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期刊目录丨《财贸经济》2024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4-02-26 14:47 浏览量 176
内容提要 本文将生产网络纳入一般均衡模型之中,考察了财政支出影响效应的部门异质性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在生产网络中政府购买支出对部门产出以及中间品引致需求增长效应的传导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政府购买支出的影响效应具有部门异质性,对上游部门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具有非对称效应,对下游部门政府购买的增加则产生了正向网络溢出效应,促进了经济总产出增长。受到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因素影响,生产税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抑制作用;消费税的生产扩张效应大于需求收缩效应,从而对产出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生产关联强度是财政支出影响部门产出增长的重要调节因素,部门间生产关联的增强进一步放大了政府购买支出的影响效应。在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的同时,充分重视生产网络对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放大效应,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关键词 财政政策 生产网络 溢出效应 传导方向 提质增效
作者简介
储德银,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233030;
周宗莉,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361005;
张同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16025。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要素投入结构与投融资行为的理论模型解析了减税激励对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并以部分行业增值税税率下调为政策窗口,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增值税减税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减税显著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相当于在改革前的平均水平上提升5.25%。异质性特征显示,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人力资本的税收激励效应更为突出。机制证据表明,增值税减税通过投融资效应和要素互补效应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进一步分析证实,增值税减税通过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显著改善了企业内收入分配状况。因此,坚持人力资本的税收激励政策对在高质量发展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本结构 增值税减税 要素互补 投融资 收入分配
作者简介
彭 飞,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230601;
徐 颖,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230601;
蔡 靖,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230601;
许文立(通讯作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230601。
内容提要 本文对中国108家银行2007—2021年的年报进行Python文本分析,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金融科技显著约束了同业业务规模,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扩张贷款规模”渠道来实现。然而,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规模的约束效应减弱。在微观银行特征异质性检验中,大型、高资产规模、高资本充足率、低风险和东部地区的银行更易于开展同业业务,这会进一步削弱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约束效应。此外,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起到了积极作用,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约束作用卓有成效。本文丰富了银行金融科技在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并为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银行金融科技 同业业务 融资约束 “资管新规”
作者简介
宋清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430073;
郑建峡(通讯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430073;
朱晓龙,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550025。
内容提要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作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监管对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有效性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及相关的广义信贷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1年中国银行业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否决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风险显著下降,相比于微观资本监管,其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作用更明显;作为“隐形”否决项,广义信贷监管同样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对城商行与农商行的风险约束更加显著。补充性检验一方面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证明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会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广义信贷水平,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XG-Boost决策树模型进行反事实分析,估计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在资本充足率上的差距,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发挥了正向风险约束功能。本文深入剖析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机制,为其政策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并推动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关键词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 资本充足率 广义信贷
作者简介
范云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00710;
胡 滨(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102488;
郑联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100710。
内容提要 规制行政垄断与维护公平竞争是保障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核心。本文以2016年出台的《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该制度对企业异地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开展异地并购。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该制度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与强化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促进企业进行异地并购。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更有效地促进了政策执行力度强地区的企业开展异地并购。经济后果检验证实,该制度通过促进企业开展异地并购,提高企业异地经营绩效,助推企业成长。本文为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也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要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异地并购 地方保护主义 市场分割 市场竞争
