受此书影响而开始研究霍布斯的修辞。
本书尝试解答如下问题:《利维坦》中长篇大论的神学论述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之间有何关系?用英文写就的《利维坦》与霍布斯早前用拉丁文撰写的政治著作《论公民》《法律要义》有何不同?《利维坦》究竟是一本什么性质的著作?《利维坦》目的是:培养大众的理性思维和行动,用启蒙对抗迷信,以光明胜过黑暗。
大西洋战争:从15世纪到革命时代
[英] 杰弗里·普兰克∣著 吴畋 | 译
《大西洋战争》一书作者杰弗里•普兰克用宏大的语言,全景式讲述了15—18世纪在大西洋两岸,包括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西欧等地历经几个世纪的诸多著名战争,探讨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建立、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详细地展示了海上战争和陆地战争对大西洋世界的深刻影响。本书的出版对于喜爱世界史且愿意了解15-18世纪历史的读者很有价值。
《君士坦丁赠礼》辩伪
[意]洛伦佐·瓦拉∣著 李婧敬 | 编译
作为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代表作之一,《〈君士坦丁赠礼〉辨伪》因首次通过语文学的方法成功揭穿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谎言而被载入史册。这篇演说辞以其新颖的论证方式成为西方考据史上第一个将语文学应用于史学研究的伟大范例,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作为首个直接译自拉丁文的中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学界的研究空白,为国内同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

媒介间性与故事讲述
[爱沙尼亚] 玛丽娜·格里沙科娃 [美] 玛丽-劳勒·瑞安∣编 段枫 等 | 译
《媒介间性与故事讲述》收录的14篇论文将叙事分析运用于图画小说、摄影、电视、音乐歌舞片、电脑游戏和广告等媒介,探讨了叙事学媒介转向所带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叙事意义如何在语言之外的媒介中得以实现?不同类型的符号如何在所谓的“多模态作品”中进行互动?数字媒体的出现能催生怎样的叙事新形式?
阿波罗
[美] 弗里茨•格拉夫∣著 沈琴 | 译
依据荷马以降的传世文献、艺术作品和考古材料,逐一研究了阿波罗神作为射手、音乐神、预言神、治愈神、青年保护神和歌舞神的多重面相和功能领域,介绍了探寻阿波罗起源的不同理论,追踪了从罗马帝国经中世纪直至近现代的阿波罗形象。
新镀金时代
[英]詹姆斯•克拉布特里∣著 邢玮 | 译
一部关乎世界新秩序的野心之作,穿透印度政治与商业共生的真实内幕。40年前,印度在风雨飘摇中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如今已成为世界衰退大趋势下仍旧坚挺的新兴经济体。今日的印度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且结构年轻的人口、发达的科技、日益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和逐日膨胀的乐观野心,然而在沸腾的表现之下隐现着不可持续的危机:商业巨头垄断着经济成果,被落下的普通人无力改变贫穷且无望的生活。政治与商业的共生曾促成印度的经济奇迹,一度作为发展润滑剂的腐败,现在却侵蚀着本已锈迹斑斑的国家机器和每个人的生活。身为资深财经记者与政策分析师,詹姆斯·克拉布特里在担任《金融时报》驻孟买分社社长的5年间,长期跟踪和独家采访众多政商要人,从世界上最昂贵住宅的空中露台到贫困村庄尘土飞扬的大规模政治集会,全方位呈现一个处在转型风口浪尖的分裂社会,以及它未来对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
蒂卡尔之王:玛雅古城的统治者
[加拿大] 彼得·哈里森∣著 张依欣 陈明辉 | 译
玛雅文明涌现了若干个取得灿烂文化成就的城邦,其中位于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是玛雅文明最早、最大的神殿遗迹,它坐落于原始森林中,如今它已成为参观量最大的玛雅遗址之一。本书的作者凭借数十年的发掘经验和研究经历,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蒂卡尔的动荡历史,向读者展示了城市统治者及其建筑发展的精彩历史。本书在保持著作严肃认真的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对于公众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是一本了解玛雅城邦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将为读者了解玛雅打开另一扇窗口。
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
[日]宫嶋博史∣著 朱玫 | 译
两班是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的统治阶层。韩国和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里都如此叙述,在中国也如此。但两班是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是很难简单回答的。本书即从“两班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对两班阶层的形成过程展开层层剖析。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采用多种类型的文献史料,分别论述了两班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经济基础、日常生活以及两班统治体系的确立等内容。结构清晰,语言平实,同时附有不少图表,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内容。
本期内容由索·恩、社科文献、联合读创、北京大学出版社、贝页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光启书局、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启真馆、风之回响、译林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四川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文化发展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新经典、浙江大学出版社、中西书局、澎湃新闻·翻书党、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今日头条文化频道联合发布。
欢迎更多出版品牌加入我们的荐书活动。如有意请发邮件至:bianjituijian100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