作者简介
沈 璐,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610064;
向 锐,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10064。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19世纪末有线电报引入并在中国扩张这一外生技术变革,研究了知识交换成本下降对中国工业增长的影响,从而检验了Baldwin(2016)有关信息与通信技术塑造少数发展中国家“大合流”的理论。基于1858—1937年的面板数据,发现有线电报接入对工业企业进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长期增长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有线电报的接入通过促进市场整合、人力资本积累和辅助性商业组织发展三条路径推动了当地的早期工业化。电报技术引入过程中牢牢掌握电报主权并构建自主性电报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技术引入催生的大合流为何仅在少数国家发生。本文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工业增长的来源,也有助于理解世界不平等为何仍在持续。
关键词 有线电报 工业企业进入 大合流 人力资本
作者简介
焦银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250100;
蔡 梦(通讯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250399。
内容提要 本文在城市体系理论框架内拓展构建了一个包含城市层级和经济联动的城市间住房市场过热空间溢出模型,利用2006—2017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探究中心城市住房市场过热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受居民收入、人口规模、金融信贷等的相互加强作用和土地供给制约,中国国家和区域层面的中心城市以及重点都市圈和城市群容易出现住房市场过热现象,且过热成分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2)中心城市住房市场过热成分因城市间地理距离间隔和经济联动程度的差异,存在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近距离衰减型扩散溢出为主导和基于中心城市跨区域互联的远程传导传染并存的特征。平均而言,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心城市近邻约20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最为突出。(3)中国不同层级中心城市住房市场过热成分的空间溢出强度和风险传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层级中心城市向域外溢出影响的地域更广,但向更大空间范围溢出和风险传染的城市层级联动载体与经济地理条件尚不具备。上述结论对依托中心城市及其引领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将因城精准施策与府际协作联动有机结合开启住房市场精准协同调控新模式,进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防范化解中国住房市场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住房市场过热 中心城市 空间溢出效应 精准协同调控
作者简介
丁如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611130;
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028;
李东坤,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610031。
内容提要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服务业中外资的角色越发多样化,除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开始受到关注。现有文献多以服务作为清洁要素嵌入中间生产为基础,讨论服务业外资开放的环境效应。然而,这些研究却忽略了全产业链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即使不增加服务投入,依然可能通过生产外包转移污染的事实。本文尝试从资产专用性这一新视角,在理论上阐释服务业外资准入政策对一体化企业和外包企业差异性冲击的内在经济学机制,并稳健地实证识别中国服务业外资开放对企业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外资开放的减排效应在一体化企业和外包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一体化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下降得更多。这一结论不仅为制造业污染防治拓展了新思路,还为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服务业外资开放 生产外包 污染排放
作者简介
李筱乐,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201620;
张席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00433;
张 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一级教授,200433。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及城市层面的相关合并数据,在科学识别城市边界重污染地带的基础上,考察了市场一体化对城市边界重污染地带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均能显著降低城市边界重污染地区企业的排污强度,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并有效处理内生性问题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考察结果表明,商品市场一体化主要通过加强市场竞争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边界地区企业的排污强度,而要素市场一体化则侧重通过降低企业边际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绿色创新水平促进边界地区企业减排。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相较于清洁行业、省边界以及内陆城市,市场一体化更有利于促进污染行业、非省边界及沿海城市边界的企业减排;相较于国有企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市场一体化对非国有、技术密集型边界企业的减排效果更大。本文研究结论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城市边界污染问题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要素市场一体化 商品市场一体化 城市边界 企业排污强度
作者简介
王明益(通讯作者),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50002;
姚清仿,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250002。
内容提要 由于研发投入形成创新产出存在时间滞后性,前任高管任期内研发投入产生的创新收益会被继任者获得,本文将其称为研发创新的“时间溢出效应”,致使前任高管在离任时具有削减研发投入的动机。不同于现有文献主要关注研发创新在产品竞争和生产网络中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基于经理人职业生涯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和高管任期有限性特征嵌入研发创新的“时间溢出效应”中,提出并验证国有企业高管临近离任时有动机削减研发投入,导致国有企业存在“研发投入的任期周期性规律”。研究发现:董事长离任时会出现“研发投入的任期周期性规律”,而总经理离任时未出现“研发投入的任期周期性规律”,上述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管临近退休年龄时“研发投入的任期周期性规律”更明显,而董事长与总经理任期交错、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均可抑制“研发投入的任期周期性规律”。本文从高管离任视角揭示研发创新“时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任期周期性规律 研发创新 时间溢出效应
作者简介
王红建,江西财经大学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金融学院教授,330013;
张振堃,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330013;
吴静桦(通讯作者),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410205。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